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写实小说成为一个文学史事件的同时,有关“新写实”的文学批评也成了一个颇受争议的理论命题。在现实主义批评内部形成了两派:“折衷派”与“回归派”。“折衷派”认为,新写实出现在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双重低迷的情况下,它是在对两者超越和改造后形成的新的创作理念和倾向。“回归派”认为,新写实小说是对现代主义文学围攻的突破,是传统现实主义在新历史阶段的回归。“折衷派”和“回归派”的理论阐释都体现了在现代主义话语冲击下,现实主义话语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2.
一不管人们视新写实主义小说为白猫还是黑猫,大概都会看到这样一个事实,这几年领风骚于文坛,最能引起读者瞩目者,当是非它莫属了。一些刊物辟出专栏,为新写实小说搭台演出,许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范式和角度,纷纷参与对新写实小说的批评。从理论上来看,新写实小说只是人们在谈论这一文学现象时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对于这一概念的内涵,各家的说法是不尽一致的。对于写实主义,人们并不陌生,它亦即现实主义,是realism的两种译法。“新写实主义”冠之以“新”,我们在寻究它的艺术张力时,自然要从这个“新”字入手。  相似文献   

3.
20世纪 80年代 ,我国新时期文学出现了两种创作倾向 :“先锋文学”和“新写实文学”。它们带来的是一场革命———形式和内容上的革命。但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文学的浮躁。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文艺”既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逻辑范畴。作为一个历史范围,它主要是指70年代末以来的文艺创作。在文学创作方面,包括“朦胧诗”、“第三代诗”、“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文学”等等,还包括这一时期在美术、音乐、戏剧、电影领域里表现出的各种艺术现象。作为一个逻辑范畴,它主要扬弃或背离了建国后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古典和谐的审美理  相似文献   

5.
叙述的地位 在评论界为新写实定名之前,曾试图运用了多个概念:新现实主义、后现实主义等,最后才确定为新写实主义。对英文“realism”的多个译法,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具有文学史的意义,但在新写实这里,对“写实”的确立,似乎已经脱离了文学史的范畴,即它不一定只是像“现实主义”一样表明一种方法和态度,重要的是把“写”与“实’作为两个并列的对象加以考察,这表明一方面它依然不愿割断现实真实的历史梦想,另一方面它又力图确立文本与形式的意义。 在以往讨论“怎样写”这一问题时,实际上多半停留在用什么观点去统率“写作”这一行动的层面上,而技巧只作为一种修养被看重。但随着“先锋”文学的冲击,人们似乎意识到技巧具有了自身的意义,当形式主义和结  相似文献   

6.
郑新安 《中州学刊》2006,(5):270-272
相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新写实小说”作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无论从思想内涵还是叙事方式上,都给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前期的“新写实小说”着重表现普通市民庸常的人生状态,着力于对现实生活进行“原生态”的刻画。后期的“新写实小说”开始把目光转向对历史叙述的挖掘。“新写实小说”虽然也有着种种不足,但它毕竟把中国当代的小说创作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逐渐式微,现代主义倾向的实验小说又难以走出困境,在这样的文学环境下,一批描写普通百姓生活而且小说形态上有着某些共通特点的新写实小说便在当代许多实力派作家的创作中诞生了,这也是新时期文学以来最重要、最具影响的小说创作现象.在一大批被人津津乐道的新写实小说当中,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可以说是新写实小说的经典性作品.……  相似文献   

8.
马德翠 《河北学刊》2007,27(4):124-127
"新写实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的文学现象,作为90年代文坛第一个聚焦点,它在新时期文学史上留下了难以湮没的痕迹,重要的文学史著述都没有回避对它的言说,或认为"新写实小说""对于中国文学在90年代的走向,特别是对于文学史上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消解,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1](P306);或将"新写实小说"的登场看作是"在'先锋小说'出现的同时或稍后,小说界的另一重要现象"[2](P339).对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给予了肯定.  相似文献   

9.
“新写实主义”是80年代末以来的一个热门话题,在90年代即将过去的今天,人们回视这一文学现象时,却发现“新写实主义”从来就不曾得到过准确的描述,其内涵和外延也不曾得到明确的界定。其实这一现象的命名就很混乱,曾有过“新现实主义”、“新现象小说”、“生态小说”、“后现实主义”等不同的称呼,而“新写实主义”一词的流行无疑与1989年《钟山》杂志推出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并取得很大影响相关。而更为混乱的是对“新写实小说”范围的界定。在批评家笔下,各路作家都有人被圈入“新写实主义”旗下。这不免令人感到困惑,也表明了人们在…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意味与新写实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联成 《文史哲》2005,4(4):61-66
新写实小说是跨越20世纪80、90年代的唯一文学潮流。从文学价值学着眼,它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主要表现在:宣告形而上意义与价值的无效,使意义与价值回到形而下,回到凡俗人生。因此,消解政治话语,以生存话语取而代之,拒绝形而上的乌托邦遐想,以形而下日常生活的平面化叙事为价值旨趣,便构成了新写实小说文本叙事的出发点和最后的归属。可以说,新写实小说是一种没有表现出显在解构冲动的具有强烈解构特征的文学现象,它的解构性没有表现出咄咄逼人的进攻性,是不动声色的。正因为这样,它的解构与颠覆意味则长久被人们所忽略或漠视。  相似文献   

11.
“新写实”这个话题不知不觉已延续了六、七个年头,至今仍然不见消歇.“新写实”从八十年代从容地跨到九十年代,一直占据着小说创作的主流地位.尽管“后现代主义”的话题在中国文坛上已经出现,但小说创作的重心还没有“后”移.显然,“新写实”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注的、为现实时代所决定的、有牢固现实依据的创作倾向或文学流向.尽管人们对“新写实”聚讼纷纭,但“新写实”的基本因素仍然在继续发展,并有所深化.  相似文献   

12.
“期待视野”与接受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调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光伟 《北方论丛》2001,3(3):72-77
读者接受文学文本时,其心理结构不是洛克似的“白板”。读者阅读、理解文学文本的基础与条件是“期待视野”的形成。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对探寻“期待视野”的形成具有启示作用。读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实质上就是“期待视野”的形成问题。“期待视野”的形成是读者在文本的阅读中由表及里动态化过程。写实小说与意识流文本是我们探寻读者审美心理结构建构调整的蓝本。文化价值观念的生成与转换是读者心理结构建构与调整的动力源。建构与调整是历史循环,这一循环不仅来自过去,更指向未来。  相似文献   

13.
新写实小说展现世俗化的生活,“为生存”的写作姿态取代了“为人生”的文学追求,知识分子放弃了对生活的批判和审视,体现出对世俗价值观的认同与屈从。而在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当代社会,新写实小说宣扬的世俗价值观越来越大行其道。我们应该审视和批判新写实小说透露出来的世俗主义价值观,以“入世”的精神积极建设我们当代社会传递正能量、发挥动力作用的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黑色幽默”是对当代中国文坛影响极大的文学流派。本文在梳理美国的“黑色幽默”文学影响中国新时期文学发展历程的同时,尤其注意揭示中国作家如何将本国民间幽默资源融入其中,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黑色幽默”风格,并认为这种民族特色主要表现在更具有写实感、更富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地域文化韵味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所谓新写实小说,从总的文学精神来看仍属于现实主义大范畴,是现实主义的发展和深化,是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相异的一股潮流。“新写实”的出现,是一批写实型作家审美意识调整的产物。如近期发表的高晓声的《触毒》、赵本夫的《走出蓝小河》、朱苏进的《在绝望中诞生》、《范小青的《顾氏传人》等。这些作品站在时代高  相似文献   

16.
试论新历史小说的比喻结构与动机林明80年代的文坛有众多的变革潮流,它相继促发了“先锋文学”和“新写实小说”的浩大声势,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历史小说。这批历史小说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被称作“新历史小说”。但实际上,要试图说明“新历史小说”的内涵不是一件容...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坛出现了一股文学思潮:新写实主义。它以写实为主要特征,注重对生活原生态的艺术还原。新写实主义具有以下艺术特质及文学价值:其一,叙事节奏的碎片化。在新写实小说创作中,历史的样貌构成了碎片化叙事的经纬和脉络。其二,创作手法的悖论化。新写实小说追求平庸,平庸之中却潜隐深度,小说人物意象消解了生活的深度,破除了精神的崇高。其三,叙事方式的尴尬性。新写实小说既要写出主人公在凡俗生活中的种种无奈,又要给读者展示一种无限趋近于真实的虚构想象,并由此产生一种对"世界"的观望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新写实、新状态、新体验“三新”小说是“后新时期”诸多“新潮”文学中,三种“新”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写作方式。本文分析了“三新”小说产生的文化语境;分析了“三新”小说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传统现实主义以及新时期文学中先锋、新潮小说所运用的具有西方现代派意味的,从叙述方式到写作内容完全“私人话语”的写作方式的异和同;分析了“三新”小说的“新与旧”的区别,指出了“三新”小说力图打破艺术与现实,精神与实际的分离感、隔膜感,表现出的很不相同的对世界、对自我主体的体验、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及审美观念。同时,也指出了小说作为一种精神提升的可能性展示,“三新”小说的艺术价值以及其艺术价值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新写实小说研究述评丛晓峰近年来的文学,最为人们关注的流派,恐怕要算新写实小说了。尽管有人对它不以为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新写实小说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浪头一开始就显露出了它的优势和活力。更有趣的是,围绕着新写实所引发的理论批评文章越来...  相似文献   

20.
放逐与拯救─—论池莉小说的婚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写实小说的实力派作家池莉,自从1987年发表《烦恼人生》以来,连续推出了一系列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这些作品能够牢牢地拴住读者阅读欲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池莉总是很实在地将自己摆在芸芸众生中极为寻常的“小市民”的位置上,以一个俗常人的眼光密切关注着俗常人的生存状态,以看似闲谈的随意,轻松解剖着一个个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话题。特别是面对现今社会情感贬值、爱情难觅、婚姻脆弱等不尽人意的情感困惑难题,十分热爱“毛茸茸”生活的池莉为了拯救爱情,为了寻求现代婚姻结构的进一步完善,用独具特色的文学扫瞄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