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传统解释提出质疑。认为,“因任自然”、“无所作为”、“不妄为”,只是老子“无为”思想的表层含义,君主侯王们“帅以正”的榜样行为,才是其深层意旨,也是老子的真正用意和苦心所在。  相似文献   

2.
“大音希声”的原初含义是对有声之“五音”的否定,最完善最完美的“道”之“大音”是无声的,需要借助我们内心的体验和领悟才能把握。同时,“大音希声”又是以“道”的自然本色、不事人工雕琢的精神对完美至上音乐的一种追求与界定,是崇尚自然纯朴的表现,对音乐欣赏和创造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大音希声”还是老子人生哲学的折射,对于我们的品格修养具有借鉴意义,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国内绝大多数哲学教材,都没有把精神生产力作为独立的范畴纳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即使提到精神生产力概念,也都未能将之置于应有的高度予以展开阐述。我国学术界曾对此问题进行过一些探讨,但尚处于起始阶段,且共识不多,分歧较大。在关于精神生产力的含义问题上,有的同志认为,精神生产力是生产力中的精神因素,是知识形态上的生产力,是“指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调整、控制自然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有的同志则认为,精神生产力是精神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力,即生产精神产品的能力。在关于精神生产力的属性问…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神话学理论科学地解释了神话的特征,指出: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①。这就从本质上阐述了神话是远古人民在生存条件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企图认识自然、控制自然的一种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5.
述宾短语“看 NV 不 V”格式是由一个“看 N”加上一个正反问的常用格式“V 不 V”构成的,多出现在口语和白话文小说中。就笔者目前搜集的资料来看,前人已对其做过颇多的研究分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本文笔者将主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看 NV 不 V”格式中的积累分布和语用含义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历来把“赋、比、兴”视作《诗经》中三种具体表现手法的观点是错误的,“赋、比、兴”是《诗经》中三种总体表现方法的概括。作为总体表现方法的“赋、比、兴”的含义自然与作为具体表现手法的“赋、比、兴”的含义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风景区是以自然景观为主的。自然美是风景区美的核心和基础,是主体“乐章”,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应围绕这个核心做好“配乐”,使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一、体量和谐,强化自然美自然美是客观美,是自然风景美的根本特色,美在“自然”二字,是它与人工美的根本区别。自然美是通过形态美、色彩美、动态美、静态美、嗅觉美、听觉美等美感表现出来的。开发建设风景区,应注意强化自然美,因此人工构景时,应重视以下几点:1.建筑的体量不宜过大、过多。风景区中的建筑物主要是点缀风景,深化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所以建筑物不宜过大,要与…  相似文献   

8.
神话辨义     
神话,作为初民在自己的幻想中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作为他们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总之,作为原始社会单一的意识形态,它本身的含义,在我国历来就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理解。全国解放后,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神话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神话”这一  相似文献   

9.
张耒之“理”的内涵比较宽泛,在不同地方含义有别。基于“理”、“诚”的基本观点,张耒主张诗文要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不造作,不虚假,不为文造情,推崇自然畅达的文风。  相似文献   

10.
直到目前为止,对跨文化教育这一概念似乎还没有比较权威的为人们所公认的解释。就一般的意义而言,跨文化教育是指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实施的一种相同或相近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内容。为了便于准确理解这一概念,有必要对文化的含义进行一番梳理。“文化”这个词,在中国具有多重含义。“文化”的第一种含义是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例如“学文化”中的“文化”即指此而言。这种“文化”的含义相当于接受知识,说谁“有文化”,就是说这个人接受过教育,相反则指未受过文化教育;而说谁“文化水平高”,是说这个人受过较高程度的教育,反之则…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明确提出:“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着。”对此处“自然”的理解,学界观点大致有两种:一种认为指天然自然,即人的感性活动尚未触及到的自然;另一种认为指人化自然,即被人的实践活动中介的自然。本文基于马克思文本,对此问题浅做梳理认为,马克思所指“自然”的内涵兼具两层含义: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二者互为转化的观点以及在当下谈论“自然优先地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的道德含义“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思想古已有之:老子讲“道法自然”,庄子讲“万物与我为一”,以及后来的“天人合一”命题的提出,都属这一思想中的应有之意。显然,传统的天人“和谐”思想主要强调人如何顺应自然,不只是如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统的和谐思想是从世界观角度来理解问题的,而我们今天则是要从道德观角度来理解问题。传统的观点把自然(即自然界)看成是学习的对象和服从的对象,而我们今天要把自然看成是保护的对象和再造的对象。当自然作为学习和服从的对象时,它是以“本体”的意义而存在…  相似文献   

13.
三“天”归一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凝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主要包括三种含义:宗教意、自然意和伦理意,此三意之天,可以简略称为“三天”,“三天”的相互制约,尤其是相互转换与融合的过程,凝缩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我在阅读各种刊物中,不时会看到“三生有幸”和“连理枝”两个词,弄不明白是什么含义。为此我曾请教了好多人,也求教过我们淮安师范学院  相似文献   

15.
李桁 《可乐》2010,(6):57-57
诗人,是个含义复杂的称呼。眼下,忽然听见谁说“我作了一首诗,跟你分享一下”,便忍不住五官移位,表情复杂。这说明两件事:第一,我不再年轻了,过了所谓的“诗歌年龄”;第二,我还不够老,不属于被朦胧诗教化过的那代人。  相似文献   

16.
儒道两家的天人观及其在古建筑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在儒家天人观中有人格神的天、自然的天和义理之天三种含义 ,在道家天人观中则主要指自然的天。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具有“天人相通”和“天人相类”两层含义 ,论述的是社会政治、伦理问题 ,其在古建筑中主要体现为象天法地意匠运用于古都规划以及“观象制器”、“人副天数”思想运用于礼制建筑。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带有自然主义的倾向 ,追求人的心灵与天地自然的冥合 ,在古建筑中主要体现为古典园林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和师法自然、因借自然的造园手法  相似文献   

17.
“文质兼美”是建国以来一贯坚持的选文标准,含义却长期处于“摇摆”之中。“文质兼美”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的选文标准,“合理虚构”是“文质兼美”的实践形态。在现实中,理想标准与实践形态之间出现偏离或矛盾成为必然,这种必然主要体现在:“文质兼美”的中立性与“合理虚构”的去中立性之间的矛盾,“文质兼美”的统一性与“合理虚构”的“骑墙性”之间的矛盾。不存在唯“文质兼美”的选文标准观,也不存在超“文质兼美”的选文标准观。“文质兼美”本身就是一种理想标准,永远走在完善“合理虚构”之路上。  相似文献   

18.
“正始之音”一词含义甚丰、用法多样,其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皆不止一端,与之相关的“正始”一词亦如是。“正始之音”可以用来表达“魏晋清谈”以外的其它含义,尽管陆游与王应麟曾对此提出过质疑,但却无法改变“正始之音”一词多义的历史现象。鉴于古今学者对“正始之音”一词的诸多误释或误读,有必要重新探其渊源、考其流变。  相似文献   

19.
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历来讲究修养。《论语》载:“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意思就是:孔子谆谆告诫他的弟子说:“看见有道德、有学问修养的贤人,就要向他看齐,做贤者所为的好事;看见没有道德、没有学问修养的不贤者,就要检查自己,看看有无不贤者的坏毛病。”以后,历代不少志士仁人也说过类似的话,指出过类似的主张。重视品德修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们的优良传统。随着时代的展,修养的含义也在变化。最先,它所指的是“修身养性”,是儒家那种反省体察之道。后来,含义扩充了,指的是一个人逐渐养成的待人处世的涵养。到了现当代,修养这个词经常出现在入们的政治生活中,它更多的是指一个入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之后所达到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对生态文明有两种解释:一是从词源学意义上看,它与野蛮相对,指的是在工业发展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不野蛮开发,不粗暴对待大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通常意义上大多数人理解并广泛使用的生态文明含义,也是生态文明所具有的初级形态。二是从社会形态建构意义上看,生态文明主要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