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李贽是明末反封建礼教的进步思想家。他所以被称为“异端之尤”,是因为他反对封建传统,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了截然相反的价值取向。船山对于李贽的反传统表示极大的不满,显示了其价值取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致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问题,也就是以什么作为价值取向标准问题。从孔子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就十分重视人的  相似文献   

2.
<正> 一笔者写过一篇评王夫之否定竟陵派钟谭的文章,题为《儒家正统的阴影》(载《船山学报》一九八六年第二期);而王夫之对李贽的否定,更表现出他身上的这种儒家正统的阴影。李贽是泰州学派后期的代表人物,晚明杰出的进步思想家。他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  相似文献   

3.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以激进民主派的立场,运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学理论,对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进行了最有深度的批判。十月革命以后,李大钊又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他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中,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法律思想。本文仅就李大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的法律思想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论吴虞非儒反孔思想的传统学术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虞是新文化运动中非儒反孔的健将,他因激烈反对旧礼教和封建文化而被胡适誉为“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对于吴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许多人只着眼于其反传统的一面,而忽略了他与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图置吴虞反传统思想于近三百年中国学术思潮的流变这一宏阔背景中加以考察,评析先秦墨、道、法诸家及晚明异端思想家李贽对吴氏思想的深刻影响,以理清吴虞非儒及孔思想的传统学术渊源。 一、先秦墨、道、法诸家学说是吴虞非儒反孔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 吴虞在致陈独秀的信中曾叙述自己非儒反孔思想的起因:“不佞丙午游…  相似文献   

5.
传统中国社会的民间信仰因与儒家治国思想的契合而得到发展。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和现代性思想传入后,民间信仰被视为国家富强的障碍,国人掀起了"反迷信"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建立社会主义为主旨继续批判民间信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遵照文化发展的规律,逐渐恢复了民间信仰的合法身份。  相似文献   

6.
董仲舒对先秦儒学进行改造并将其上升为官方哲学,提出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实现了儒家价值体系由先秦向封建正统的转向。由董仲舒主要思想奠基并构建起来的价值体系是与封建专制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旨在强调以皇权为核心的整体利益的至上性。他对整体利益的强化,使整体主义价值观成为了正统儒家的价值定势,构成了儒家价值体系的核心。整体主义作为处理个体和群体关系的价值主张,在维护传统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弱化了个体的意志和人格独立性,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伦理文化研究的新拓展──《中国异端伦理文化》评介傅盛安儒家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史上,以历代统治阶级权力支持为基础,始终占居着封建社会中的正统地位,为封建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这种正统伦理思想体系的建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斗...  相似文献   

8.
儒家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东方文明的代表。自汉代以后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在封建社会里长期存在和发展着。以新的视角对其进行批判,是从近代开始的。自鸦片战争以来,早期启蒙主义、戊戌变法巨子、辛亥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直至“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评法批儒”,儒家伦理遭到一次又一次扫荡性的批判。综观上述各个时期对儒家伦理的批判,其动机、需要、批判程度和达到的后果不尽相同,或根本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笼统的否定性的批判多,具体分析和肯定性的评价少。其后果是发展起和强化着一种否定儒家伦理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不利于全面、科学地评价儒家伦理,不利于继承和发扬以儒家为核心的民族传统美德。 其一,大而化之的定性式的批判和否定。如讲儒家伦理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残害人、压抑个性;儒家伦理是宗法等级伦理,同现代社会生活格格不入,儒家伦理只适用于农业文明,是中国发展商品经济、实行富民政策的重大思想障碍,等等。如前所述,这类大而化之的否定性的批判,在社会转型时期是可以理解的,有时也是必要的。但不能认为是全面的、科学的。儒家  相似文献   

9.
杨明莉 《北方论丛》2014,(2):136-138
吴经熊的自然法理论是在对施塔姆勒及霍姆斯分析批判的基础上,又吸取了托马斯及中国儒家孟子的相关思想建立而来,具有浓厚的天主教色彩,尤其推重中国传统的直觉方式。他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方式来重新解读自然法的尝试,是他的自然法思想与欧洲其他法理学家的最大不同之处,为融合并超越东西方文化做出了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李贽是16世纪中国的重要思想家,学术界对李贽思想的评价历来有分歧,但大都对李贽思想具有进步性持肯定意见,而在李贽思想的属性上则有明显分歧。大部分学者认为他没有超越儒家的思想范围。对于这个问题要作具体分析。在同一时代的学者当中,李贽是最勇敢、最进步的。他对封建主义、特别是对假道学的批判,颇为激烈,不但激怒了当朝,而且也激怒了当时的名儒学者,甚至当时的进步思想家,诸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等,都对李贽思想进行过口诛笔伐。设若李贽思想没有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的人道思想由孔子奠基,经孟、荀而确立;两汉至隋唐,儒家的人道思想在与神学的冲突中曲折发展;宋元明时期,理学在重振儒家人道思想的同时,也把正统儒学反人道的因素发展到顶点;明清之际对理学的扬弃虽包含着对其反人道因素的批判,但理学最终仍占上风,儒家人道思想就此而告终结。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道德的文化意蕴及其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市场经济的功利目标造成了新的社会价值取向,对传统伦理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要创造中国先进文化,必须对传统道德文化进行扬弃,汲取其精华,从而构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市场经济道德伦理新秩序。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哲学、传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朱熹、李赞和严复是很有代表性的人物.朱熹以儒家思想为主,兼采佛、道思想,集理学之大成;李贽提倡个性解放,宣扬众生平等,批判理学籍制思想,反理学;严复接受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引进西方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彻底的"价值重估".这一发展过程,显示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傅山与李贽     
明清之际,是我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一批进步的哲学家、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傅山、朱之瑜、李颙、颜元等,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批判宋明理学,主张经世致用,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实精神的新思潮、新学风。傅山是这一时期中富有民主启蒙倾向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在反对传统思想,批判理学,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等方面,比之同时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尤具特色。本文拟就傅山对李贽的态度及傅山承受李贽思想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船山是明清之际的一位大思想家。他的唯物论的思想体系和辩证法的方法论,其完整性和系统性,超过了那个时代所有的思想家;但他是以维护儒家道统的姿态出现的,因而其思想理论的保守性和落后性,不仅比他晚出的思想家颜元和戴震,比他同时的思想家黄宗羲和傅山,突出又突出。就是比他早出的思想家何心隐和李贽,也要突出又突出。笔者曾写过以《儒家正统的阴影》、《再谈儒家正统的阴影》和《也谈傅山与船山》为题的几篇文字,揭示过船山思想理论的保守性。本文拟再以《再论王船山与傅山》为题,进一步揭示他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在洪秀全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民主因素与封建因素、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相互交织的。例如:他反对儒学,但又大量吸收了儒家的思想糟粕;他倡导平等,但又存在着严重的等级观念;他反对传统迷信,但又陷入了宗教迷信的深渊;他赞成选贤任能,但又带头搞起了世袭制度;他反对封建君权,但又存在着浓厚的帝王思想;他承认人的作用,但又宣扬万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它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以及风俗、习惯等几乎所有的角落。一、传统文化与中央权威中国传统文化在政治理论上强调最力者莫过于中央集权与大一统的思想,儒家三纲五常中的第一纲便是“君为臣纲”。自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为汉武帝认可以来,历代统治者无不将儒家宗师孔子尊为圣人,其主要原因即在于儒家思想可以为他们倡导中央集权,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服务。从政治民主化的角度来看,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与封建大一统思想固然是现代人批判的对象。但是,如果把这种思想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也…  相似文献   

18.
《理论界》2021,(5)
培根哲学的革命意义体现在他为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确立了坚实的方法根基,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他对传统思想的缺陷所展开的清理与批判。培根的传统批判主要围绕宗教和传统学术研究方法而展开。在宗教层面,培根在正统教义中寻找信仰与自然研究的内在一致;在传统学术研究层面,培根把批判目标指向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经院哲学传统,认为其根本缺陷在于其对三段论的迷信,培根论证了三段论在自然研究当中是无效的。在此基础上,培根确立起科学研究的方法。培根确立新科学方法的前提是对古典自然概念的批判和重建。  相似文献   

19.
晚明的儒家天主教徒代表了儒学和天主教教理两种文化对话和融合的士人群体,天主教化儒学则是其耶儒互释和融合的以儒学为思想本位的思想体系。在梳理了中国传统孝道思想以及分析了利玛窦对中国孝道思想的批判后,最后详论晚明儒家天主教徒对传统孝观的天主教化改造。文章认为这种改造后的孝道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坚持儒学本位的耶儒融合。  相似文献   

20.
李贽(1527——1602),又名载贽,号卓吾,泉州晋江人。他是我国16世纪后期封建社会杰出的进步思想家。 李贽一生“性爱读书,尤爱读史”,且颇多著述。他所思考的问题之深度和广度,也是同时代学者中的佼佼者。以往论者多论及他儒佛兼杂的世界观、政治观、伦理观及其对宋明道学的批判,而对其人才思想却缺乏系统论述。笔者认为,人才学是李贽思想中极有新义、颇有时代感的重要内容之一。李贽被进步思想家誉为仁人志士,被反动思想家诬为“异端之尤”,其原因之一在于他的人才观具有反传统的特点。本文试图联系晚明特定的文化背景,对李贽人才思想作一浅析,以求教于师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