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既是生产社会化水平的重要表征,同时又造成了组织和协调生产社会化的一种优越的空间。生产社会化理论是城市科学的一条主线。城市改革实践创造出表现转折时期特点的新型生产组织形式,使不同城市及同一城市的不同企业的生产社会化接近了同一起点,这个起点就是各种横向经济联合体。城市改革实践的逐步深化表明,在横向经济联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更高层次的联合体意义的企业集团,乃是我国现阶段城市生产社会化的有力支柱。  相似文献   

2.
据1981年9月初步统计,广西农村实行各种联产计酬责任制形式的生产队,已占到全自治区总队数的70.86%,实行定额记分的占20.49%,实行按时加评议的占4.67%,其他占3.98%。上述统计表明,各种形式的联产计酬责任制已成为广西的主流,而且还在继续发展。广西农村目前实行的联产计酬责任制,除了一部分实行“小而全”的包干到户之外,其  相似文献   

3.
改革全民所有制经济体制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要进行这项改革,就必须探讨原有的全民所有制形式和经营形式的哪些环节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要探讨全民所有制形式和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运动,这涉及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马卫刚 《东岳论丛》2002,23(5):43-47
政治经济学研究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必须先说明现代生产力的社会化联系。生产力的社会化发展是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以及物质基础 ,不理解生产力的社会化及其社会本质 ,就不可能在政治经济学中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 ,也就无法了解市场经济的社会性质。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社会化和非社会化的基本规定和理论依据,社会化和非社会化的相互关系和社会作用,社会化和非社会化的辩证统一理论的现实意义等内容。指出,社会历史过程既是社会化的过程,又是非社会化的过程;人既有趋同于社会的倾向,又有分离于社会的“私有化”的倾向;社会化社会历史产生“合力”,非社会化使这种“合力”回归到主体并使社会历史必然性得以自觉实现。总之,人的社会化和非社会化犹如社会历史发展的双翼,只有从这两方面的统一去理解社会历史活动,才能真正理解和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的主脉。  相似文献   

6.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在农村当前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条件下,以社会分工协作为基础,能够满足农民多种需要,多方面为农村服务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服务专业化。根据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需要,组织专业机构进行生产,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如成立科技开发公司、专门进行科学技术的运用开发,开展科技兴农;成立农业机械加工公司,专门进行农副产品加工;成立种子公司,专门培育先进良种;成立饲料公司、专门配制猪、牛、羊饲料;成立运输公司、专门搞对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运输等,均属服务专业传范畴;(2)服务系统化。根据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农民的多种方面,多种类型需要,例如,可组织产、工、销一条龙,把农产品的生产,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联系起来,配套成为一条龙,如牧、工、商一条龙,或渔、工、商一条龙等均系此类型,从而使服务系统化;(3)服务综合化。为使农业经济发展中,对外有人负责,促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销能力增强,实行工艺流程专业化,提高产品质量和工效,对各有关主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上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国家与社会浑然不分的典型,这与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文化传统有关,也是人的本性在一定发展阶段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本文把这一过程称为国家社会化,并且初步探讨了中国国家社会化的内容和形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社会分工与专业化社会化 (一)社会分工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农业的任何一次质的发展,都同社会分工的突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每一次的社会大分工,都一次次地把农业生产力向前推进了一步。为什么呢? 严格意义的农业,它是一种利用自然和生物的自然机能,通过人类劳动来调控生产物质财富的部门。就其本身内在机能来说,它只能利用现成的(当然,这种“现成的”是动态的概念)生产手段来调控自然力,它不能改进与制造生产手段中最重要的东西——生产工具。而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又必须依赖生产工具的改进乃至革新。这样,囿于农业本身来追求农业的发展,显然是走进了“死胡同”!此其一。 其二,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分散性与地域性很强,如果农业处于单一的孤立地发展状态,它必须是自给自足型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缺乏动力机制,从而其发展必然是缓慢的,只有当非农业部门充分发展,特别是商业部门充分发展之后,由于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农业才能获得更为强劲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9.
第三产业主要指服务业。按其各个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来看,可分成为物质资料生产服务和为非物质资料生产服务两个方面。然而,仅仅从服务性方面去认识第三产业是不够的。第三产业的形成,意昧着原来由私人或企业内部进行的服务性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标志着社会两种生产,即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关于物质资料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对第三产业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里不再赘述。本文主要就第三产业的发展标志着人类自身生产高度社会化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行程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了八十年的宏伟事业。它的成功既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又展示出全党的主观能动性。这一运动经过了两次大的转折 ,产生了两个重要的理论成果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显著的地位和特征。在 2 1世纪它将一如既往更加深入扎实、富有创造性 ,从而给中国和整个世界的发展带来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1.
1978年,我国正式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实际上70年代前期许多家庭已经只生一个孩子)以来,0—14岁的独生子女超过了1亿人。我们今天论述当代青少年,尤其是城市青少年的经济社会化问题,就离不开对独生子女特点及其生活状况的分析和把握。  相似文献   

12.
一、农业非商品经济下的运行 我国农村改革前期,农业的高速增长来源于放开农户和放开价格,使过去多年积蓄起来而没有释放出来的生产潜力得到释放,带来农村经济的繁荣。但是,在这个繁荣中,农业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没有得到根本变革,整个农村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变了形的自然经济。它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专业批发市场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建强 《河北学刊》2005,25(3):160-165
中国农村以“小规模、大群体”为特征的产业组织形态,决定了“专业批发市场”这种流通组织形式。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决定了农村专业批发市场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目前,较发达地区的农村专业批发市场发展趋缓,但广大欠发达地区还有较大潜力。由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欠发达地区农村专业批发市场发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突出表现为政府的作用趋于加强。长远来看,未来农村专业批发市场将以产地型农产品市场为主。从全局来看,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与全国性专业批发市场趋于融合和统一。  相似文献   

14.
<正> 一、什么是“生产社会化” 在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中是这样解释“生产社会化”的:“指由分散的小规模的个体生产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上册,第429页)《辞海》中对“生产社会化”的解释是:“分散的个体生产转变为由社会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缩印本,第1731页)由此可见,生产社会化一般被理解为一种过程。  相似文献   

15.
公共服务社会化是把公共事务交给社会公共部门和社会主体单位承担和处理,对当代中国行政改革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功能。中国20年改革推动了公共服务社会化的进程,使之已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但公共服务社会化程度当前仍然还处在由政府部门向社会公共部门的第一轮剥离阶段,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由公共部门向社会主体单位的第二轮剥离阶段。因此,仍然需要发挥改革的主力作用,实现政企、政事、政社真正分开,实现公共服务主体的非行政化、公共服务内容的非政务化、公共服务实现形式的社会化与市场化。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运动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发展城市化不能与工业化对立起来,不能超出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要合理布局,科学决策。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特色城市化的主要标志,现在主要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胶东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一般公共产品的最优产量模型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当前广东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现状面临的有效需求不足、财政投入缺口较大和资源普及率较低三大突出问题,指出广东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现状的实质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给不足.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颠覆性创新对农村公共产品供求水平的重组效应,指出在颠覆性创新创造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基础上,公有私营、共有公用和私有公用供给机制是广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社会化改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大特点和难点,是农业经济和农村人口比例过大。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农业占49%以上(河南占60%),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河南占90%)。这种特殊的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反映了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分工的程度。我们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时,切切不可忽视这一特殊矛盾。如何使八亿农民共同富裕起来,这是我国在本世纪末居民收入达到小康水平和下世纪中叶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几十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惟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加快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深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的短短几年,使农村各业的总产值以10%的速度递增,农民收入平均每年以16%的幅度上升,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其  相似文献   

19.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村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走向市场的现实选择。 一 中共中央早在[1984]1号文件就提出:“必须动员和组织各方面的力量,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满足农民对技术、资金、供销、贮藏、加工、运输和市场信息、经营指导方面的要求。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1991年,国务院发出了《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要求  相似文献   

20.
<正>巨额农村剩余人口的城市化是未来几十年经济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城市化的趋势如何,应当采取怎样的对策,本文拟就此谈点看法.一、中国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趋势二元结构转换的人口空间变动特征是分散的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是二元结构转换的一个过程.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的转移.(一)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的溢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先是工业部门的扩张,后是第三产业的扩张,农业部门劳动力人口要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规律.农业部门劳动力人口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新增农业劳动力人口需要向非农业产业转移,二是原有的农业劳动力人口也需要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农业部门对劳动力人口需要的相对减少和绝对下降决定于:1.工业化、城市化占用大量的土地,交通体系及民宅的建设占用大量的土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