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百首》及其自注中,对礼器碑、史晨碑、张猛龙碑、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陆机平复帖、王伯远帖、智永千字文墨迹、颜真卿瀛州帖、杜牧张好好诗、万岁通天帖、冯承素摹本兰亭序、淳化阁帖、大观帖等历代碑帖给予了高度评价,提出了摩崖缺乏精刻,寻求汉隶笔法、刀法应从碑版入手,南北书派无鸿沟之判,观看六朝碑刻要善于“透过刀锋看笔锋”等许多有价值的观点,批判了明代祝允明等人盲目佞古的现象和清代阮元的南北书派论。  相似文献   

2.
"三大行书名帖"中,王羲之的《兰亭序》平淡自然,高雅妍美,注重"用笔;"颜真卿的《祭侄稿》雄强遒劲,"情"浓"艺"彰,有"尚意"倾向;米芾的《蜀素帖》奇险多变,笔法丰富,有"八面出锋"之誉,"尚意"明显。  相似文献   

3.
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及其自注、<论书随笔>、<论书札记>中论述了书法的"形质"和"神彩",他对笔法、墨法、笔画、结字、章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富有启发性,其中关于楷书结构中的"黄金律"是他的重大发现;在探讨入帖与出帖,书者性格、品德、年龄、心态与书法作品之关系时,他结合自己的学书经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他崇尚天真自然之趣,赏爱碑帖中的优美文辞,认为书法审美中存在着主观随意性.  相似文献   

4.
民国初期,特别是五四运动以降碑学帖学转换时,书法家沈尹默碑体作品占有重要地位。首先有关沈氏书法生平方面,笔者以"南沈北于"之说法建构当时书艺生态氛围。如民国初年雅集式的结社及展览机制的出现,烘托出沈氏书法风格论点。再则将本文论点核心集中在少数沈氏碑体篆书的作品。特别注重其当年临摹墓志碑帖文与其遗韵分析,依此并稍类比"北于"及两者时代共通点,企图佐证由碑转帖之过渡的主流发展。最后归结沈氏在中国现代书艺史上着重笔法与理论的帖学代表性,及其文化传承事业执着的艺术贡献。  相似文献   

5.
句容于西汉武帝时置县,已有2100多年悠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地下文物丰富。本文以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颜真卿为例,探讨如何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提升句容的旅游品位。颜真卿.唐代重臣,出身名门,七世祖颜之推、五世祖颜师古等皆乃当时大儒、著名学者。书法艺术上的伟大创新,与书圣王羲之并举.颜真卿因封号而后世尊称“鲁公”。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颜真卿殉国于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之乱。而对于颜真卿之墓葬,《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均未明确记载,全国目前有多处声称自己为颜墓所在地。  相似文献   

6.
《平复帖》是晋人的一件手书名迹,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通过对纸张形制等的考证,以及从字体结构判断。为晋人手写真迹已无疑义。其书法介于章草与今草之间,是章草向今草过渡的重要物证;其时代则处于中国书法由古体向今体过渡的重要变革时期。自《宣和书谱》著录陆机《平复帖》后,陆机为其书者似已成定论,故《平复帖》作为现存最早的名人墨迹被尊为“法帖之祖”,在书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平复帖》未署名款,且年代久远,字迹斑驳,无论是内容还是书者,在鉴定上都存在很大困难。启功先生对《平复帖》释文的研究可谓为后来的研究者打开了一扇大门,此后的研究多在该释文的基础上展开,并且不断深入、扩展。陆机作《平复帖》之说虽为一般共识,但质疑之声仍然存在。明代有人将它定为陆机之弟陆云或汉代张芝所书,因缺乏证据而未能令人信服。曹宝麟先生《陆机〈平复帖〉商榷》一文,通过对书札所涉及的史实及人物的考证,提出《平复帖》非陆机书的观点,再次引起了书坛对此问题的热切讨论。《平复帖》研究至今,涉及的问题基本可划分为:《平复帖》的释读,帖中“寇乱”一词是否专指“永嘉之乱”,帖中提及人物“彦先”、“子杨”身份的确定。以及由彦先引申出的对“赢”、“瘵”二字的释读等问题。本文拟就各家对《平复帖》自上世纪80年代中至今20余年间的研究进行一次梳理,以便读者更清晰地了解各方观点,利于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许是好事者出于“流传千古”之意图而托伪颜真卿的一卷文字,常附于其他著录中,此文与梁武帝《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的内容大量重合,近代学者余绍宋认为“其文实出伪托”。通过分析《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希冀学界关注艺术史文献源头的考辨工作,同时也试图以此为切入点揭示古人亦深谙“名人效应”,因为书籍一旦被怀有不同目的之人归于某时代有影响力的文人名下,传播则更为畅通,托伪者通过与名人建立“强制”文化关联,而达到使其所著之书广泛流传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正> 一、书法与书者的“大节”的关系 以我之愚见,书法与书者的“大节”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不妨先举颜真卿、赵孟頫的书作为例分析之。 颜真卿从25岁举进士到755年安禄山造反,是颜真卿步入社会从政的前期,也是其书法艺术的前期。在这期间,前有不依附权奸杨国忠被排挤贬谪,为平原太守的遭遇,后有安禄山造反举兵拒敌的义举,正表现了颜真卿的刚正忠义的品格。但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多宝塔感应碑》所表现的风格遒劲娴熟和在此之后所写的《东方画赞碑》、《金天王祠题记》,虽已显得浑厚挺劲,却也属清雄风格,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当今书坛存在着的对书法中笔法重要性的偏颇认识,从理论与实践、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既不能把书法之"技"仅仅视为书法的入门功夫、把"技"的磨练和风格创造截然分开,更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笔法.技与法的形成与完善,在建构书法艺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表现书法传统审美意识的主要手段--笔法,仍旧是书法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论《书谱》在书学中的价值崔延和唐代是我国包括书法在内的文学艺术极为发达的时期。这一时期书论研究的内容比过去更细致、更深入,并出现了有系统的书论。孙过庭的《书谱》、张怀武的《书断》、窦的《述书赋》、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等书论,不仅是唐代,也是...  相似文献   

11.
北派书法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初唐仍然具有一定的社会需求,这为盛唐书风巨变提供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基础.盛唐以颜真卿为代表的书家们用新的审美观自觉或不自觉取法于北派书法,并将其法度化、儒雅化,创造出了恢弘壮美的盛唐书风.在此大背景下,进一步揭示了北派书法同代表"盛唐气象"的"颜体"之间的关系,从而认为:山东及其周边地区的石刻书法是"颜体"形成的最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2.
彝族文字是本民族的自源文字,它有悠久而辉煌的发展史。彝文字由于其本身笔画、结构等构字特点艺术造型,使其在彝文书法艺术创作上更有可为。在古代彝族毕摩文献上的“变字”现象应是古彝文最早的书法创作,只是那时候的人们没有书法概念,后人继承的节奏也缓慢。随着小学到高校一类模式使用《彝文规范方案》以来,近年来的彝文书法发展和创新都很快。如今彝文书法爱好者不断涌现,彝文书法也越来越具有使用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铎是明末清初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中尤以行草最为世人所重,王铎的草书虽然是学自二王灵秀俊逸一路,其用笔却出自颜真卿、李邕的厚重浑朴,熔碑帖于一炉。涨墨在王铎书法上的应用更发挥到了极至。他的书法气度雄厚、笔性老辣、涨墨淋漓、章法宕逸,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4.
提出醉书     
醉书为书坛上一个神奇现象。醉书之醉境为艺术之境 ,创造之境 ,醉是形式 ,书是内容。醉书三个标准 :一曰意境深邃 ,用浓淡笔墨创造虚无飘渺、流动奔放的书法艺术境界 ,表现出来自然、含蓄、和谐 ;二曰形势狂颠 ,豪放拙朴为基本风格 ,跳荡摇滚之节奏为章法特征 ,阔墨涂改为补充和点缀 ;三曰语言高雅 ,选择富有民族精神、高雅奋进的词语为书写内容。醉书是意、形、语的高度综合统一体 ,是书家倾泻心灵的光辉结晶。  相似文献   

15.
“飞白”辞格探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修辞学中的“飞白”辞格是一个留有较多研究空白的课题。“飞白”作为辞格的名称来源于“飞白书” ,而其中“白”的内涵是指中别字、俗语等 ,“飞”指凭空而来或故意使用的含义。书法的“飞白”与修辞的“飞白”在修饰作用上有沟通之处。  相似文献   

16.
以书法铭文装饰砚台,是端砚上一道特别的风景。端砚铭文书法受到人们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端砚作为书法载体的特殊性,以及端砚之外人们对汉字的特殊情感和书法情结。由于端砚自身的名贵,加上名人雅士的题刻。再加上铭文书风的多样,三者相互辉映,使得端砚上的书法别有一番生趣。  相似文献   

17.
颜真卿书法艺术形成,使唐楷得到长足发展。“颜体”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晚唐、宋、元、明、清,乃至今天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成为后学的艺术范本。  相似文献   

18.
书法与哲学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对同时代的艺术起指导作用,不仅影响艺术的内容与形式,而且直接影响到艺术思潮的形成以及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的变化。灿烂辉煌的中国书法艺术,正是从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中吸取其丰富的营养,强调美与善的统一,通过汉字的点画、结构、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在笔法与笔意的统一中体现书法家的审美理想和精神境界。中国书法艺术从秦汉发展到现代无不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具大影响,中国书法可以说是形象化的哲学,是中国哲学这棵大树开出的奇葩之一。  相似文献   

19.
陶博吾先生的书法结体丑陋 ,笔画生拙 ,气韵厚重 ,情调高古 ,在当代书坛上独树一帜。陶书形画丑拙、气韵厚重的独特风格 ,得益于他从小所受到的良好教育、坎坷的人生磨难和高旷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20.
从感性学的角度看,长期以来,《祭侄文稿》研究的力度明显倾向于审美的一端.而从审丑维度剖读《祭侄文稿》,全篇有肥笔太过和用笔失误太多等的“缺陷”。但颜真卿用情感节奏驾驭书写节奏,用书写节奏表现情感节奏,凭借章法布局与情感节奏巧夺天工的融会而化丑为美,《祭侄文稿》堪称艺术丑表达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