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宸 《天府新论》2023,(6):36-43
不是“自我”拥有身体,而是身体拥有“自我”。这是我们在返回孔子的“身体观”时,首先需要澄清的一处认识。尽管“自我”与身体之间的界限在“子曰”之中经常是模糊的,但是作为人自身所是的那个德性化身体,却极易被“自我”所遮蔽。因此,确切地说,“修身”并非对身体本身施加某种操作,而是解除“自我”对身体的遮蔽,让人的德性化身体能够显现出来。德性化身体以自反性的三重机制,在“自我”发挥效力之前,就已经源始地把人与世界联结起来。  相似文献   

2.
杨霓 《学术探索》2015,(2):131-135
西方社会中个体的身份焦虑感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生、发展而滋生和扩散。人们在解决了身体温饱需求后,开始争取社会地位,以求赢得他人的尊重。这种心理的"温饱度"能够帮助人们判断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获得自我存在的确定性。王尔德一生中令人费解的种种行为可作为社会身份焦虑感的极佳诠释。透过他我们可以看到,个体对身份的焦虑应被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所代替,才能实现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创伤记忆为切入点考察整个新时期女性写作。“心灵创伤”部分主要揭示政治时代和历史文化加诸女性的心灵桎梏及女性自身的无意识自我囚禁 ;“躯体创伤”部分从女性生命本能的被压抑、性的被奴役和女性的身体创伤入手 ,挖掘专制意识形态统治、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男性本位文化和商品化时代给女性身体打上的种种创伤。  相似文献   

4.
身体作为视觉图景,与其他视觉对象有较大的不同.身体是我们的居所,是介入社会的物质依据,也是自我与他者进行区分和认同的重要凭据.拉康的阐释者麦茨、富瑞,将个体镜像延展为一种文化分析的社会镜像.借助这一阐发,我们可以发现,若身体镜像被消费主义所收编与操控,必然产生更为复杂的意识形态效应.  相似文献   

5.
进入20世纪以来,实践层面的身体美育迅速升格为热门话题,但相应的理论建构却呈现出明显的滞后和摇摆。在身体美学所倡导的身体—主体概念看来:作为审美欣赏和自我塑造的中心,身体同时是美育过程的主体和客体;身体美育是身体—主体自我塑造的一种方式,涵括体育但又远远超越它的边界;当身体美育概念获得恰当评估时,一种以“身体—主体”为关键词的新型伦理学(包括体育伦理学)就会应运而生。由于将美育如其所是地领受为身体—主体的自我培育,困扰人们的二元论图式被反思和解构,传统美育理论(包括体育美学)中的内在分裂正在被消除。智育、德育、体育不再被当作三种分立的活动,而是被纳入整全的身体实践之中。虽然它们各有其侧重,但都属于身体—主体自我关怀的实践。这是一种具有示范性的理论建构,证明人文学术完全可以“在身体的基础上重建一切”。  相似文献   

6.
1980年代中后期是当代女性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女性自我的探索过程中,以王安忆、铁凝为代表的一批女性作家的创作直面女性身体,重写两性关系,审视女性自我,开启了1990年代以后女性文学多元化深度探索的新局面。重估1980年代中后期女性文学创作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对重新认识新时期女性文学流变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自我镜像的言说--论90年代女性写作中的身体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作为一个意义丰富的文化喻体,在90年代的女性写作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书写,不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相当大的拓展.林白、陈染揭示了身体作为女性精神的寄寓之所经历的种种生命体验;卫慧、棉棉则呈现出在日渐物质化的时代里,女性身体能够实现的意义.她们以各自的方式完成了对女性自我镜像的言说,其突破意义不容忽视,但所具有的局限同样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陈刚  王卿 《学术研究》2023,(2):51-57+177-178
以豆瓣小组中的“癌症日记—2017”和知乎的“癌症日记”为研究对象,以“能动性”概念为视角,聚焦癌症患者及家属在网络社区中的疾病经验的能动性书写和自我叙事,有助于分析其具有的个体自主性和社会交互性特征,以及意义生产和自我认同的建构。面对癌症疾痛和身体风险,病患透过网络空间中的自我叙事思考疾病与身体、生命及社会的关系,以能动性叙事重建自我认同,并以自我叙事为媒介在网络社群中获得社会支持,进一步凸显网络对病人或家属的赋权效果。  相似文献   

9.
由于种种原因,俄狄浦斯情结在卡夫卡身上一直延续并在其作品中呈现。面对超我的道德压力,卡夫卡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采取了移情、写作和自我惩罚来暂时转移或缓解他的恋母和仇父心理。由此造成了卡夫卡痛苦的悲剧人生,同时却成就了其作品神奇的悖谬特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数字经济的发展和直播技术的精进使得网络主播不断涌现。网络主播通过虚拟身体在场形成个体自我,在与他者的身体表演互动中建构关系自我,在身体变现的过程中最终实现集体自我。这个自我建构的过程既是对身体如何成为消费品的阐释,也是对互联网平台中虚拟身体的行为与认同研究,同时隐喻着对技术与资本泛化所带来的身体霸权的反思。为消解身体所面临的霸权,既需要个体素养的提升,也需要社会规章制度的完善,依此建立起健康的网络主播行业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11.
人通过身体来理解自我存在,身体标明了人生命的时空范围,铭刻了社会文化书写意义,展演了权力的管制效用。人类救赎史表现为灵肉分离并战胜身体的人性净化史,在西方哲学“身心二元论”的建构中,在理性知识的制裁中,身体基本处于灵魂、真理、道德所宰制的卑贱地位,身体成为规训化的身体。经由文明教化与社会建构,身体转变成了标示许多主流价值符号并具自我控制的理性化身体。福柯的身体政治技术学,让我们看到一个以规训身体为特征的规训社会是如何形成的。正是在对身体的规训过程中,权力的秘密、社会的秘密和历史的秘密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12.
游戏、自恋与救赎--解读消费时代女性身体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洁 《北方论丛》2005,(5):51-53
身体问题的显现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归其种种,消费社会与消费文化的兴起应该是其中养分最为充足的土壤了.可以说,消费社会中的文化是身体文化,消费文化中的经济是身体经济,而消费社会中的美学是身体美学.<身体与社会理论>的作者克里斯·西林认为,身体问题在西方社会文化理论中正在变得越来?要.许多学者一致认为,在当代的消费社会,身体越来越成为现代人自我认同的核心,即一个人是通过自己的身体感觉,而不是出身门第、政治立场、信仰归属、职业特征等,来确立自我意识与自我身份的.  相似文献   

13.
<正>身体自我是自我的基础,是自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自我的了解推动我们对身体自我的认识和关注,是个体对与自己身体范围内有关的各方面的认知与评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体育专业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同时应充分提高对身体自我概念的认知水平,提高对自己身体的满意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将身体研究上升到其理论的核心位置。①她们反对已经异化的身体概念,主张回归自然本真且生动活泼的身体,从身心合一而非身心分离的高度去思考自我和身体。她们详尽审视了二元思维的弊端,在对其批判和超越中,试图消解传统的主体概念;认为身体并非只是被支配和利用的客体或肉体,它更是主体之全部,从而在解构先前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独特的身体话语和全新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身体哲学。  相似文献   

15.
先验哲学肇端于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原则,以"先验自我"为阿基米德点而使世界在主观性中客观化。它所可能面对的世界有三重,即个体物的世界、一般本质或共相世界、绝对或大全世界。先验哲学的首要任务便是确立这三重世界的客观性。个体物的世界的客观性通过感性确定性而表现为原初被给予性,但一般本质的世界却不是原初被给予的,而是首先通过自由想象力的变更表现为普遍必然性,它成为被给予性是通过本质自我和想象力的张力活动实现的,因而是次级被给予性。如果仅坚持内在论原则,绝对或大全世界就是先验哲学在知识论上的界限。要使其成为客观的,必须拓展先验哲学。  相似文献   

16.
筱梅  富耀 《家庭科技》2009,(5):19-20
关于性的种种,我们从来都不缺乏好奇之心,只是,一向被太多的误会所包围,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那些道听途说或闺中流传的信息影响着我们的性爱观,有些甚至让我们不断在错误的漩涡中打转.其实,性作为一门科学,专家们从来没有停止过研究.从以下的12个经典提问中,看看你所掌握的正确信息究竟有多少.  相似文献   

17.
鲁迅女性身体叙事的文本,撕裂了遮蔽在女性身体之上种种神秘的帷幕,透过对女性驯顺之躯、缄默之躯和死亡之躯的叙述,不仅批判了男权社会对女性身体的管制与形塑,而且极力恢复女性的地位和尊严、肯定女性的生存权利和生命价值,更为重要的是透射出男性角色在对待女性问题上所作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女性驯顺之躯的叙事,揭示了现实存在于两性之间复杂、隐蔽的权力关系,以及女性"内化他性"自觉接受男权社会和文化的"驯服",使身体呈现出"非我"的异化形态。女性缄默之躯的叙事,透过话语分析揭破男性话语霸权,以及女性在话语上被歧视与挤压而陷入"不能发音"的困境。女性死亡之躯的叙事,揭露了在"并非人间"的"此世""存在"中男权对女性身体的戕害与精神的虐杀,揭示女性在无法救赎的死亡命运中对男权社会与文化执著、坚韧的隐性抗争。  相似文献   

18.
朱郁文 《殷都学刊》2008,29(3):115-118
真正张扬性别意识的中国当代女性诗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浮出地表,其最鲜明和为人瞩目之处在于对女性自我的书写。这表现在身体写作、欲望叙事和对自我/女人在自然、时间及两性关系中的认知和定位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困惑和追问。当代女性诗歌在自我书写带来的正负两面的影响下陷入两难的发展境遇,并进行着艰难的突围。  相似文献   

19.
消费社会中女性的身体消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消费社会,女性身体消费被大众媒体、时尚和产业运作所推动而迅速扩张,从私人领域进入社会公共领域,具有了明显的符号价值和区分作用,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本,而身处其中的个体也会面临和应对各种组合与选择的可能性。身体消费成为一种建构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在1950—1970年代,独具个性的个人化身体被规范化、模式化的阶级、集体身体所取代,知识分子张扬自我意识、改造社会的意愿遭遇国家意识形态的整合与压抑,知识分子成为被社会所改造的对象。在这种政治文化语境之中,知识分子不仅丧失了为国家民族、为普通民众疗伤治病的资格,而且也失去了把疾病作为凸现自我身份、救赎受难灵魂的可能性。在为数不多的涉及当代现实生活的疾病叙事中,疾病治疗取代了疾病表现,政治意识形态成为疾病隐喻的唯一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