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重庆峡江地区鎏金铜器发展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以重庆峡江地区近十年考古出土鎏金铜器为研究对象,在统计品类及数量的基础上,发现该地区鎏金铜器种类、分布以及流行时段有其特点,并具备自身的发展脉络。运用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对峡江地区鎏金技术的产生、渊源以及该地区流行鎏金铜器的原因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与居于北方黄河流域的中原人相比,居于南方长江中游的楚人具有特殊的文化心理:楚文化在初兴之时,居于从属地位,是处于外围的边缘文化,楚人被称为"楚蛮"、"蛮夷",这使楚人从不以中华正统自居,也从来没有文化优越感和排他性,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兼采夷夏之长,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和民族间的相互学习,在开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在融合中保持了自己的生机;世居两湖、江汉地区的自然环境为楚文化的浪漫主义精神提供了汩汩源泉,由此也造就了楚人狂傲冲动的心理特征;荆楚神秘巫祀文化,使楚人从神灵信仰中获得了力量,并由此形成了达观的文化心理.这些文化心理,至今仍然顽强地保存在湖北人身上,体现出楚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内涵丰富而面貌不一,峡江地带和峡西地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明显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区系。峡江地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相当密集,而且其遗存基本构成了与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一体化的文化发展系列,显示出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西渐历程和状况。峡西地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早期看来主要是在西渐的城背溪文化影响之下发展的;至中期文化发展重心往峡西地带的西部转移,经长期发展而文化风貌也逐渐趋同;在晚期以西端为发展重心并相当繁荣的峡西渝东文化又顺江东渐,以致整个峡西渝东地区形成了大体相同又有所差异的文化风貌。相形之下,新石器时代的峡西地带文化似乎不及峡江地带文化发达。文化格局的变迁,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三峡库区在新石器时代存在东区与西区的文化发展不平衡状况。  相似文献   

4.
吴、楚是长江中下地区的两个强大诸侯国家。两国间的连年争霸战争,为吴、楚人才与文化交流开拓了渠道。吴国任用楚人伍子胥为相,攻破郢都,大败楚国。楚国学习吴越先进铸剑技术,在战争中发挥巨大威力。吴国仿造楚式青铜青器,吸纳楚民土坑墓葬俗;楚人则效法吴之坟丘,吴、楚文化得到进一步交融。楚灭吴越统一长江下游后,成为"东楚"富饶地区。  相似文献   

5.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峡江地区早期人类聚居地表现出面积较小、延续使用时间较短、受洪水破坏严重等特点,在此开展聚落考古研究的难度较大.随着三峡工程的开展,考古发现材料不断丰富,笔者拟对该区域夏商周时期的聚落考古研究作一初步尝试.主要选取官庄坪、何光嘴、庙坪、中坝和双堰塘等几处典型遗址进行个案分析,通过研究单个遗址的平面布局和历史演变,来管窥峡江地区夏商周时期的聚落发展和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6.
经过先秦秦汉时期的变迁,越灭吴、楚灭越、秦灭楚、汉灭秦,西汉时在吴越地区设立了鄣郡和会稽郡,东汉时又将会稽分为吴郡和会稽两郡.吴越地区的居民随着政治的变迁也发生了变化:吴人逃散,越人取而代之;越人败退,楚人取而代之;秦国短暂,汉人陆续南迁,经过两汉400年的整合,吴人、越人、楚人、秦人的后裔都融合成为统一的汉民族,吴越地区的文化也是和其他地区一样的汉文化.虽然吴越地区的汉文化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有一些自己的特点,但是再用先秦时代的国别文化来称呼它已经不合适了.  相似文献   

7.
经过先秦秦汉时期的变迁,越灭吴、楚灭越、秦灭楚、汉灭秦,西汉时在吴越地区设立了鄣郡和会稽郡,东汉时又将会稽分为吴郡和会稽两郡。吴越地区的居民随着政治的变迁也发生了变化:吴人逃散,越人取而代之;越人败退,楚人取而代之;秦国短暂,汉人陆续南迁,经过两汉400年的整合,吴人、越人、楚人、秦人的后裔都融合成为统一的汉民族,吴越地区的文化也是和其他地区一样的汉文化。虽然吴越地区的汉文化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有一些自己的特点,但是再用先秦时代的国别文化来称呼它已经不合适了。  相似文献   

8.
自炎帝神农以降,荆楚大地开始了文明的历程。史前蒙昧,炎帝神农植五谷、尝百草,点亮了荆楚文明的曙光;先秦时期,楚人创造了恢诡谲怪、惊采绝艳的楚文化;秦汉之际,楚人揭竿而起推翻暴秦,建立了汉朝,汉承秦制,毋宁说是汉承楚制;三国纷争,荆襄地区是南北交通要道,为天下瞩目,群雄逐之。所有这些构成了荆楚文化早期的壮丽篇章,所有这些无不与汉水流域紧密相关联。  相似文献   

9.
楚国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楚人创造了具有浓郁悲剧性的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相对照,它是居于从属地位的边缘文化,偏僻的地域造成了楚人的自卑心理,柔弱是楚人的哲学要义、悲剧人生的起点,楚人从困境中奋起,与中原抗衡,形成了独特的悲剧性格.与华夏文化重理性的主流观念不同,楚文化是重意气、好冲动的酒神型文化,在歌乐和神话的激荡之下,楚人舍生忘死,用行动展示出自己的人格力量,显得尤为悲壮、感人.与北方已经世俗化的社会相比较,楚文化是充满了传奇色彩的神秘文化,神灵是楚人崇拜的偶像,祝融的神火曾给楚人带来无穷的力量,随着楚国的强大,信仰的不合理性暴露出来,楚人愈顽强,楚国的崩溃愈迅速,楚文化的衰落更具悲剧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荆楚文化的一部分,东楚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长足发展。楚人对鄂东地区的开发,极大地提高了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取得了很大的历史成就,促进了鄂东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推动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东楚文化的发展历程中,矿冶文化对鄂东地区经济开发、军事力量的推动、文化的传播、民俗、民风的变迁等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宝箧印经塔"是五代时期吴越王钱NBE21仿照印度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之事,用金铜精钢所铸造的八万四千座小塔,最近雷峰塔地宫发掘出的一座小塔就是吴越时期钱NBE21铸造的.虽然吴越国与当时的日本国没有正式国交关系,但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民间的相互往来却异常频繁."宝箧印经塔"通过来往于中日之间的吴越商人和日本僧侣传播到了日本.日本不仅保留下了较多吴越国时期的"宝箧印经塔",而且还在吸收中国佛教艺术特点的基础上融入日本文化,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宝箧印经塔".  相似文献   

12.
一祖多宗现象,是中国姓氏文化的重要特色。屈原在《离骚》起句就寻根认祖,意在表明自己和楚怀王共为颛顼之胄,有一脉相承、休戚与共的关系,希望怀王能接受自己的赤子忠心,体察自己改革荆楚弊政,实现统一大业的苦心。  相似文献   

13.
论包山楚简鲁阳公城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荆门包山2号楚墓出土竹简的纪年,有“鲁阳公以楚师後城郑之岁”一条。鲁阳公是楚惠王时始封的县公,文献称鲁阳文君或文子。楚悼王八年,郑国政局动乱,他曾有意代郑,受墨子劝阻。这时楚国为防备韩国南下,与郑站在一边,鲁阳公又与韩交战,“城郑”之事即发生于此时。包山2号墓葬于楚怀王时,鲁阳公城郑之岁乃是追记。  相似文献   

14.
屈原生长于楚国历史上的宣威盛世 ,此时夔地并于楚国版土已近 3 0 0年。据《离骚》 ,屈原生于夏历寅年寅月寅日 ,这个吉日的文化背景更接近巴风盛于楚俗的夔地 ,与郢都崇凤崇龙的风俗不合。历代诗文中江陵的屈原遗址遗迹远不及秭归。屈原的出生地是湖北秭归而不是湖北江陵  相似文献   

15.
楚文化的特点是"巫"。屈原是历史上楚文化的代表和传承者,近现代湘西文化作为巫楚文化的孑遗,成为沈从文创作的源头活水。沈从文和屈原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承传了楚文化,使楚文化成为不同时代人们表达文学理想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6.
在辨析前贤观点的基础上,联系<秦武公钟铭文>与<史记>的相关记载,推断<秦子簋盖铭文>中的秦子应该是出子.铭文中的"姬"姓女子与<秦武公钟铭文>中的"王姬"系同一人,她是宪公的正夫人、出子的生母.出子被称做子,既不属于子爵称子,也不属于"公侯在丧日子",而是秦国特定政治环境下的产物.由这件簋盖铭文可以推断其他几件秦子器亦为出子时作.  相似文献   

17.
在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最显眼的中心位置,摆放的就是楚王酓章镈。楚惠王酓章五十六年,得曾侯乙讣告。逐赶铸祭器,送至西阳祭奠。可以断定,西阳是曾国的国都,是曾侯乙宗庙所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韩国文化与中国楚文化渊源初探>的续篇,通过楚辞大禹神话与韩国开国神话的比较,分析氐羌、巴文化对楚文化的渗入.文章认为中国汉江的源头有两处,一为"太白",二为"三危"一带.三危是三苗、氐羌、巴人活动之地,楚国卢戎源自三危,卢戎和罗氏的一支渡海迁徙到辰韩,新罗在辰韩基础上建国,新罗文化是韩国文化主流.因而,韩国文化主流与楚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战国中后期,秦楚尖锐对立,楚怀王成了被欺诈、被侮辱的悲剧形象,楚人蒙羞,啣恨百年,不忘报仇雪耻。此乃《招魂》、《大招》和以“存君兴国”为主旋律的屈原作品得以传播的社会基础。 '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世相教传 ',汉代人的记叙必有事实依托,但具体细节莫可踪迹。在楚辞文本传承、解说衍生、诵读不辍诸方面,贾谊、刘安、司马迁、刘向、王逸、郭璞、刘杳、刘勰、萧统、智(道)、公孙罗、李善、五臣、王勉、大江匡衡(日本)诸先贤在楚辞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相似文献   

20.
<橘颂>是屈原早期作品.在诗中,屈原借对橘树的赞美,清醒地勾勒出自己叛逆性格三个方面的基因楚民族长期与中原民族抗衡而形成的叛逆性格;屈氏家族在楚王室中因宗支疏远而备受排挤的抗争精神;追求内在品德的完美,不愿融众从俗的诗人气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