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普世性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选择,历来有国粹主义、全盘西化论、中西调和论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化理论.但这三种文化理论都有其局限.因此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上,应该选择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内生或内启方式.这种内动力重启的依据在于传统文化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普世性(普适性).这种普世性使其很容易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契合,发挥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 李学勤先生的《周易经传溯源》(长春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是一部独具特色的易学力作,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求实和创新,这表现在以下方面: 从写作目的看,该书是通过探本溯源,为研究《周易》经传思想内涵打下坚实基础。对于一部古籍的起源、时代、原生价值等基本问题的研究,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弄清这些基本问题,才能为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个体辩护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需要申明,本文并非在严格的法学意义上使用“辩护”的概念。虽然或多或少仍会牵涉到律法,但主要是把“辩护”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来看待和考察的,通过个体对辩护意识把握的程度、对辩护行为的运用程度来透视个体与文化背景的关系。本文只把视点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个体的行为特征上,切入点就是探讨传统人是否有辩护意识,是否有辩护行为,如果有,以什么状态存在?仅从这个角度观察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从现代法学的角度讲,辩护只是司法过程中的一个程序,是个体触及法律时澄清问题的一种权力,也是个体维护自我利…  相似文献   

4.
从解释学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解释学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刘开会在中国历史上,历来存在着“法先王”和“法后王”之争。前者被称作向后看的历史观,后者被称作向前看的历史观。我们对这种二元对立提出质疑。向后看必然否定向前看吗?向前看一定不需要向后看吗?在我们看来,没有任何向后看不是为...  相似文献   

5.
《周易》是中国最古的文化典籍之一。古代传说:伏羲画八卦,周文王重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孔子作“传”十篇,称为“十翼”,亦称《易大传》。所以《汉书·艺文志》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自汉至唐,并无异说。北宋欧阳修著《易童子问》,开始怀疑“系辞”非孔子所作。近代以来,疑古思潮高涨,于是有人认为《周易》古经是春秋时代的作品,《易大传》更非孔子所  相似文献   

6.
从劝学传统看中国文化的激进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德雄 《人文杂志》2004,(3):135-139
激进主义常常表现为对个体人格的重塑和人性的改造 ,在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学中 ,这种对个体人格的重塑和人性的改造不仅是应该的 ,而且是可能的。这一精神集中体现在儒学源远流长的劝学传统中 ,至今绵延不绝。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含有激进主义的基因。  相似文献   

7.
张岱年教授在1990《人文杂志》第6期发表如题文章认为:《周易》是中国最古的文化典籍之一,而《周易》经传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张教授在肯定《易大传》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时指出,它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揭示了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的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并提出了一个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本体论,达到了先秦时代辩证思维的最高成就。二是提出  相似文献   

8.
《周易》作为华夏古文明的重要经典,其产生是中国古代文明理性化进程的重要环节。它承前启后,一方面,上承"巫史传统",系统荟萃了上古以来的巫术及卜筮活动的经验成果;另一方面,在其长期的成书演变及传播过程中,形成铸就了作为中国本土主流文化形态的儒、道两家的思想传统,以及民间社会层面上的吉凶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9.
《广东社会科学》2020,(1):114-120+255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走向衰落,通过五四运动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同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相融合的过程,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交相辉映,推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的培育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势力所趋,必须搞清楚应当着重继承和弘扬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真正体现新时代的文化自觉;必须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与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时代要求相适应。新时代强调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创新发展,增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与概括各民族文学及各国文学的特性,应该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基本单元、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进行宏观的比较研究.在宏观比较文学的视域中,可以概括出中国传统文学的三个文化特性:其一,作家的官吏化造成了作家的非职业性、官场风气与官宦价值观对文学的渗透,致使作家思想不自由、写作时间与精力有限、作品数量偏少等缺陷;其二,"现世主义"态度使作家注重现世人生、缺乏宗教热情与来世关怀;其三,"非个性主义"倾向造成作家作品社会描写过剩,个性表现、自我解剖与忏悔精神贫弱,对内心世界与灵魂痛苦的深度探索不足.  相似文献   

11.
12.
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其一系列根本的理论核心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上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可以融通的内在相关性。这一特征为我们如何解决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说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中国化”与“传统化”的关系问题指明了一个根本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周易》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睿  李泽琛 《东岳论丛》2005,26(4):143-145
《周易》一书中保留了大量有关我国传统建筑的史料,对我国的建筑文化影响深远。《周易》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作出了哲学阐释,形成了巨大的理论贡献。源自《周易》的宗法礼制也渗透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形成了影响,堪舆相宅理论也是由《周易》的术数与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理论相结合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15.
《周易》是中国先人们行为处世的原则和尺度,是他们对宇宙间万事万理的认识与体会。《周易》体现了中国人在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观念,主要包括阴阳的观念、"时"的观念、"位"的观念、"中"的观念、"变"的观念等。这些观念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中,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标签"。  相似文献   

16.
汪双六 《江淮论坛》2011,(6):73-76,98
《周易》认为,变革与守恒是实现发展必需的两种重要手段,这两种手段刚柔并济、张弛有致地操纵和调控着发展的方向和节奏。变革与守恒,都必须保持发展机制的协调与通畅,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或持久繁荣的根本之道。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保持着旺盛不衰的改革开放精神,确立并廓清了必须毫不动摇坚持的基本原则,建立了稳健有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已经迈上了一条保持持久繁荣的"生生不已"的富民强国之路。  相似文献   

17.
从农村社会文化传统看当代中国农业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20世纪后半期,中国农业经历了两次剧烈的转折.第一次发生在1949年,土地改革运动,使广大农户"耕有其田",调动了农民压抑已久的积极性,农业短期内获得了快速发展;第二次发生在1978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再次将土地使用权还给农民,农民积极性再次被调动起来,农业生产获得迅猛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因此而得到基本解决.然而我们注意到,第一次大转折的后期发生了问题才导致了第二次转折即农村改革的开始,第二次大转折之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这就是人们关注的中国"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更是传统儒道思想的理论硬核。无论是儒家的“以人为本”,还是道家的“回归自然”,最终都在“天人合一”那里找到了其理想归宿。“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之具有明显的整体主义、积极入世和道德至上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从京剧脸谱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表象上看,中国戏剧脸谱是戏曲人物造型手段之一种,是中国古典戏剧特有的化妆艺术,其目的是通过规范而统一的视觉符号,向观众传递出戏曲人物的性格、年龄和忠、奸、善、恶等直观的信息。然而,中国戏曲里的脸谱艺术这一表象实际上却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里追求人格表里如一的道德观念或非善即恶的价值判断。一、脸谱的特殊功能一般而言,不论是专门的演员戴着面具进行歌舞表演,还是自娱自乐式的假面舞会,或是出于其它目的,人们使用面具从根本上就是要获得某种超常的力量,隐藏自己的身份,不受任何束缚,从而成为一个完全自由的人。但是,京剧脸谱…  相似文献   

20.
从农村社会文化传统看当代中国农业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解读中国农村社会文化传统对农业演变的影响?如果仅仅只从“文化背景”的角度,静态地、平面化地阐释文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并不能深刻地揭示出文化与农业发展二者之间某种必然的动态联系,即某种动态规律性。本文从“文化结构”这一概念出发,从“文化结构”与“文化功能”关系的角度,将农村文化传统放入文化结构中去,审视其在当代中国农业演变的历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