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关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研究,海内外已有不少精辟的论著。本文着重探讨作为“主观”社会主义者的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以及他在革命实践中与苏俄和中共的关系。一、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在孙中山先生留下的辉煌财富中,民生主义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先生的民主主义思想是受到欧美社会主义学说影响而创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先生早年在香港受洗加入基督教,此后他虽然投身于革命事业,仍一直保持对基督教的信仰。但是孙中山对基督教义的认识、他所崇仰的具体对象前后却有甚大的变化。这种对西方宗教的信仰深刻地影响了孙中山一生的文化取向,显示出他摆脱中国传统文化束缚的力度。然而孙中山从来不曾同本民族文化完全离异,他的文化取向与宗教信仰经历了由重合到分离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基督徒,更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他的宗教信仰独具特色:既认识到了宗教之不足,也重视其社会功用;对耶稣救世精神保持着理想主义的信仰;对基督教教义和宗教的功能采用了实用主义的态度。这个特点对他的政治思想和革命活动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基督教徒,在他那步履维艰的民主革命生涯中,始终与基督教保持着或深或浅,时即时离的关系,这直接影响了他的思想体系的发展构成;但是,孙中山又是一位伟大的民主革命领袖,这就决定他的宗教思想又必然带有明显的民主革命色彩。本文将通过考察孙中山与宗教的关系,透视其宗教思想的特点。管窥之见,乖纰难免,祈望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的人学思想在其整体理论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虽然孙中山没有明确提出"人学"一词,但却论述了许多人学的重要内容。他的人学观是西方文化、革命实践和中国建设三者结合之后的产物。他重视人的情感和意志,强调人力的团结作用,还强调赋予普通的人以政治权利。为了实现中国的复兴,孙中山继承中国人本哲学的同时,也借鉴了西方社会中的人权思想,力图克服传统人学观的缺陷,抨击封建主义缺少人权的错误观念,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人、解释人。孙中山的人学观所追求的是对人自身社会属性的认识和应有权利的争取,这是围绕他的政治观展开的。他力图通过民众参与各公共事务而形成崭新的政治现象,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他在中学西学、新学旧学交融碰撞之际,对人学的观念进行了革新,并以此为切入点,强调人力的重要作用,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做出回答。诚然,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的人学观略显庞杂,缺少对人本质的概括,一些观点呈现出错误。对于当时社会而言,出于对救亡图存的紧迫性的考虑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当意识而做出的思索,是应该肯定的。  相似文献   

6.
宗教的社会功能问题始终是宗教社会学的核心问题。历史上对此问题的认识也出现了许多精辟而重要的理论。西美尔作为重要的古典社会学家之一,其观点不容忽略。他以独特的生命哲学为视角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认识空间。但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生命哲学的宗教观是否仍具有释义社会的生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民生思想作为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过去的学术研究往往对他着重从阶级性方面去探讨,而不太重视他在当时对社会进步和思想发展的具体意义。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不是完整的最先进的思想,但是他在当时提出并阐述民生主义时,已经在经济、社会的研究方面站在了中国人的前列,至今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与青年学生张显菊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资产阶级的一名伟大领袖,他与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关系如何呢?本文就此进行论述。一实际上,无论是孙中山还是青年学生,都不存在什么“缘分”,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9.
论杨增新的民族与宗教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增新对新疆民族问题的认识,一方面既受到近代民族平等观念的影响,强调民族平等;一方面又深受政治官僚身份和现实的左右,而以利用为目的。在宗教认识上,他对中国传统的多元化宗教信仰而导致的信仰空泛化持否定态度。主张将“祀天”与“尊孔”相结合,认为这样能达到维系社会道德、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杨增新的民族与宗教思想,是以现实政治为出发点,为统治者服务的。杨增新的“祀天尊孔”论,为当时孔教之争影响范围的一次横向扩展,是民国以来关于孔子是否为宗教之争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宗教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宗教社会学资源。马克思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宗教现象的前提基础,实现了世俗化理论的创造性变革,他不仅阐明后来体现在宗教社会学理论中的一般原理,而且清晰地揭示出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将“人的宗教”深化为“实践的宗教”。马克思着重论述了宗教世俗化的种种表现,并对宗教消亡问题作出了符合社会发展现实的评论。  相似文献   

11.
略论我国现阶段宗教存在的客观性、特点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存在的客观性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经济因素,又有思想文化因素,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宗教与以往宗教相比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就其对社会的影响而言,我国现阶段的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环境相协调,起一定的积极作用;而某些传统的宗教思想、教规制度和宗教活动,在一定条件下又不可避免地会对社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悠久而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于这一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人们既熟悉又陌生,许多人觉得它很神秘。宗教之所以能长期持久的生存和发展,在于它具有许多特殊的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它的有些特殊功能和作用是他社会组织和团体所不能代替的。研究宗教这一社会现象,要从宗教的本质特征进行深入分析,要从特定的时代背景进行深入考察,要从宗教与社会的关系中深入探究,就能揭开宗教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在战火硝烟里走过了三十多年的革命奋斗历程,深深懂得,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欲拯救社会非依靠革命武装不可!孙中山的建军思想作为他民主革命思想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于近代社会的土壤里萌生之后,经历了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徘徊,直到他的晚年,在新的历史时代赋予他民主革命思想新的生命力的时候,它才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探讨孙中山后期的建军思想,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在历史大转折年月的思想特色;同时,对中国共产党与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们在建军与武装革命问题上继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在1924年10月9日写给蒋中正的信是研究孙中山晚年的重要文献。孙中山在这封信中强调“以俄为师”,要全面理解这封信,必须对当时国民党内政治、思想、策略等方面的分歧作分析。孙中山“以俄为师”是真诚的,但对学什么又有自己的选择和考虑。他主要是主张学习苏俄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方法。他是以平等的心态去学习苏俄经验的,对苏俄的认识也并非那么单纯天真。  相似文献   

15.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都与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西南地区复杂的地理、历史和社会变迁过程,使这里的宗教文化也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不同发展类型的宗教并存于西南地区。巫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也有其特定的发展过程,并与当地人们对自然及社会的朴素认识结合在一起,对当地社会起到一种控制作用,对此有必要做去伪存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伴随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经历了漫长阶段,其形式和内容的演变必然随社会历史的演变而进行。对宗教形式和内容的研究从多层次、多方位的角度已逐步展开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本文试从心理张力的角度来分析宗教活动的心理,以探讨宗教活动的特殊社会现象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探讨孙中山的农业近代化思想,既是对孙中山先生的深切缅怀,也是对辛亥革命运动的最好纪念。 孙中山先生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反映在他的许多著作中。尤其对农民的经济状况、农业的发展前景、农业的发展道路、农业的改良措施等认识深刻,论述全面。他既承继了中国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先生开始革命,以创立兴中会为标志。在此之前,他的思想是多元的,一面倾向革命,一面希求改良。在西医书院求学时,他接受的是西方基督教的救世思想和达尔文的社会进化论;在同维新人士的交往中他又接受了改良思想。在接触和吸收这些思想的过程中,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媚外卖国不断给他刺激,终于使他实现了从不满清廷到决心覆灭清廷的转变,最终形成了反清革命思想。一、孙中山在西医书院求学时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孙中山早年所受的教育,既有传统的私塾教育,又有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教育,但两者相比,以后者为主。从孙中山早年所阅读…  相似文献   

19.
从林则徐到孙中山等中国近代先贤都对香港紧密注视,其认识逐步演进,主要是视其对香港本相及其两面作用的认识程度和价值估量,到孙中山有意收回香港而臻于最高意境,驱动这一认识演进的是日趋强烈的忧患爱国意识和亟亟于振兴中华的心。其历史经验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0.
1919年孙中山《建国方略》巨著的完成,奠定了他的精神文明建设论思想理论基础。随着革命实践的发展,其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也不断得以丰富,大体上已较为明确地指明了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两大方面。他的具体主张要点是:“知难行易”哲学;造就“政治修明”的境界;树立新时代的道德观念、风尚;“修明党德”;“振兴教育”;移风易俗。其实现途径和方法应注重各方面教育。孙中山的精神文明建设论优长在于:一是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基本是正确的。二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进行,他是从中国国情出发而又与世界相比较研究来认识的。三是他晚年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建设中国之社会主义并促进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由于时代条件和他本人认识的局限,其精神文明建设论也存在某些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