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金庸小说的魅力何在?一是开创的文学艺术新天地闻所未闻;二是弘扬的侠义精神与时俱进;三是石破天惊的神奇武功耐人寻味;四是刀光剑影下的人间真情感人肺腑;五是包孕的中华文化底蕴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2.
王忠勇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50-55
自《史记》游侠、刺客列传以降,武侠文类延及金庸而登峰极。本文从金庸对该文类论人模式及精神母题的扬弃,对人与世界这一人论命题的反思和对个性人格复合性的动态展示及开放性把握,对当代人论方法的融汇借鉴等方面切入,探讨其小说系列由“侠之大者”到“侠之人者”的当代人论内涵。 相似文献
3.
金庸小说的多重悲剧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彪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3(4):88-92
金庸小说最动人处在于具有多重内涵的悲剧描写:选择特定的历史时期为环境要素以渲染悲剧气氛,让人物从命运的、爱情的、性格的、人性的诸方面去演绎悲剧人生;以“故事中的故事”的独特性情节设计形成双重悲剧;“假喜剧”的悲剧形式的选择……这些是对传统武侠小说的根本性突破,甚而是对悲剧本身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赵言领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1):60-64
金庸小说的主题以理想主义开始,逐渐过渡到批判主义,最后以解构主义结束。在这一演变过程中,除了表现最为常见的侠义精神之外,还隐藏有一条儒学线索,其中既有对儒家精神的张扬,也有对其不足与缺陷的反思,这为我们重新审视儒家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参照。 相似文献
5.
高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1)
金庸武侠小说所刻画的是一个特殊的世界,一个具有想象性、虚拟性和游戏性的远离现实的世界,它最大的特点及优长是娱乐性、消遣性,所以用现实的"真实"标准和要求来评价它是错位的,也是无效的.金庸武侠小说虽然具有某种"雅"性,但它从根本上讲是通俗文学.金庸武侠小说的"合法性"就在于它的通俗性,现在我们转而从纯文学这里寻求其"合法性",这是本末倒置的. 相似文献
6.
论金庸小说的影剧式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家炎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4)
金庸小说的叙事艺术,得力于戏剧、电影尤多.戏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小说场面和人物调度的舞台化,电影的影响表现在笔墨描写的视觉化和场景组接的蒙太奇化.影剧式技巧的运用,使金庸创造了一种新的武侠文体. 相似文献
7.
沈燕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10):262-265
金庸是一个难得的自觉追求个人语言风格的通俗小说家。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铸造了符合中国人传统审美习惯“物我一体”的优美意境。对电影艺术的借鉴,又使得金庸小说的语言具有极强的画面感。金庸小说常常通过人物的不同的语言习惯、语言特点、语言的内容及说话的方式等等不同的细节,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呈现出一种幽默、风趣,又不乏讽刺、批评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8.
孟航宇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5):148-150
金庸武侠小说创作在其一以贯之的民族问题上体现出显在的发展流变:由过分强调汉族本位到逐渐肯定各民族间的交流与互动,尤其在后期创作中甚至超越国家和民族的樊篱,表达出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这对于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以及各民族共同繁荣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欣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2):103-110
金庸小说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作家创作,它诞生于香港商业型的文化氛围中,为刺激报纸销量而写作的意图明显。它一度曾被称为“毒草”,又经历从禁书向经典的命运转变。90年代,在市场经济与大众文化潮流的裹挟下,它成为大众媒介的改编对象,衍生出众多的文化产品。商业化、经典化、产业化是解读金庸小说无法回避的三种文化现象,金庸的小说在传统文学观念的封锁下,进行了一场成功的突围表演,一种与现代商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文学价值理念以及文人成功标准正在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10.
高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
金庸武侠小说的写作和修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相应地也大略有三种版本:刊本、三联版和新修版.三次修改和三版可能是总体情况,实际上,具体于每一部作品,有的可能只有一次修改,也只有一个版本,有的作品可能不只三次修改,也不只三个版本.不论是三版还是三次修改,都有很多疑问,需要学术界做进一步研究.金学要走向成熟,要深入发展,版本研究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何求斌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5):28-32
金庸小说对传统戏曲的借鉴主要表现在:学习其二字四字曲目,借鉴其情节构思,吸取其人物写法,引入其插科打诨,借用曲词作为武功招式名称。 相似文献
12.
余祖坤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89-92
对金庸小说中众多美女围绕一个男性英雄的爱情模式,研究者多持批评态度。本文认为,金庸小说的这一模式乃是由其进步的女性崇拜情结决定的。这一模式使女性情怀、女性之美在金庸小说中成了与英雄胸襟、英雄侠义并驾齐驱的一个看点。 相似文献
13.
陈国和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3):430-433
从“复仇”这一情节模式出发,分析了武侠小说中的主导性因素,是如何被传奇性革命历史长篇小说所承继,又采用了哪些改造和利用,使之服务于政治,成为革命意识形态的艺术言说方式的,从而揭示出传奇性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与曾在新中国被根绝的武侠小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儒家“比德”观与《红楼梦》美学韵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齐海英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212-214
儒家"比德"观以某些自然物与人的品德的相似点为媒介,建立一种以物观德的形象化的道德认知和体验的方法,这也是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体现。"比德"观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曹雪芹不自觉地将"比德"观渗透于《红楼梦》的艺术建构中,使作品产生了独特的美学韵味。从"比德"的角度去解读《红楼梦》不失为理解其艺术特色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张公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3):22-26
海德格尔美学在存在维度上标志着西方现代美学的完成 ,而在语言维度上又标志着西方后现代美学的开始。海氏美学以存在为本体 ,来消解认识论美学分裂的人性 ,这启示我们未来美学必须以完整的人的存在 ,即以人的生活存在为本体。未来美学是生活存在—实践—语言三位一体之美学 相似文献
16.
梁呐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126-128
针对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小说中神话原型重述的特点,以及汤亭亭提出的“世界小说”概念,对其后现代性和非后现代性进行研究,揭示汤亭亭小说在后现代语境之下,具有重构华裔文学新模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邹其昌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35-38
面对当代中国美学抉择的严重困境,认为应从“人生”(实践)的维度建构当代美学,即“人生美学”或“新实践美学”。这既是历史的必然,是对中国传统人生美学的发展,同时更是现实的要求。为此,着重从对“实践”的理解、以及与“人生”之间的内在关系等方面,阐述了建构“新实践美学”或“人生美学”的必然性及其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韩小龙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2):77-85
李泽厚美学包括认识论美学、主体性哲学美学和“情本体”美学3个部分。其思想来源复杂,早、中、后三期美学价值取向分岐较大,其中理论观点互相掺和甚至前后矛盾,难以自圆其说。李泽厚的关学思想往往融合在哲学和中国思想史研究之中。具体地说,李泽厚以马克思主义为支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家园,以康德和黑格尔为营养,构筑了他独具特色的关学理论形态。分析认为,尽管李泽厚美学思想比较庞杂,但是其主线仍是比较清晰的,即以主体性实践哲学为骨架和灵魂,通过“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美是自由的形式”、“积淀说”等命题或范畴的论述来建立起自己的实践关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20.
韩静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2):84-86
翻译与美学结合,是翻译研究不可避免的新趋势。商务英语的翻译除通常我们所认为的通顺明晰等要求,其美学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论述了商务英语翻译和美学结合的必要性,探究了在翻译美学视角下,商务英语翻译在词、句、修辞三个方面的美学取向,以期使商务英语的译文实现其审美价值,更具可读性,更好地服务于中外商务往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