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此书收《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即《传习录》中篇,系阳明重要论学书札之一。《阳明年谱》载此书于嘉靖五年丙戌条下,谓“八月答聂豹(文蔚)书。”按《阳明年谱》嘉靖三年甲申条记:“十月,门人南大吉续刻《传习录》。《传习录》薛侃首刻于虔,续刻于越。”钱德洪《传习录》中篇首序云:《答聂文蔚》之第一书属“元善(南大吉)所录之旧,”钱氏仅照此移录。故此书不可能成于嘉靖五年,只能成于嘉靖三年十月以前。此书已倡致良知,《年谱》正德十六年辛已条云:“是年先生始揭致良知之教。”故此书又当成于正德十六年以后。  相似文献   

2.
由于编者钱德洪的取舍 ,《王文成公全书》并不“全”。笔者自90年代初参与编辑点校新版《王阳明全集》后 ,已搜集到8万余字的阳明散佚语录诗文,其中有25万余字已收录在1992年版的《王阳明全集》中 ,尚有近6万字的散佚文字加上150篇“公移” ,也已交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续补。本文对近年来的搜集情况及阳明散佚文字的一些重要的相关问题 ,作了全面介绍和阐述。  相似文献   

3.
阳明洞考     
沈善洪、王凤贤的《王阳明思想评述》(《浙江学刊》1980年第一期)中提到王守仁“曾隐居会稽阳明洞,又创办过阳明书院,人们称他为阳明先生”。马宝树的《浙东重镇——余姚镇》(《浙江日报》1980年4月12日)一文中称:“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曾隐居故乡余姚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辞海》1979年版的“王守仁”条目中,则说他“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阳明洞究竟在哪里?这几种说法颇有不同。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查考了有关资料,得知与王阳明有关的阳明洞,全国共有三处,而他“筑室”“隐居”的阳明洞,则在现在的绍兴市境内。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登第后历宫南赣都御史,讨平宸濠,封新建伯,后总督两广,征利头寇,明万历五年(公元1529年)丁丑卒,溢文成,有后人所辑之《王文成公全书》传世。由于王阳明在世时影响有明一代思想至巨,其殁后所留下来的遗迹亦较其它明代理学家为多,今笔者从王阳明的传记文献史料中,概括地把王氏的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守仁)作为宋明理学的大师,敢冒“天下之讥”,一洗曾与程朱“道学”相抗衡的陆九渊“无实之诬”,改变“是朱非陆”之“论定”,以使“于今且四百年,莫有为之一洗者”的陆学,恢复其“圣贤之学”的地位,(《答徐成〈壬午〉》,《王文成公全书》〈以下简称《全书》〉卷21)创立有别于“程朱道学”的“陆王心学”。王学,虽时褒时贬,但曾一度流行全国,不时激起思想界的层层波澜,播扬海外,则愈见真灼,因之名闻遐迩。本文试撮聚史志文献记载和民间的代代传闻,对王阳明的先世和后裔,略作考证,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阳明学派分化的思想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据余重耀《阳明弟子传纂》、万斯同《儒林宗派》、毛奇龄《王文成传本》和《阳明书牍》,以及钱德洪《阳明年谱》记载,王阳明弟子有姓氏可考者共三百余人。以人数言,虽不及朱熹四百余弟子之众,然阳明学派“鼓动海内”(顾炎武语),声势浩大,则远胜于朱子学派。但是,伴随着阳明学派在明代中叶的兴盛,其内部潜滋暗长的几股背驰的力量也开始崭露头角。到了万历初年,阳明学派分化的阵势逐渐明朗。其后学各执一说,纷争迭起,揭开了有明学术思想“一本而万殊”(黄宗羲语)的精彩篇章。  相似文献   

7.
由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的41卷本<王阳明全集>,在旧本<王文成公全书>(又称<阳明全书>,通行的有隆庆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万有文库>本、<国学基本丛书>本、民国十三年华潜标点本等)38卷的基础上扩充了3卷,即卷32"补录·旧本未刊语录诗文??辑"、卷40"增补祭文、传记十二篇"、卷41"增补序跋三十七篇".前者计三万余字,后者有八万多字.原书出版后,被重印多次,成为学术界使用频率最高的本子.海内外学术界在对其中的补录部分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一些错误和缺憾,并鼓励我们把搜集王阳明散佚文字的工作继续进行下去.原书出版18年来,经过海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我们又新搜集到三十多万字的散佚文字以及近三十万字的附录材料.对这些新发现的散佚文字和附录材料进行编校整理、汇集出版,是学术界多年的期盼.最近由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出版发行的<王阳明全集>(新编本),就是这项工程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出生于明朝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逝世于明朝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享年五十七岁。王阳明出生在余姚,祖籍在绍兴。成长、生活也主要在绍兴。据《明史》载:“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第195卷第5159页)。他的再传弟子李贽在《续藏书》(第14卷第255页)中也执此说。其实不尽然,《绍兴府志》和《山阴县志》都说他“本山阴人,迁居余姚后,仍还原籍。其故居在山阴东光坊谢公桥之后,祠亦在焉。”(《嘉庆山阴县志》卷首·皇言·第61页)王文成祠“在府北二里东光坊。明嘉靖十六年,御史周汝贞建。”“初名新建伯祠,后改为王阳明先生祠”。到了清朝,“康熙二十九年,知府李铎修之”,又改为王文成祠,“有司春秋动支地丁致祭(《府志》入防护条》),薛应旗有告文,马如龙有碑记。”  相似文献   

9.
多年以来,东瓯古史按照《史记》的有关记载,一直停留在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驺摇开国说的基础之上。明王叔果的《重修汉东瓯王庙记》(1583年),欧阳希亮撰的《告祭汉东瓯王文并序》(1614),清初著名学者朱彝尊撰《东瓯王庙之碑》(1663),孙锵鸣撰《东瓯大事记》,以及《永嘉县志》、《温州通览》,都把东瓯信史发端于驺摇。积习相沿,深入人心,几乎成为定论。但温岭、黄岩交界的唐岭脚发现周代徐偃王城遗址,“在故城基底层还发现不少春秋战国的实物,稍上有大量秦汉时期的遗物等”。加上临海上山冯、乐清白石、永嘉永临等地陆续出土春秋晚期至战国的大量青铜器,表明东瓯开发历史决非公元前192年所能局限。  相似文献   

10.
一、王阳明与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在儒家学说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以圣学正传自诩的王阳明,自然也非常重视中庸之道。他面对当时政治腐败、士风日下的现实,慨然叹道:“呜呼!圣学晦,而中行之士鲜矣!”(《王文成公全书·湛公墓表》。下引本书只注篇名)因此,他在毕生的讲学生涯中,竭力提倡中庸之道。中庸的“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哲学范畴。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中者,天下之正道”。朱熹曰:“中者,无过不及之名。”(《四书集注》)陆九渊曰:“中之为德,言其无适而不宜也。”(《陆九  相似文献   

11.
朱熹提出“理一分殊”学说。他将精神本体的“理一”凝固化,在此前提下,讲“分殊”、“铢分毫析”。对此,王阳明道:“辨析日详,然亦日就支离决裂,旋复湮晦。”(《朱子晚年定论序》、《全书》卷七),“析理亦精,学益支离。”(《别湛甘泉序》、《全书》卷七)王阳明强调的是:“一”、“主一”、“合一”、“理一而已”(《传习录中·答罗整庵少宰书》)、“道一而已”(《传习录》下)。但是,王阳明并没有将“理一”凝固化,而是将它了解为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2.
日本岩波书店于1989年10月至1991年2月,出版了一套由柴田三千雄、滨下武志等7位编委编辑的《世界史新探》丛书。全书10卷,由109篇论文构成(卷1为10篇,其他卷各11篇,各卷均另有《序章》),由来  相似文献   

13.
王通(公元580年?—617年)字仲淹,卒后门人私谥曰“文中子”,隋河东郡龙门县(今山西省万荣县)人,隋代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王通一生只活了三十七岁,只做过蜀郡司户书佐这样的小官,不久就归隐了。回到家乡后,他用了九年时间从事著述,主要是继孔子的《六经》作《续六经》,功成后聚徒讲学,宣传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他处处模拟孔子,决心为恢复周公、孔子之道奋斗终身,死而  相似文献   

14.
金石例研究在清代形成高潮,短短几十年间相继产生了近十部著作。清人不满《金石三例》以唐宋碑志为例的做法,他们标举汉代石刻碑志,试图从中归纳碑版文原初的义例,却不断从汉石中发现变例,诸如书孙、生人作诔、称公、私谥、书卒葬等现象,都与唐宋以来的金石例不合。对此,王芑孙试图回归韩愈、欧阳修之例,而刘宝楠等人则从维护汉石的立场出发,以文史考证和道德人伦论证汉石的合法性。汉石的冲击使清代金石例研究在学术上获得了消解文道合一观念的理论新质,是乾嘉汉学思潮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序志》篇),这是《文心雕龙》的总纲。因此,刘勰把《原道》篇列于全书之首。但是人们对《原道》篇的“道”,却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理解,并由此导致对刘勰的世界观的看法也互相对立。有些同志认为刘勰所说的“道”就是“自然之道”,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因而他的世界观基本上也是唯物主义的。另一些同志则认为刘勰的“道”来源于《老子》,或认为他的“道”就是“太极”,这与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三段论”是近似的,因而这种“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刘勰的世界观自然也只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16.
敦煌赋校补     
敦煌遗书中的赋类作品,计46个卷号,去其重复,共得赋25篇。见于《文选》的4篇,唐人赋21篇(见于《全唐文》、《文苑英华》、五卷本《王无功集》的只有3篇),独赖敦煌遗书保存下来的赋18篇。这25篇赋,除见于《文选》的左思《吴都赋》残卷藏于俄罗斯彼得堡而尚未公布于世之外,其余赋作皆经学者校录,刊布问世。笔者用“敦煌遗书缩微胶片”同  相似文献   

17.
1978年4月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出版了野泽丰、田中正俊等编著的《中国近现代史讲座》(第1卷,中国革命的起点),全书共296页.小林善文的这篇书评登载在日本《东洋史研究》第38卷第2号上,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8.
茅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浙江归安(今湖州)人,明嘉靖时著名散文家,与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同为“唐宋派”重要作家。茅坤于嘉靖十七年中进士,曾任青阳、丹徒知县及礼部主事、广西兵备佥事、大名兵备副使等职,但终因忤逆权贵,罢官乡居五十余年而卒。“其倜傥奇峭者既不得济于世,独敛缩而发于文”(明·王宗沐《茅鹿门先生文集序》),曾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史记钞》,  相似文献   

19.
王文才在《白朴戏曲集校注·前言》中认为,“《东墙记》大约是白朴早年在真定的作品,可能是与史樟的南戏《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同时而作。”《附编·白朴杂剧全目提要》对此则进一步加以引伸论述:“《寒山谱》中收此戏文(案指南戏《董秀英花月东墙记》),题为‘九山书会捷机史九敬仙著’此史九敬仙即孟本《录鬼簿》之史九敬先(《正音谱》同),抄本作史九散仙,曹本作史九散人,‘真定人,武昌万户’。”“《寒山谱》称史为‘书会捷机’,乃书会假托其名,谅非书会中人。”作为元杂剧的作家史九敬先是否曾写过南戏  相似文献   

20.
施平 《日本学刊》2001,(1):151-157
最近,三联书店出版了日本著名思想史家丸山真男的名作《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1月版),该书由王中江先生翻译。而早在1992年,区建英先生就已经把丸山真男的福泽谕吉研究论文合成一集,以《福泽谕吉与日本近代化》为题由学林出版社出版了。然而这只是初步完成了对于丸山学术著作的译介工作,更进一步地对丸山学术思想的研究仍旧是一个空白。在三联版的《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孙歌先生作了一篇名为《丸山真男的两难之境》的代译序。不过,该文基本是以文艺入手讨论丸山在文学领域中的研究,而在实际上,丸山真男一方面在广泛的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