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贽与中国的自由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光福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66-74
从先秦开始 ,中国就形成了自己的自由传统。晚明李贽突破中国传统自由观的局限 ,将先秦以来、特别是阳明心学对自由的追求落实到感性、现实、社会的层面 ,提出了极富现代精神的自由观。这是中国自由传统的重要发展。它的产生预示着中国传统自由向现代自由的转换 ,是一笔需要我们予以珍重的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张品端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8)
在中国哲学、传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朱熹、李赞和严复是很有代表性的人物.朱熹以儒家思想为主,兼采佛、道思想,集理学之大成;李贽提倡个性解放,宣扬众生平等,批判理学籍制思想,反理学;严复接受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引进西方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彻底的"价值重估".这一发展过程,显示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贽在明嘉靖四十五年就被引入心学之门,而其思想的真正启蒙则是在"大衰欲死"苦读佛经之时。李贽何时苦读佛经?曾读那些佛典?佛典到底给予李贽那些影响,使他茅塞顿开、窥见生死学问之源光点,从而走向学佛一路,成就了狂禅李贽。这不仅是明代思想史上需认真探究的问题,也是明代文学史特别是明代文学编年史上需敲定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问题。经研究可知,李贽思想的真正启蒙是在姚安鸡足山"翻阅贝经"的明万历六至八年;所读佛经为《坛经》、《般若经》、《心经》、《楞伽经》、《法华经》和《金刚经》等,信奉"有为教"与"净土宗",最终悟透因缘法,形成真空观,不仅从学理上明白了"生死大学问"的根本,而且找到了求得解脱生死轮回之苦的方法与途径。同时,奠定了其后来"凡圣如一"的平等思想和"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非权威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许筠在<严处士传>、<荪谷山人传>中,通过叙写严处士的隐退、李达的放荡不羁,表达了对儒家思想观念的怀疑和直接抵制;在<张山人传>、<南宫先生传>、<蒋生传>中,张山人、南宫先生、蒋生这三位传主的传奇经历和结局带有神秘离奇的佛道色彩,体现了许筠怪诞的理想追求;这五篇人物传都反映了许筠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强烈的叛逆思想. 相似文献
5.
依照事件哲学原理,"宇宙就是事件场",就是事件的绵延过程。解剖事件所以绵延的深层结构不失为研究文学与文化现象的一种视角和方法。中国文化发展史是由无数"异端""另类"的文人和思想家推助的过程史。他们之所以成为"异端"和"另类",是由其生活中的突发性重大事件导致的。在中国近世文学思想史上,李贽和鲁迅是具有反叛性与启蒙性的"狂人""异端"。鲁迅与李贽最具相近、相似处。然而,因鲁迅极少提及李贽,故少见深究二人关系者。本文从事件文化的视角探讨二人思想情趣的异同及其成因,发现两类重大悲情事件——"家难"与"兄弟反目为仇"——的巨大冲击力改变了他们心理、意志的原有结构,造成非理性、非常态式的异变。李贽的深思寡言、嗜友如命、究生死之学、游戏人生、异端思维、快意恩仇以及剔骨见髓之深刻,鲁迅的冷默寡语、淡薄人情、愤世情绪、执拗的怀疑精神、悲观主义、"窥病"视角、好战性格以及拷问灵魂的深刻等,都与上述两大悲情事件有着重要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7.
李贽建立在平等思想上的私欲动力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中 ,人欲被视为万恶之渊。然而人欲乃人天赋之自然 ,它既有消极的一面 ,亦有积极的一面 ,若尽灭人欲 ,社会将如何进步 ?李贽看到了这一点 ,并且对如何将个人之欲与集体、人类之欲结合起来 ,使私欲变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颖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29(1):109-111
鲁迅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无人可以替代,其激烈的“反传统主义”思想对后世影响颇大。他希望建构新的文化传统,重塑中国人的思想,达到“立人——立国”之目的。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吸收精华,为我所用,从而使社会主义新文化走上一条健康和谐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学中,有着我们不容忽视的文化链接。文章从兼济天下的忧患意识、超然物外的追求、顺天安命的乐观性格、蕴藉写意的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今天,我们更应该意识到,历代的汉语文学正是恃此得天独厚的特点,方可在世界文学的大花园里独辟一无可比拟之圣地。 相似文献
10.
对李贽思想的接受过程是中国文学思想近世化演进中的一支重要脉络,"五四"则是这一演变脉络中的凸现环节,而周作人的文学思想又是立于其峰颠的典型个案.本文通过分析周作人对李贽文学思想的接纳、变异这一个案,探讨李贽思想在被接受过程中的演进轨迹,并认为周作人的文学观来自西学与中国传统,而传统多于西学,传统中又以李贽的影响最为有力.李贽的人学观直接促成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李贽的文学表现童心说,促成了周作人文学是人的自然天性表现、且以表现之自然为美的文学思想.周作人发现了李贽人学思想中的现代性因素,并用西方科学化、人本化融释李贽思想,使之在周作人这里进一步世界化、近世化了. 相似文献
11.
12.
许苏民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4):63-71
李贽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思想旗帜和一代思想文化巨人,一位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大思想家。在中国,他被诗人们赋予了犹如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式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被哲人们赋予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之人”或“坐圣门第二席”的崇高历史地位。在国际上,他以一位为真理而献身的“哲学的烈士”的崇高人格形象,被称为“中国人中罕见的典例”。文章对李贽在哲学、史学、伦理学、政治经济思想、文艺思想和宗教思想诸方面所作出的理论创造作了全面的阐发,以展示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并通过李贽思想对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深远历史影响及国际影响的论述,凸显了李贽的自由精神和批判精神对于探索现代理性重建之路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一样,李贽对理学展开了批判;所不同的是,他对理学的批判和对启蒙思想的建构是围绕着个性、独立人格和平等意识展开的,致使个性、独立人格和平等意识成为其启蒙思想的核心与灵魂.出于对个性和独立人格的推崇,李贽以异端、狂者自居;并且指责理学的所有错误都源于盲目顺从以及丧失独立人格.出于独立人格和人格平等的需要,李贽向三纲发起进攻,在质疑“君为臣纲”和“夫为妻纲”的同时,发出了男女平等的最初呼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 李贽 思想 矛 盾的 视 角探 讨了 晚明 启 蒙哲 学 在理 论上 的 误区 。李 贽的 思 想驳 杂而 不成 体 系,且自 相矛盾 。 他以 法家 的功 利 主义 反 对儒 家的 空谈 性 理;以 道家 的因 任 自然 否 定儒 家的 礼教 和 法家 的 法治 ;又以 禅宗的 怀 疑精 神向 世俗 和 传统 挑 战,最后 皈 依佛 教 的彼 岸世 界,走 向 寂灭 无为 。 李贽 的 悲剧 虽带 有那 个 时代 的烙印 ,但 更主 要 的是 其思 想 矛盾 的产 物 。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探索李贽思想诸多疑、难点过程中发现,李贽习惯于一种建立于怀疑精神之上的追原思维,这种追原思维实则源于其成圣意识。成圣意识使得他以圣人的殉道精神为旨归,一味追求天人之道的本真、圣人思想的本真,以真圣人和真道为师,从而一生未拜真师。李贽赞赏孔子的殉道精神却不赞成跟在孔子身后亦步亦趋,而是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出发点有二:一是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便不能成为真正的圣人,二是基于庄子的万物皆有天性的物皆自是和禅宗的即心即佛的思想,以寻找各自成圣的法门,是发掘孔子的真精脉而非否定孔子。 相似文献
16.
归有光(1506-1571)与李贽(1527-1602)均为明代重要的文学家。学界从未将此两人作一比较研究。从生卒年上看,归有光早于李贽而生,且归、李两人存在数十年的人生交集。细究而看,两人存在诸多相通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人的人生道路均坎坷多舛;两人均独抒己见,勇于质疑,敢于发表与他人不同的言论;两人均受庄子思想和阳明心学的影响,推重真,主张从心而发,创作出情真而动人的文学作品;两人均有对奇的好尚,显示了包蕴性的艺术思维。人具有丰富性而不只有一面,应还原单向度的人为丰富性的人,通过对两人相通性的探究,更能从多层面加深对看似迥然有异的归、李二人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7.
藏族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文化性格以历史地理为载体和基础,因此,一个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与其文化性格有密切关系。本文就藏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性格及文化内涵进行探讨,说明了在藏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受地理环境因素、生产方式因素、文化心理因素等许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以“真”为贵是庄子和李贽思想的共同特征,但二者并非简单的源与流的关系。在哲学层面,庄子所贵之真是指万物的本相和人的自然本性;而李贽所贵之真主要指个体情性的真实无伪,二者之内涵有所不同。在文艺观上,庄子以真实天然为美,并以“淡”作为真与非真的标准;而李贽则强调作家情感的真实和表现的真率,对各种风格均予以肯定。同时,二者的贵真思想也都存在一定的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20.
政治漩涡中的诗人——牛李党争与李商隐的思想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商隐的生平经历、心理状态以及诗文作品都与牛李党争具有重要联系:他之所以能成为党争中的人物,与其双重性格有关。但是党争又加重了他的双重性格。李商隐的正直高尚表现在他的感恩心态和对正义事业的追求上,然而他又是软弱的,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暴露出鄙俗的一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