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周林妹 《社科纵横》2006,21(1):99-100
通俗小说作家张恨水,在上世纪20、30年代,他的创作就在市场上获取巨大的成功,他的创作经验给当代文坛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首先文学创作要锁定对象,进行科学的定位;然后作家生产出的商品应具备读者需要的商品价值;最后作家应创造适合社会正效益的价值,对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正面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曾被称为“后殖民作家”“移民作家”“用英文写作的日本民族作家”,但他拒绝这些标签的同质性和阵营性,力图展现独特的文化视野和写作策略.石黑一雄通过创建多元的叙事空间、采用分散的记忆视点、建立国际化写作方式,突破了评论界对他的上述三种成见,从而超越为时空所局限的个人经历,构建起在多种文化冲突中凸显作家个人特质的“他异性”文化身份.石黑一雄的写作展现出由封闭到多元空间、从自我到他者融合的时代特征,为理解和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冲突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作家。作为中国读者,对川端作品清新、典雅的风格并不陌生,许多人都为他笔下的优美世界所感动。所以,近年来分析川端作品的人也很多。然而,分析川端康成很难套用西方和中国传统审美范畴。对中  相似文献   

4.
去拜访胡崇炜的时候恰好遇到一个书法爱好者前去讨教,旁听了他对求学者的指点,感觉受益匪浅。他对书法创作的理解是从容。作家贾平凹在一篇文章里写到了足球,他说:强者是从容的,从容得几近温柔,弱者才使强用  相似文献   

5.
30年代以后的茅盾,对文学特征的认识突出强调形象化。他把“形象”看作是一个重要的“中介”,联接着作家主观的思想倾向、心理情感和客观的社会生活,也联接着作者与读者。这在当时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陈明 《南亚研究》2003,(1):73-79
佛教文学是世界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历来为治文学史者所注目。摩里制吒是印度佛教史上仅次于马鸣菩萨的作家 ,佛教赞颂文体的主要创立者之一 ,曾在印度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随着佛教在印度的衰亡 ,他的作品在印度本土销声匿迹 ,但在印度之外的佛教世界 ,他的声名却长盛不衰。本文从出土文书的角度出发 ,着重考察了他的《四百赞》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情况 ,旨在使读者对这一印度佛教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品多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7.
休·麦克兰南( Hugh Maclennan, 1907- 1990)是一位五次荣获加拿大总督文学奖的加拿大当代著名的民族主义作家。他是加拿大文坛公认的老前辈,曾多次应广播电视采访之邀对文学创作、文化发展及政治动向发表见解。麦克兰南被加拿大及国外的读者誉为真正的加拿大作家。他于 1953年入选加拿大皇家学会,于 1967年得到加拿大政府为表彰他在艺术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授予的一级勋章,并于 1984年成为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詹姆斯·麦迪逊奖章的第一位加拿大作家。 麦克兰南于 1907年出生于新斯科舍省的格拉斯湾,祖父为苏格兰人,父亲是位医…  相似文献   

8.
作家文化形象不是真实作者展示出来的个人形象,也不是存在于作品之中的隐含作者的形象,它是由作家、读者、批评家共同建构的作家的公众形象.本文从批评的角度,论述了作家文化形象的建构及其机制.毫无疑问,作家文化形象的建构是以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为基础的,但批评家自我的融入和批评家所属文化的"社会集体想象",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而作家文化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他者形象.要使作家文化形象的建构具有公正性,批评应走向开放的多元主体的对话.  相似文献   

9.
作家和艺术家,这是人世间多么迷人的职业啊!对于真正的作家艺术家来说,他最大的幸福不在鲜花、稿酬和名声,而在于创作本身。当代旅美中国作家於梨华说:“一个作家最大的快乐来自写作本身——当然是指写得顺手的时候,更大的快乐来自读者的反应、共鸣,最后的快乐才来自所谓的名与利。”这种写作的乐趣归根到底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快乐、追求理想的快乐。人是富于理想和主动精神  相似文献   

10.
泰戈尔的思想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理是严酷的, 我喜欢这个严酷, 它永不欺骗。”——泰戈尔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诗名远播重洋,蜚声世界文坛,他是我国人民熟悉的印度近代作家。早在一九一五年我国就开始翻译他的作品,解放后更出版了《泰戈尔作品集》(十卷)。六十余年来,介绍、研究其思想和作品的文章难以数计。泰戈尔不仅是中国读者热爱的作家,还是我们诚挚的朋友。诗人一九二四年曾来华访问,抗日战争时坚决支持我国人民的反  相似文献   

11.
新一代作家群体在文坛的崛起,引起了社会各个读者层的广泛注目。这些作家和作品以前所未有的历史深度和现实广度,以新的视野、新的见解和新的风格,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塑造了一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人物群像,显示出一代人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沉思考。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作品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的生动形象的社会学教科书,从而对我们的社会学研究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李兴阳 《唐都学刊》2003,19(4):55-59
在中国当代西部作家群中,柏原是一位不能忽略而恰恰多少有些被忽略的作家.他的小说获过全国性的大奖,小说、散文也常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读者>等广有影响的刊物选发,但评论界却没有投以多少关注的目光.有研究者认为,这是中国西部文学及西部作家被"边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11月29日,知名主持人、畅销书作家大冰带着新书《乖,摸摸头》在新华书店书城举行了签售及读者见面会,现场以大学生为主的读者排起了长龙,书城备的几千本书被抢购一空,场面火爆.大冰是主持人、民谣歌手、酒吧老板、畅销书作家,在各种身份之间游刃有余地转换.大冰说,他只是想趁着年轻多做加法,最重要的是干什么事就把它干好.大冰少年时,曾在青岛六中学画,登过观象山,最喜欢青岛的鲅鱼和啤酒.  相似文献   

14.
江春媛 《社科纵横》2013,(1):270-271
审美愉悦是小说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实际,思考当下意义,获得审美享受,产生情感共鸣。这是读者对作家和作品的肯定。作家通过多种方式可以带给读者审美享受,这需要读者去了解和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象征寓意和主题意义等等,分析的过程是读者走进作家作品的方式。一部作品的成功有多种原因,本文从小说美学的视角,通过对理查德·赖特《土生子》的赏析,探讨赖特的写作带给读者的审美享受,凸显《土生子》背后的美学意义,指出带给读者的审美享受是《土生子》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塞缪尔·柯勒律治和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威廉·加斯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但都注重于对创作的理论探讨.他们都关注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二者之闻的联系,对诗性语言功用十分推崇.但他们对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之间关系的理解上有着本质性的不同,即柯勒律治通过诗歌创作,目的是使读者走向"最深奥的真理";加斯则通过充满诗性语言的小说创作,将读者从通往"最深奥的真理"的幻象转到"最虚构的文本"的现实上来.  相似文献   

16.
李慧 《学术交流》2013,(Z1):26-27
美国天主教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以其作品中的暴力、怪诞和死亡情节而著称,本文以天主教信仰为切入点,解读宗教背景下,文本中的死亡情节与宗教救赎主题之间的关系,阐释死亡作为救赎之道的独特意义,旨在为缺乏宗教知识的读者提供理解奥康纳的通路。  相似文献   

17.
一位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总是忠实于自己的时代,力求在作品中反映出时代的脉搏和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来的。因此,他们也往往是历史的探求者和时代生活特质的开掘者,他们的作品就是这种探索的忠实记录,这种开掘的具体体现,其中必然凝聚着作家的良知和社会理想,熔铸着作家对其所反映的社会人生的评价和爱憎情感,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和强烈的感染,帮助他们去认识历史,体察社会,也启示他们去追求更美好的人生并为之实现而唤起更大的热情。 萧军的长篇小说《第三代》就是这样一部凝聚着作家的心血和深沉的历史探索精神、的力作,是他继《八月的…  相似文献   

18.
加布里尔·佐伦的空间叙事理论认为,视阈是最复杂、最抽象的概念,涉及读者的阅读解码和心理感知,是读者阅读时对文本的理解以及个人记忆回溯的综合体验,是主观与客观空间的结合.以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班吉的叙述为例,可以看出作家取消了表示时间的引导词,而以空间的场景相对应,由此来构造叙事的时间与空间的四维立体图像,从而彰显了空间叙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因特网给文学研究带来的课题与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因特网带来了新型的文学创作方式在探讨新兴的网络文化及其对作家创作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远影响时 ,有专家认为 ,“在电视时代 ,文学在影视传媒冲击下有被边缘化的趋向 ,但在后电视时代 ,随着个人化媒介———电脑的出现 ,文学也将趋向个人化 ,从而获得新的生机 ,恢复应有的尊严。”〔1〕在网络时代 ,网上创作将成为一种新的写作方式。作家在自己的电脑上写作时 ,读者可以通过因特网同步阅读作家写作的每一章节 ,彼此能够就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命运和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作家可以采纳 ,也可以不采纳 ,读者也可按自己的想法改写或续写…  相似文献   

20.
试论赵树理的文学模式刘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的成功是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无论我们今天对他的作品作何评价,我们都无法否认其当时惊人的读者数量。因而,反思与总结赵树理的创作在今天仍然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考查一个作家的创作,不外乎从两个角度─—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