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孟子对于如何处理死者形成了自己的丧葬思想,成为其思想体系尤其是民俗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丧葬思想主要体现在重视丧葬、强调厚葬久丧、反对以人殉葬以及对丧礼的来源、服丧的条件、丧葬的功能与改变葬俗之认识等方面.孟子的丧葬思想反映了其政治理想与道德追求,仁、礼、孝与性善成为他丧葬观的基础.其丧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妇女的丧葬礼仪基本上沿袭汉制,依然分成葬前之礼、葬礼、服丧之礼三个阶段.妇女的丧葬礼仪与男子大体相似,但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下,妇女丧葬亦依附于丈夫,丈夫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妻子的丧葬规格.若为正妻,可袝葬配食.  相似文献   

3.
关中农村的厚葬传统提供了反思汉人丧葬仪式研究的新视角。丧葬仪式本质上是“礼”的社会性实践,凸显了汉人丧葬仪式的伦理之维。仪式“礼”化的基础在于农民生命价值的实现方式,即以无限的伦理生命超越有限的自然生命。这种超越在丧葬仪式的区隔化空间中最终实现,并通过死者与丧主、门子、村庄和娘舅等之间的伦理关系而得以表达和确认。在“礼”的表达与实践过程中,死者的伦理生命得以实现,家庭和社区秩序实现再生产。  相似文献   

4.
方相的形象出自《周礼.夏官.方相氏》。在丧葬礼中,方相是引导死者灵柩的葬仪开路之神。中古时期,丧葬方相在礼制规定上产生等级分化,分为方相、魌头两个等级。唐代以后,丧葬方相由真人扮演逐渐演变为器用化的偶俑;丧葬方相的使用进一步商业化,成为一种可供租赁的商品,导致了民间葬仪僭滥使用方相;方相的表演舞台从傩礼与丧葬礼并重,演变为专司丧葬礼,成为"专职"的葬礼开路之神。方相传说用于发丧与黄帝之妃嫫母有关,其形象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进一步神化。葬仪方相正是原始巫术信仰在中国传统丧葬习俗中的残存形式,在葬仪中发挥了重要的禳除功能。  相似文献   

5.
汉乐府中存有一些当时用于演唱的挽歌曲目,如《薤露》、《蒿里》、《梁父吟行》等。这些挽歌歌辞能够在丧葬活动中实际演唱的情况,一改先秦"禁乐"的丧葬制度,佐证了汉代挽歌送葬的丧葬礼制。汉代挽歌之所以能够纳入丧葬礼制中,一是与董仲舒提出新的儒家礼乐观有关,他否定旧礼,为民间存在的丧仪风俗争得了合法地位;二是因为汉代挽歌具有一定的仪式功能,如安慰死者,规范活人的行为,维护上下尊卑的秩序等。  相似文献   

6.
“制礼作乐”。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宝塔形的贵族等级制 ;而宗法制则使分封到各地的庶子 ,形成层层藩屏最高宗主——周天子的政治结构。所谓“制礼作乐”,其中“礼”的内容很丰富 ,概括说来有吉 (就是祭祀天地神明之礼 )、凶 (就是贵族丧葬和年成凶荒之礼 )、宾 (就是贵族朝聘、接待之礼 )、军 (就是贵族军事活动之礼 )、嘉礼 (就是贵族饮宴婚冠之礼 )等五类 ,包括了奴隶主贵族经济、政治生活及衣、食、住、行、丧葬、嫁娶等所有的行为规则。所以 ,周公制定的“礼”,无疑是维护贵族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7.
秦汉时期作为汉民族的正式形成时期,其丧葬风俗具有丧俗循古尊礼、流行靡费厚葬、注重墓室装饰和重视守冢与墓祭等特点,成为汉族后世社会丧葬风俗的发展和变迁的框架和基础.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陕西关中解放前、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及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期丧葬礼俗的葬前礼俗、葬礼、葬后服丧之礼的简要描述 ,探讨了丧葬礼俗的沿革及规律。同时通过对陕西关中传统丧葬礼俗细节的考察 ,阐述了这种丧葬礼俗的文化特征及功能  相似文献   

9.
“仁”与”礼”都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相对而言,“礼”较之于“仁”更多地带有其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有许多过时的、不可继承的特定内容;但也应当看到,儒家所谓“礼”无论就其基本精神还是具体内容而言,也还含一些具有水恒价值的精华,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渊源于远古时代先民们的祭祀活动。祭祀祖先的仪式、程序、规则,就是礼的源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化.社会生活的各个万面,都需要有一定的规矩矩秩序。凡国家政治、行军作战、集市贸易、婚冠丧葬等等社…  相似文献   

10.
北宋皇帝丧葬礼仪的主体是儒家传统丧葬礼仪,其绝大多数仪式见诸《周礼》、《仪礼》、《礼记》,还有一部分是源于这“三礼”或前代丧葬礼仪,只有极少数仪式源于佛教、阴阳五行学说及道教。北宋皇帝丧葬礼仪对北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有着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孔子赴周学礼,是在他三十四岁那年.孔子向老子学礼,其中包括丧葬之礼.老子在周王朝任藏室史,隶属于太史,有机会参与朝廷的丧葬之礼.老子入楚是在周王朝发生内乱之际,是随王子朝及周太史一道进入楚地,并在苦县隐居.王子朝携带大批典籍入楚,老子及周太史的职责,使得他们必须随同前往.楚国对流亡人员的安置方式,使得老子和周太史同处陈地.孔子曾在陈地有过较长时间的驻留,与老子的隐居地相邻,两人存在继续交往的机遇和可能.有关孔子、老子在楚地相见的传说,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生成的.  相似文献   

12.
请行幸是臣民朝见皇帝的一种形式,以皇帝驾幸某地来完成,分为民间群体请幸三都、官员请驾幸京师及地方、臣民请行驻跸礼三种。民间群体请行幸的参加者多为父老、僧、道等,形式由诣阙上表和遣使以闻两种,内容包括请驾幸和请留驾两个方面。官员请驾幸京师及地方则有京内和京外之分,多有邀宠之嫌。一般来说,请行驻跸礼的主体为"所司",但遇到"封禅礼"这种高规格礼典,请行幸则要全民参与,形式由上表、献赋颂、诣阙请封等。在实际运作中,请行幸的效用甚微,其意义更多的在于"请"的礼仪表达,这种礼仪表达是君尊臣卑的反映,也是皇权崇拜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孔子主张臣民对君主要恭敬、忠诚、竭力供养;认为父母长辈应当慈爱晚辈,而晚辈则应当孝敬、赡养长辈;提倡夫唱妇随,互相恩爱;坚持华夏应当安抚和教化夷狄.孟子则主张君行仁政,臣民敬忠;认为父子要重恩情孝慈,不要互相责备;提倡男女遵守礼规,互相爱护;强调华夏要严正地管教夷狄,维持一统.  相似文献   

14.
古代外交礼制是宾礼的一部分,先秦时期,和近代意义上的外交礼类似的是古代宾礼中的聘问之礼。汉唐以后,外蕃来朝之礼(即后世的外交之礼)成为宾礼一直保留的内容。唐以后,宋、元、明、清各代外蕃来聘问的详细仪节大体沿用唐制。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外交要至清中晚期才开始,此时,随着中外交流范围的不断扩大,外交礼仪也随之发生了很大改变,中国开始被动地与国际外交礼仪接轨。  相似文献   

15.
生育和丧葬是人世间的大事,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诞生仪礼是接纳一个人进入社会的开端,丧葬仪礼则表示一个人最终脱离人世,它标志着人生旅途的终结。为办好这两件大事,回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丧葬礼仪,主要包括停尸、冲洗、穿克番、殡礼、下葬等仪式。回族作为四川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尽管人口较少,居住分散,但在丧葬上仍然保留了浓厚的伊斯兰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朱子《家礼》对日本近世丧葬礼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熹不仅是宋代新儒学的集大成者,而且也是儒家伦理的躬行实践者.他编纂的《家礼》一书,曾经对宋代以后的中国家庭伦理产生了巨大影响.中世后期,《家礼》传入了日本,对日本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习俗,尤其是对日本的丧礼和祭礼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即对《家礼》对日本近世丧葬礼俗的影响进行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斧正.……  相似文献   

17.
从丧葬仪式文化功能的宏观层面来看,土家族与其他兄弟民族之间并没有太大区别,都是既往之人肉身毁灭的告别之礼。但就丧葬仪式文化功能的具体情况而言,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跳丧”、“打撒吨嗬”、“闹大夜”等具体歌舞环节,则是土家族独树于世界人文之林的鲜明旗帜。对土家族丧葬仪式流程及其文化功能的田野调查资料进行专门解析,可以为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提供实证支撑。  相似文献   

18.
先秦的礼是以亲亲、尊尊为核心内容,按照等级制的要求控制奴隶制国家各项制度的指导原则和约束人的活动的行为规范。礼产生于父权制时期的个体婚制,其形成则与国家的产生同步。礼的产生与形成是建立在对原始社会萌生的不平等关系的继承和对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的改造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9.
清前期,各地因风水择葬、无力举葬而致停柩现象普遍,有禁不止;浅葬、浮厝、意外死亡也常导致棺骸暴露。"俗"与"礼"的矛盾凸显。陈宏谋在继承传统的丧葬事关王政、礼、孝思想的同时,反对堪舆、停柩等行为,主张速葬,并对棺骸暴露产生强烈的悲悯之情;认为士大夫在改变葬俗中具有重要表率作用。实践中,他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设立义冢、政府助葬、稽查停柩和暴棺、责令掩埋、训俗劝葬等多种措施,组织掩骼埋胔,力图使丧葬中的"法"、"礼"与"俗"达到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20.
生育和丧葬,古今中外,都视为大事。人类对生育和死亡的认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社会,人类的认识还处于低级阶段,巫术心理和灵魂不死观念,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生育、丧葬礼俗必然受着原始宗教和血缘观念的支配。随着礼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发达,这类礼俗乃日趋简化,神秘观念日益淡薄,思想内涵逐渐减少。但是传统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