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婚姻是生育的前提,婚姻状况及初婚年龄对育龄妇女生育率及人口出生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剖析西北地区妇女目前婚姻状况及特点,探索初婚年龄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初婚年龄对生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70年代初以来,中国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妇女的婚姻生育行为逐渐有了很大改变,初婚年龄和初育年龄推迟,生育子女数减少.随着时间推移,婚姻生育模式出现转变.国家统计局继1985年在河北、陕西省和上海市进行第一期深入的生育力调查之后,又于1987年4月在北京、辽宁、山东、广东、贵州和甘肃等五省一市进行了第二期调查,取得了丰富和详细的资料.本文将对部分资料进行分析,以进一步了解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进程和成果,以及地区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1983年夏天,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全国(除台湾、西藏以外)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组织进行了一次《1982年初婚生育情况抽样调查》.这次调查的结果表明,全国计划生育工作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发展很不平衡,今后计划生育工作必须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加强分类指导.现将这次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周兴  刘鑫 《人口学刊》2022,(5):48-59
彩礼和嫁妆是我国传统的婚姻习俗,日渐高涨的彩礼和嫁妆推动了婚姻支付的不断攀升,也对我国居民的婚姻和生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基于CHARLS 2018的微观数据实证研究婚姻支付对我国居民初婚年龄和生育的影响。通过运用工具变量并进行2SLS回归,发现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婚姻支付对初婚年龄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生育决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家庭能够负担得起更高婚姻支付的个体在婚姻市场的竞争力更高,更容易完成婚姻的缔结,在做出生育决策时也会更多地考虑代际支持以及父代“多子多福”期望的影响;而无法承担高额支付的个体则要面对初婚年龄推迟的风险,在做出生育决策时则会面临更多的生育成本的压力。辅助因变量回归结果表明婚姻支付会显著降低晚婚的概率,同时会显著增加生育多孩的概率,与2SLS回归的结果基本一致;将工具变量加入Heckman两步法中的Heck-IV估计结果也证明了模型的稳健性。分城乡回归发现婚姻支付对城乡居民初婚年龄和生育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相较于城市居民,婚姻支付对农村样本的婚育影响更大。未来应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大力推动移风易俗的建设、降低家庭的婚育成本等方面入手,控制婚姻支付的合理区间,从而积极应对婚姻支付对初婚年龄和生育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最佳生育年龄是指妇女妊娠病理、异常分娩和分娩期并发症发生率是最低的年龄。研究和较好地控制最佳生育年龄是直接关系到母子健康的一件大事。但是,目前仍有一些地区存在“早婚早育”的现象。为确保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人口素质,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妇女最佳生育年龄进行调查与分析。1资料来源及方法调查数据来源于长治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1989~1990年2269名孕妇孕产情况病历记载。首先,根据病历对有关妊娠病理、异常分娩和分娩期并发症中的20项指标进行全面统计。而后从中选择出对影响母子安全、健康和产程的六项指标(早产…  相似文献   

6.
阳义南 《南方人口》2020,35(3):21-32
放开"二孩"政策遇冷引起了对我国夫妇生育意愿的检视。基于CGSS数据的Ordered Logit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我国青年男女的初婚年龄延迟显著降低了生育意愿,而年龄差与生育意愿之间呈倒U型关系。夫妇之间适度拉大的婚龄差具有显著更高的生育意愿,但丈夫超过妻子22岁或妻子超过丈夫4岁的生育意愿又会降低。中介模型估计结果则显示,相比初婚年龄,夫妇年龄差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更大。初婚年龄每推迟1年,生育意愿降低0.54%,而夫妇婚龄差每增大1岁,生育意愿提高0.94%。最后根据经验证据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老年妇女绝经年龄与生育、疾病及寿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问卷询问、体检及生化检查等方法,调查了14个民族3 255名已绝经妇女。通过对60岁及以上妇女生育史、婚姻状况及疾病的调查,为制定公共卫生和卫生政策提出建议,为老年妇女保健措施提供依据。研究结果显示,绝经年龄城市早于农村;绝经年龄晚可能与长寿有关;生殖功能旺盛,末次生育年龄晚、生育期长、孕产次多均使绝经年龄推迟;早年丧偶,可使绝经年龄提早;绝经年龄早,某些疾病患病率高;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不同民族绝经年龄不同,疾病的患病率也不同。  相似文献   

8.
性别偏好与中国妇女生育行为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陈卫 《人口研究》2002,26(2):14-22
利用 1 997年中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数据 ,就性别偏好对妇女生育行为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 ,性别偏好对中国妇女在家庭组建、避孕使用、流产选择、生育间隔等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并用各种回归模型进行了检验。此外还对性别偏好对生育率的定量影响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9.
本资料是根据国家统计局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作出的.由于该调查提供了1987年15—64岁的少数民族妇女在各年龄初婚的人口数,由此可以确定这五十个出生同期群分别在各年龄的初婚率,并进一步推算在1987年以前各年龄的初婚率.例如若我们已知在1987年50岁的妇女在14岁、15岁,……50岁的初婚率分别为m_(14)、m_(15),……m_(50),则可认为她们在1986年49岁的初婚率为m_(49),1985年48岁的初婚率为m_(48)…1973年时14岁的初婚率为m_(14)等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妇女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育行为与生育意愿背离现象广泛存在。在发达国家,普遍的情况是实际生育率大大低于意愿生育率。发展中国家同样出现了生育行为与生育意愿背离的现象,但更多呈现出与发达国家相反的规律。中国也出现了生育行为与生育意愿背离,且实际高于意愿的情况。根据中国2001年全国生殖健康调查,基本完成生育的40~49岁妇女,其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8,而平均实际生育子女数为2.2。利用2001年全国生殖健康调查数据,考察中国妇女生育行为与生育意愿背离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并考察个体背景(个人特征和社会经济背景)、生育政策和生育孩子情况(包括孩子的性别结构和存活状况)对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差异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因素都对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差异产生显著影响,但性别偏好是造成生育行为大于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我国妇女初婚年龄的变化及其原因──河北省资料分析的启示叶文振一、理论背景和假设过去对我国妇女初婚年龄变化原因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理论派别,即人口政策派和社会经济发展派。持人口政策观点的学者认为,我国妇女初婚年龄明显上扬主要是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强有力地推行...  相似文献   

12.
本文建立两时期婚姻搜寻模型,用以解释在性别间存在可生育年龄生理差异的基础上生育意愿对男性与女性婚姻搜寻行为以及婚姻匹配模式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CHNS(1993)抽样调查的微观家庭数据,通过构建两个计量模型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来分析生育率对婚姻匹配模式的影响。首先运用CHNS微观家庭数据对家庭层面中孩子数量与夫妻年龄差距之间的联系进行实证研究,对农村家庭的回归结果显示孩子数量与夫妻的年龄差距具有显著的关系,具体而言,家庭中每多1个孩子,夫妻间的年龄差距也随之扩大0.27年。其次从宏观的角度运用Difference in Difference(DID)的方法来分析生育政策对婚姻匹配模式产生的冲击效应,实证分析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生育率的变化对我国城乡地区婚姻匹配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后生育率出现了下降,家庭的生育需求受到抑制,造成了政策实施后夫妻初婚年龄差距的下降。在生育需求受到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更大的农村地区中夫妻初婚年龄差距随着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出现了更为显著的缩小。研究结果表明生育需求是影响婚姻匹配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生育率的变化对我国城乡地区夫妻初婚年龄差距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人口初婚年龄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中国人的一句老话。然而,这个“大”到底有多大?中国人口的婚嫁年龄发生过怎样的变化?过去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统计资料。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15岁以上人口进行了婚姻状况方面的全面调查,用电子计算机汇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少数民族人口迅速增长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掌握少数民族人口动态变化,是我们了解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原因,把握今后变化趋势及采取相应对策的前提。本文研究的是人口动态的一个方面——初婚变动。首先叙述了少数民族37年(1950—1986年)来总和初婚率的变动,并提出了判定年平均总和初婚率和终身已婚率关系的一个准则;然后对少数民  相似文献   

15.
文章描述1990 ~2015年间中日韩三国妇女平均生育年龄的变化特征,揭示孩次结构和分孩次生育时间对平均生育年龄指标的影响,分析三国部及国家间妇女平均生育年龄时期变化与国别差异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观察期间中国妇女的平均生育年龄先下降后上升;平均生育年龄的提高是孩次减少与生育推迟共同作用的结果,后者的影响极为显著,但21世纪近5年的在机制表现值得关注.与日韩相比,中国妇女总体及分孩次的平均生育年龄都相对偏低;三国妇女的平均生育年龄上升态势后的在机制存在差异.文章还就平均生育年龄指标在衡量生育时间的准确性问题,以及全面两孩政策背景下生育时间在提升生育水平方面的政策意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外出经历对农村妇女初婚年龄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应用事件史分析方法,讨论了农村妇女初次外出时间与初婚年龄的关系。所用数据来自2000年安徽、四川省4个县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妇女的外出经历及外出时间对她们的初婚年龄有显著影响。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婚前曾经外出的妇女初婚年龄较大。婚前外出的流入地为外省或城市的妇女,初婚年龄大于其他婚前外出过的妇女。本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到城市的劳动力流动有助于提高农村年轻妇女的初婚年龄。  相似文献   

17.
婚姻是男女双方的结合,缺少任何一方的参与,也就构不成婚姻,故构成婚姻的男女两性人口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这也同样反映在两性人口初婚年龄变动的发展趋势上。以往许多学者仅从单性(如女性)人口角度来分析初婚年龄变动趋势,并企图用来解释其变化机制,但都未能得到理想的结果。对此,本文认为单性别(如女性)初婚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2009年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农牧区的现场调查数据,对该地区15~64岁组妇女的生育行为进行了度量和分析。研究发现,偏远农牧区藏族妇女整体生育水平不高,但生育行为呈现多种特点且逐渐向自我调控和少生优生转变。文章对如何在中西部偏远藏族农牧区继续推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以及提高这些地区的生育健康水平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人的社会历史活动总是力图达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在中国,对人口实行有效的社会控制既是基于主体(政策主体)对客观规律的真理性的把握,亦合乎主体自身的目的、理想和需要。实行计划生育以合规律性为前提,且凝结着人的内在尺度的一种指向未来的价值选择,它是合理的和“应当”的。问题在于,这种普遍的合理性应以怎样的方式具体实现?在生育控制的具体工作中,应如何贯彻计划生育的总体价值目标,使生育控制与保护妇女权益达到最高程度的统一?在这一层面上,问题之一发生在一些人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根本目的及其实现的途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 本文拟根据我国第一期深入的生育力抽样调查的陕西资料,分析研究妇女初婚至初次分娩间隔时间问题,为探讨我国妇女生育速度及其变化趋势,制订人口规划、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作参考。一、分析方法生命表除观察、研究同时出生一批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外,在其它一些研究领域已被广泛采用,比如在医学研究中应用生命表法分析研究肿瘤、结核及其它慢性病的生存率等,在人口方面已被应用研究避孕方法的有效率、失败率等。本文将把生命表法应用于妇女初婚至初次分娩间隔时间的研究。在分析研究中所需的资料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