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画说老北京     
绘画盛锡珊西四牌楼这幅画是西四牌楼。什麽是牌楼呢?就是一种木质的或石质的装饰性建筑,可以分为两柱一间、四柱三闲和六往五间几种规格。其中有街道牌楼、山门牌楼、贞节牌楼。西四牌楼是一座东西南北四面的街道牌楼,每一面都是四住三间,木质的柱子,柱子下边是石质的底座。四面加起来一共有十六柱十二间。看上去古朴典雅,雄伟壮观。在明代时,北京城里有几百座牌楼,始建於永乐年间。其中包括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东单牌楼、西单牌楼、东长安街牌楼、西长安街牌搂、前门大街牌楼、三座门牌楼、北海牌楼。西四牌楼是一座比较大、也比…  相似文献   

2.
"兔儿爷,那不是八月十五供的神吗?"有人这么说.可也有人说:"那是孩子们的玩意儿,也能叫神吗?" 早先,一到八月十五,北京的隆福寺、护国寺、还有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尽是摆摊卖兔儿爷的,用泥捏的,大的三尺有余,小的不过一寸.  相似文献   

3.
张田 《北京纪事》2015,(4):108-111
牌楼是一种极富中国特色的小形建筑物,它造型优美技艺精巧,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在海外,不少华人聚集地都建有牌楼,色彩艳丽、工艺复杂、典雅大方,它代表了中国也代表了北京,因为北京是全国拥有牌楼最多的城市,一座“五牌楼”,不知引发了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牌楼又叫牌坊,它起源于汉代,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由“表”“阙”“坊门”,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样式。北京的大街小巷因有了牌楼而鲜活起来,东四、西四、东单、西单这些地方都是因牌楼得名,大牌坊胡同、小牌坊胡同也都曾立有牌坊。颐和园里的木牌楼,成贤街上的过街牌楼,国子监里的琉璃牌楼,寺庙道观、帝王园陵等许多地方还存有不少的牌楼。虽然北京城里还有这么多的牌楼,但因历史原因,那些已经消失的牌楼只能成为北京城里永久的记忆。  相似文献   

4.
张国庆 《北京纪事》2014,(9):99-101
凡是到颐和园游玩的人大都在意于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殊不知园内的一座座牌楼(亦称牌坊)也是一道道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br〉 颐和园里的牌楼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应算是北京所有公园之最了。本人认为种类包括:从位置与作用分、从材质上分、从造型上分、从结构上分等四个方面。颐和园里的牌楼,从位置与作用来分,有园林牌楼、桥梁牌楼、津渡(码头)牌楼、店铺牌楼、寺庙牌楼;从材质上分,有木牌楼、石牌楼、琉璃牌楼;从造型上分,有出头式与不出头式(二者的区分就是看牌楼的立柱是否超过顶部的“楼”);从结构上分,有2柱1门1楼的,4柱3门3楼的、4柱3门7楼的。真可谓形式多样,各呈风姿,值得观赏,皆可称道。  相似文献   

5.
张田 《北京纪事》2015,(2):108-110
牌楼是一种极富中国特色的小形建筑物,它造型优美技艺精巧,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在海外,不少华人聚集地都建有牌楼,色彩艳丽、工艺复杂、典雅大方,它代表了中国也代表了北京,因为北京是全国拥有牌楼最多的城市,一座“五牌楼”,不知引发了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牌楼又叫牌坊,它起源于汉代,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由“表”“阙”“坊门”,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样式。北京的大街小巷因有了牌楼而鲜活起来,东四、西四、东单、西单这些地方都是因牌楼得名,大牌坊胡同、小牌坊胡同也都曾立有牌坊,颐和园里的木牌楼,成贤街上的过街牌楼、国子监里的琉璃牌楼。寺庙道观、帝王园陵等许多地方还存有不少的牌楼,虽然北京城里还有这么多的牌楼,但因历史原因,那些已经消失的牌楼只能成为北京城里永久的记忆。  相似文献   

6.
刘一达 《北京纪事》2015,(11):33-34
被摞儿,就是叠好的被子摞到一起。北京的老式家庭,每天都是这样叠被子的,被子叠好后,摞到一起,放在床头,也有人把它叫“被卧垛”,或者写成“被楼”。被子摞到一起,一层一层的像个“楼”,这种比喻,也没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7.
贾维双 《北京纪事》2011,(7):109-110
京城仅存的牌楼街 国子监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因孔庙和国子监在此而得名,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明朝叫“国子监孔庙”,清朝称“成贤街”,民国以后又叫“国子监”,1965年正式命名“国子监街”,1984年定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街。  相似文献   

8.
孟昭奕 《社区》2008,(29):32-32
老北京人乐意在“煎饼”后边缀上“果子”两个字,我想大概是北京人喜欢讲个儿化韵,“果子”里里外外透着那老北京口音的韵味。煎饼果子摊儿现如今在北京城里的街头巷尾还是能觅到其踪影的,但是很少见到小时候推个玻璃窗作坊车流动叫卖的那种了。  相似文献   

9.
候建中 《北京纪事》2013,(6):110-112
说起“打鼓儿的”,《残冬京华图》里随处可见。不仅是因为过去旧社会北京城里操这种行业的人数众多,就如同当今满大街的“收废品的”;还因为那年头家里穷,三天两头和“打鼓儿的”打交道,卖一些旧物件疗穷救急。因此对“打鼓儿的”印象特别深。那年头“打鼓儿的”与现如今“收废品的”有相似之处,都是收购废旧物件。不同之处在于,“收废品的”以收购可再生利用的废旧物资为主,兼收旧家具、旧电器。  相似文献   

10.
杨林 《北京纪事》2015,(1):90-92
咱北京丫头,用三个字评价“靓”“刁”“直”。
  先说说“靓”。人靓,细眉大眼,齿白唇红,透着俊俏,套句老北京的土话,这姑娘长得“盘儿靓”。走在西单、王府井、三里屯,您就享眼福去吧!随便搭上一眼,人家姑娘长得就对得起咱首都市容。不是说有多惊艳,什么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那就落俗了。人家鼻子是鼻子眼是眼的,一句话“规整”,用文词儿讲,这叫气质。再搭上和四季相配的时尚衣装,与咱紫禁城的春风桃李、秋雨梧桐、夏露柳荷、冬霜腊梅相得益彰,真是十里京华,百步风情,应景儿!  相似文献   

11.
新年新岁,贺卡纷驰,尽是福寿临门、万事如意的吉祥话语,虽然不免落俗套,但总是表示了良好的祝愿,传递了亲情、友情、同志情的温馨。日前路过北京朝阳门外东岳庙,偶然抬头,又看到路南那座熟悉的琉璃牌楼,又看到那熟悉的“永延帝祚”四个大字,却忽然引起一阵悚惧。  相似文献   

12.
李鹿 《社区》2011,(11):44-45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古老的城门楼、牌楼、城墙灰飞烟灭。让位给一片“新天地”。在“推倒封建残余”的热烈口号中。始终有一个反抗的声音试图阻挡浩荡的历史潮流,这声音来自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13.
称呼语同视点的关系很密切。 曹禺是很注意视点和称呼问题的。如: ①开幕时姑奶奶坐在靠背椅上织着毛线坎肩…… ②十个苍白得几乎透明的手指握着风筝的竹篾,被园儿粗壮的手腕左右摇甩,几乎按不住那风筝。 ③望着书斋内的霆儿,怜惜地,低声。 在新版中,“姑奶奶”改作为“文彩”;“园儿”改作为“袁园”,“霆儿”改作为“曾霆”。因为“姑奶奶”、“园儿”、“霆儿”,都是剧中人的口吻、视点,但这却并不是剧中人的语言。既然是剧作家的叙述语言,则应当称之为“文彩”、“袁园”、“曾霆”。  相似文献   

14.
阿细 《社区》2008,(14):60-61
一张合作社包点心的黄草纸,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市里林立着无数高楼,三环边儿上24层的那一幢里有我的家。我是个大杂院里出来的孩子,楼里住的又大都是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当初刚搬进来时,我戏称这楼是“青年楼”,还兴冲冲地和老公说可以找几个志同道合的甩甩扑克,周末一起爬爬山。  相似文献   

15.
由于职业的缘故,笔者有不少老年朋友,对他们最怕、最伤心的事情略知一些。今罗列8种常见情况,抛砖引玉,和大家唠唠。 一怕“骂殿”。老年人最怕儿、女之间、儿、媳之间、媳、女之间因某些小事当着老人面儿互相对骂、攻击、揭短,而且不听劝告摔筷子掼碗,有的还“捎带”老人,如“你那××儿子不是东西”“你那××女儿不是人”等脏话,常使老年人十分气恼,有的当场病倒。  相似文献   

16.
母亲     
李永莉 《社区》2008,(14):57-57
母亲给了我们生命,在我们长大成人的路上,母亲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 昔有孟母,为儿成才,三迁居地;更有岳母,苦心刺字,教儿“精忠报国”。范仲淹三岁而孤,是母亲一手教养。成就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胸怀。还有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情深厚意与无尽的牵挂。  相似文献   

17.
假期,田妈妈带我和何晨妹妹到北京旅游,途中那两桩小事一直堵在我的心头。 那天,我们在故宫参观,一个告示牌引起了我和何晨的好奇。牌上画着有趣的路线图,还标着许多英文。幸亏田妈妈是英语老师,她一边用手指着,一边给我们讲解。“去,去,去!一边去!挡在这里干吗?你们看得懂吗?”突然,背后传来一连串的呵斥声。回头一看,一个胸挂导游牌的阿姨正满脸不屑地冲着我们“开炮”。  相似文献   

18.
人生如牌,你所该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地打好它,而不是抱怨。那些抓到“坏牌”,却能打赢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  相似文献   

19.
北京,清华园小路 那个时候去看你,是因为想去看看清华那漂亮的东门吧。或者是军训太累了。你寄给我的那张站在清华园下瘦瘦的照片,校门上那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黑黑的八个大字无比耀眼。我们海大,好像是没有校训的吧。你在电话那头笑起来,有点小样地说,你要来北京,不是因为这个吧?是啊,其实我就是想你了。你看,你真老到。  相似文献   

20.
晓鲁 《北京纪事》2011,(6):102-104
捡“漏儿”高手“那王爷”不仅仅是个尊称,也是李有臣形象的一个象征,在广大网友和藏友的心目中,李有臣可以说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