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2 毫秒
1.
“之”字是《孟子》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它词性多样 ,用法灵活复杂。其用法几乎包含了其他经典中的所有用法 ,而且它书中没有的用法《孟子》中也有使用。弄清“之”字的用法和作用 ,对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法特点、修辞手法均具有重要作用。《孟子》中“之”字用法有五 :动词用法 ;代词用法 ;助词用法 ;兼词用法 ;连词用法。  相似文献   

2.
《诗经》里的“所”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中有一个只表达一定语法意义的语音单位“所”,人们称它为助词。作为助词的“所”字不只是活跃在现代汉语里,在古汉语里,从《尚书》、《诗经》这些最古老的文化典籍开始,几千年来,它出现的频率一直相当高。它的用法也很特别,它能加在及物动词前面构成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如果对这个结构再加分析,就会发现,“所”字在其中指代行为的对象。它的这种用法,口语中没有一个词和它相当,文言中  相似文献   

3.
运用单点描写、共时比较及历时溯源的方法,分析淮北方言中介词“拜”的用法、特点及来源。其用法:一是通过“拜十名”后动词的复杂结构关系表示处置,二是通过“拜+名”的特殊结构表示埋怨、责怪和无可奈何,三是通过“拜+名+动/形的”结构表示描写。其特点:“拜”字结构后的动词主要为动作动词,整个句式表示人或物对另外的人或物施加影响或处置而产生了某种动态化的结果,“拜”字句的处置用法和它表使令意义的用法关系密切,“拜”字结构后的动词可以是一个光杆动词等等。其来源是:从句式平行和读音的相似上看,淮北话中的介词“拜”和普通话中的介词“把”是历史同源词,“拜”应该是“把”的读音变异或变体。  相似文献   

4.
0 本文讨论《金瓶梅》①中“是”字与其他语素构成的词的语法意义及用法,并与现代汉语加以简略比较。0.1 近代汉语中“是”字从何时可作构词语素,本人还没见到系统的考证文章。许绍早先生认为《水浒传》中“与副词、连词合用在一起的某些‘是’字”“还是单词”。但还不敢完全排除“个别的”“用‘是’做后附成分”的“可能性”,“因为没有把所有的词都整理过”②。王力先生认为“是”有一种用法“等于”“末品的后附号”,例子取自《红楼梦》③。“是”字绝不可能突然在《红楼梦》中作构词语素,必定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水浒传》的情况不敢妄言,但我们认为“是”在《金瓶梅》中可以作构词语素。  相似文献   

5.
<正> 在古代汉语中,所谓“者”字词组和“所”字词组里的“者”和“所”,究竟是什么词,历来众说纷纭,各自成理。近年来,影响较大的有两家:一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力本》),认为是“特别的指示代词”;一是南开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组编的《古代汉语读本》(以下简称《南开本》),认为是“助词”。大家知道,上述用法的“者”和“所”具有两种主要作用:一方面有称代作用;另方面有附着作用,即同别的实词黏着在一起,构成名词性词组。侧重于前者,便说是“指示代词”;侧重于后者,便说是“助词”。但是,无论“代词说”还是“助词说”,都同时承认“者”和“所”客观存在着的另一种性质。如《王力本》,既说“‘者’字是一种特别的指示代词”,又说“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这后一句,实际上是承认“者”字的附着作用。又如《南开本》,既指出“作为助词的‘者’字,它木身不能单独使用,一般要黏附在别的词语之后,构成一个名词性的主从词组”,又指出它们“有称代的作用”。而“称代作用”是代词特有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说“谁何”     
贾谊《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句,(以下简称陈利兵句)其中“谁何”两字,受到历代著名注家及训诂学家的注意。“谁何”这两个字,究竟如何解释,是两个单音词,还是一个双音词?是不是照字面解释是两个疑问代词?弄清这个词,对正确理解这一名篇中的这一句,是十分有意义的。先看历代著名注家对这个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者”字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之一.它同其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于”、“以”、“所”等一样,是由实词虚化而来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白部”说:“者,别事词也.”即是说,“者”字是一个指示代词.王力先生认为,“者”字是由指示代词“之”字转变而来的.我们认为,用在名词或数词之后的“者”字,就是指示代词;这样理解,能够一以贯之地解释“者”字的各种用法.例如:  相似文献   

8.
:《左传》中的车马词 ,“乘”字出现频率最高 ,使用最灵活。考察“乘”字用法 ,既能归纳出《左传》中“乘”字词义系统 ,又能管窥到古汉语词义演化规律。“乘”的基本意义是“乘车” ,以这个基本义为中心 ,朝着名、量方向引申出各种意义 ,经过了由具体到抽象 ,由个别到一般的交替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于是”在古籍中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用法也较为复杂。从“于是”在句中结构位置来看,有用在句首的,有用在句中的,有用在句尾的。用在句首、句中、句尾,在不同的情况下,又有不同的词义。语言学界对于古汉语“于是”的词性和作用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人认为文言“于是”略等于现代的连词“于是”,表示两个动作行为的承接关系;有人认为“于是”不是一个词,是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是”组成的介词结构。  相似文献   

10.
《孟子》中的“是”字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在先秦典籍中为用“是”字最多者。“是”在《孟子》中主要用作指示代词、形容词和判断词,这基本体现了上古汉语中“是”的一般用法。作为判断词的“是”最早产生于先秦  相似文献   

11.
安仁话中的“得”字可以作动词、介词、助(动)词。安仁话的“得”字双宾语、兼语句以及被动句都很有特点,与普通话对应用法有差异。安仁话“得”字用法为双向动词提供了方言例证,也进一步验证了给予动词的虚化轨迹。  相似文献   

12.
“有”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词,古今常用作动词.它有别于一般的动词,虽属动词类,却并不表示什么动作,只是表示“存在”一类的意思.关于这种语法现象,许多语法书已大量论及,说得很详尽了.然而“有”字除了用作动词外,还能用作其它词性.正因为如此,“有”字用在句首,其用法因句而异.如果不仔细加以区别,是非常容易混淆的.  相似文献   

13.
释“之”     
“之”是个多义词,但究竟有几个意义,几种用法,各家说法却不一致。刘淇的《助字辨略》提出十二种,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列出二十九种,杨树达的《词诠》举出十二种,吕叔湘的《文言虚字》指出七种。对于文句中“之”的解释,各家也有不同,甚至同一研究者对同一情况下的“之”,也会作出前后矛盾的解释。例如“华则荣矣,实之不知”中的“之”,有的说是连词,相当于“则”(见《经传释词》),有的说是句中助词,“宾语倒置于外动词之前时用之”(见《词诠》)。又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有的释“之”为“到”(见王力《古代汉语》),有的释为“是,这样”(见《历代文选》,中国青年出版社)。  相似文献   

14.
在全部《论语》里,“斯”字凡71见,“是”字凡58见,和两字词类相近的,“兹”字凡一见,“此”字未出现。汉语语法学家认为是指示代词的,“斯”字有22例,“是”字有26例,“兹”字一例:认为是指示形容词的,“斯”字有15例,“是”字有5例。现在将它们分别列出,作一对照。知道“斯”“是”在两方面的用法中,完全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一、泛义动词“见”字有独用、前附和后缀指称具体动词的三种用法。二、主动句、被动句中的“见V”是“见”字泛义前附的同一种用法,“见”字本无表被动的作用,是句子事理制约区分主动、被动的。三、被动句中的“所”字结构是独立的整体,“所”字没有表被动的功用。被动句仅用一个助动词表被动。四、之=所,所见=所,之所=所,所见=之所,诸释皆误。五、没有“为A见V”格式的被动句。  相似文献   

16.
“有+NP+VP”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是一个特殊的二价动词,可以作为动核去构成各种句式。我们要着重分析的是“有+NP+VP”结构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点。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有”包括“没有、没”。一、“有+NP+VP”的句法特点“有+NP+VP”可以独立成句,有时也充当句中的某一个成分...  相似文献   

17.
“刍”字是一个名动两属词。“刍”字无论它作名词用时,还是作动词用时,都是一个多义词。一个“刍”字竟能表示好多方面的意义,这是很值得人们特别注意的。“刍”字原是一个动词。许慎《说文解字》说:“刍,刈草也。”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和现状看,无指代词的研究是古汉语代词研究中最薄弱的一部分。就“莫”、“无”而言,没有发现古人给我们留下他们认为是代词的记录。莫、无的无指代词用法,直到《马氏文通》才开始被提出来。它称之为“约指代字”,表“无入”之意。二十年代末,杨树达先生研究了“莫”的无指代词用法。他称之为“无指代名词”,“为无人、无地、无物之意”。但是他在论及“莫”的后面粘附“者”的形式(莫……者)时,又发生了偏差。1963年杨伯峻先生著文,论述“莫”等字的无指代词用法,很有意义。惟惜其简略,且亦未论及“莫……者”中“莫”的词性。今天,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对无指代  相似文献   

19.
名字中“长”的读音及其理据彭占清现代汉语中的“名字”一词,是用古代汉语的“名”和“字”两个词作为词素联合而成的,它反映了汉语社会中的个人代号的单一化趋势。古代人有名有字,两者形异而神合:名是一个人的代号的官方形式,字是一个人的代号的通用形式;名是幼年...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系词“是”的研究,学界多依据传世文献①,本节试图通过对《秦简》中“是”字的穷尽整理,为古汉语系词的研究提供一点新的材料②。《秦简》中“是”字共104见,其中有2见属于整理者据上下文补出,“是是”连用者的第二个“是”系整理者按原简上的重文号补出。这104个“是”,其用法可以归纳为指示代词。结构助词和系词三大类。其中指示代词66见,结构助词3见。指示代词“是”的用法与传统文献无别,在句中分别作主语、宾词和定词;结构助词的3见,出于三个完全相同的句子“唯仓所自封印是度县”③,所以这三个“是”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