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对中外学者关于古代吐蕃碑铭研究著述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雷州半岛佛教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有关佛教在岭南的研究,自上世纪以来便多有成果面世。但对佛教在雷州半岛的研究因史料罕见,较少为研究所关注,更未见有系统论述。该首次提出佛教至迟在三国时期就已传入雷州半岛,认为佛教盛行于雷州半岛更有其深层的原因,天宁寺至今仍是佛教在广东的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目前可以确认的17处吐蕃佛教石刻造像时代为公元8~10世纪,以密教系造像为主,服饰包括吐蕃化的俗装袍服和菩萨装、佛装,反映了吐蕃佛教传入伊始便具有显著的密教实践色彩和本土化特色,同时受到了中原汉地、印度尼泊尔、中亚文化因素的影响。同时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基础资料收集的欠缺与造像特征把握的不全面,提出应该用佛教考古学方法对吐蕃时期佛教石刻造像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吐蕃与川西由于地缘上的相接,在历史上一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因此,在某些时候,吐蕃与川西的交通是否通畅,能从侧面反映出唐王朝与吐蕃王朝之间微妙的政治关系。但是,学界历来对吐蕃与川西的交往关注不够。笔者试图通过对吐蕃与川西之间交通的考察,重新认识这一交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佛教是在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分别从印度和汉地传入西藏。在吐蕃赞普和王室的大力支持下,没有被吐蕃贵族大臣们的一次次禁佛运动所扼杀,也没有被吐蕃本土宗教苯教所挤垮,最终登上了吐蕃社会正统宗教的地位,赢得了很高的礼遇和崇高的地位,并对藏族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吐蕃佛教在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方面的社会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吐蕃时期藏族的先民们就与其地域相毗连的汉族地区、吐谷浑以及新疆的于阗等兄弟民族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而与之相邻的印度、尼泊尔及波斯和吐蕃亦有着广泛的联系。然而,由于政治、经济、地理、历史等原因,吐蕃与汉地的往来,更为密切和频繁,双方在文化方面的交流尤为突出。佛教作为文化传入吐蕃,给这个正充满勃勃生机呈上升的奴隶制社会带来了文明的曙光,而作为北传大乘佛教的汉地佛教,在汉族地区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滋长时期,于隋唐进入其繁荣阶段。汉地佛教传入吐蕃,历经了初传、发展、兴盛、衰退等过程。它作  相似文献   

7.
一、历史简述 佛教产生在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悉达多·乔答摩,就是佛教徒所尊称的释迦旅圣人——释迦牟尼。他所创立的佛教,延续至今二千五百年,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人类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佛教大藏经及其刻印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佛教传入中国及《大藏经》的刻印过程着手,叙述了佛经在经历了陈武帝时的抄写、北魏北周时代的禁毁及唐、宋时的勃然发展,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明是和佛经的广泛、大量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佛教的传播和佛经从抄写、石刻、雕版印刷均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同时,也为后代的佛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古代高昌,即今新疆东部的吐鲁番盆地,因汉武帝时于此设“高昌垒”(又名“高昌壁”),故名。公元327年,前凉张骏于此始设“高昌郡”,其后前秦、后凉、西凉、北凉继之,高昌之名遂显。公元460年,柔然人侵入此地,立汉人阚伯周为“高昌王”,高昌遂由地名、郡名而为王国之名。640年(贞观十四年),唐灭麴氏高昌王国,以此地为西州,故该地  相似文献   

10.
姚名达对于佛教目录逐书考察其内容,逐事确定其年代,逐人记述其生平,用力最勤,是其目录学研究的典范。他撰成了一部“系统”的佛教目录学“文献史”,甄别了佛教目录种种优劣,厘清了佛教目录学史的分期,取得了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11.
在吐蕃攻占河陇及西域的过程中,曾与活动于这一地区的突厥、回纥等西北民族密切交往,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影响,吸取对方民族的文化精华,客观上有益于各民族的文化交融和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佛教传入吐蕃后,在历代赞普的支持下,占据了吐蕃社会的正统宗教地位,对吐蕃社会的意识形态、教育方式、语言文字、造像艺术、建筑风格和音乐舞蹈等方面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印度佛教思想和文化或多或少也改变了吐蕃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文化结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吐蕃社会早期佛教的传入所遇到的种种阻碍,特别是在"前弘期",苯教对外来宗教佛教的抵制,来探讨得到王室支持的佛教是如何一步步在藏区站稳脚跟,并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特别是在早期作为吐蕃社会最高统治者的历代赞普,在大力扶持佛教的同时,也在与代表贵族利益的苯教斗争中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一时期的佛教发展史也是吐蕃社会皇权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4.
隋唐和吐蕃时期是青海丝绸之路及唐蕃古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青海地区由于处于汉藏之间,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唐朝佛教经由唐蕃古道输入吐蕃统治的核心地区,与印度输入的佛教产生碰撞和融合,形成吐蕃特色的佛教艺术。在吐蕃的大力弘扬下,吐蕃佛教向周边包括青海地区输出。以玉树和昌都为中心的吐蕃佛教摩崖造像年代主要集中于9世纪初,在艺术风格和题材内容上都具有明显的共性,说明在吐蕃时期,尤其是在赤松德赞和赤德松赞统治时期,青海玉树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吐蕃佛教的弘传中心,并创造了一套统一的佛教摩崖造像系统。在吐蕃征服青海地区后的近二百年间,吐蕃在这一地区留下了大量墓葬,墓葬的出土物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佛教因素,可以透过它们窥见佛教在该地区的传播情况和存在状态:一些器物的造型和功能深受佛教的影响,如镀金舍利容器和吐蕃“王冠”;佛教中所流行的象征性图像广泛存在于一些生活器具上,包括迦陵频伽形象以及狮、象与莲花造型等。这些佛教因素更多地来自汉地,尤其是河西敦煌地区,与摩崖石刻中透露出的吐蕃风格形成鲜明的对照,凸显了青海地区在唐蕃时期佛教文化面貌的多元性特征。   相似文献   

15.
西藏佛教大祈愿法会是宗喀巴大师倡导的四大佛事之一。从公元1409年起形成大祈愿法会,已有577年的历史。西藏佛教大祈愿法会是一个重要的宗教活动,在中外佛教史上影响甚远。笔者根据汉、藏文有关史料,对大祈愿法会的由来、活动以及围绕大祈愿法会进行的斗争等简述如下。不妥之处,尚希宏达指正。  相似文献   

16.
辽代佛教在我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佛教最初是由汉人和渤海人传入契丹的,后由于统治者的尊崇提倡,促进了佛教在契丹内地的发展繁荣。辽代佛教的发展是其封建统治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吐蕃节度使考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吐蕃为了对唐与周边部族作战,将其本部的军事部落联盟组织与唐代的节度使制度相结合,在唐蕃冲突地区设置了五道节度大使,专事该地区的军事、民政及对唐及周边部族的外交等事务.吐蕃五道节度大使的前后名称及其内部建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后改为"吐蕃东境五道节度使"、"吐蕃东鄙五道节度使",下设五"道"节度使,诸"道"节度使下,又设若干小节度使.该制度为吐蕃在唐蕃冲突中取得优势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吐蕃说起     
看了电视片《文成公主》之后,不少同学对吐蕃的蕃字读音产生了疑问:“吐蕃的蕃字,在字典上只查到fān、fàn音,为什么电视里读作bō,是否读错了?”回答很简单,这个字古音读bō.公元七至九世纪时,我国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军事奴隶制政权,唐人称之为吐蕃.《新唐书·吐蕃传》说:“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有发羌、唐旄等,然未始与中国通.祖曰鹘提勃悉野,健武多智,稍并诸羌,据其地.‘蕃’、‘发’声近,故其子孙曰“吐蕃”而姓‘勃宰野’.”今藏人自称其族为“博特”(Bod).按:“发”、“蕃”二字双声,古可通转.注意:“发”、古读为“拔.”《诗》:“鳣鲔发发,”《释文》:“发,补末反.”“一之日(咸肉)发”《说文  相似文献   

19.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由于当地有良好的文化互动底蕴,吐蕃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文化互动的政策,居住格局的杂居化以及民族间通婚增多,使吐蕃和汉族在语言、服饰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相互采借、交融,实现了汉蕃民族文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吐蕃东扩是吐蕃王朝前期军事化体制的必然产物。文章主要从自然环境和文化经济等方面阐述了吐蕃的东扩及唐蕃争夺青海的原因、经过及其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