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代官制承唐仿宋,监察狱案警巡系统的职官亦不例外。但由于《辽史.百官志》的疏漏,大量辽代监察狱案警巡系统的职官不见记载。钩沉出土的辽代石刻文字资料,可对辽代监察弹劾类职官、狱案审理类职官以及警巡治安类职官进行考证,以弥补《辽史.百官志》记载的缺漏,并有益于学者对辽代法律监察制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试探契丹北枢密院的职能及历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契丹北枢密院是辽代最高军政决策部门。它的设立是契丹族对中原封建政权职官制度的继承和改造的结果。在记述辽代历史的文献中,综合载录契丹北枢密院职能的主要有以'下史书。一是《辽史·百官志一》。其曰:"契丹北枢密院。掌兵机、武检、群牧之政,凡契丹军马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故名北院。元好问所谓'北行不理民'是也"。另一部是《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0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六月,在记载耶律隆给病逝之事后,简略谈到辽朝官制说:"其官有契丹枢密院及行宫都总管司,谓之北面,以其在牙帐之北,以主善事"。后来,叶隆礼…  相似文献   

3.
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作中,有一部系统地研究和全面地介绍日本明治维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著作,它就是黄遵宪的《日本国志》。该书分十二类:国统志、邻交志、天文志、地理志、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刑法志、学术志、礼俗志、物产志、工艺志共四十卷,五十万言。其中专门讨论经济问题的就有《食货志》六卷,其次如《职官志》、《物产志》、《工艺志》皆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经济问题,表现出黄遵宪对国家  相似文献   

4.
《文史哲》2017,(4)
《通典》所载"魏官品"和"晋官品"是今人所见有关魏、晋官品的最完整记载,其来源在现有历史文献中难觅踪迹。"魏官品"与曹魏实际制度多有不合,或谓其颁布时间在曹魏灭亡前夕。曹魏《品令》(《官品令》)当在魏明帝朝法令修订时制定,魏末晋初贾充等人所撰《官品令》为《晋官品令》,均非《通典》所载之"魏官品"。《隋书·经籍志》著录的多部魏晋官制文献中未见《官品令》,唐初修撰《晋书》时所见《魏晋官品令》并非原始文献,而是转述相关文献所见魏、晋时期的官品令文,难免会有不合实际制度之处。晋代官分九品明载于《晋书·食货志》,而《职官志》中职官等级则是用"品秩"和"石"来表示的,品代表官位高低,秩体现俸禄多寡,品秩结合方体现官员地位之整体面貌。《宋书·百官志》关于职官秩次的记载较多,包括汉代以降至刘宋制度,通过比较可知,魏晋刘宋时期职官等级制度的表现形式仍与汉代相近,"秩○○石"为表示职官等级的重要方式。《隋书·百官志》载梁初定制,有明确对应关系的"秩"与"品"构成职官等级制度的两个基本要件。而同卷所载陈代品秩,秩次仅与具体职官对应,并不反映其品位之上下或位次之前后。仅据将军名号即可断定,《通典》所载"魏官品"未能真实反映曹魏现实制度,也与晋初制度多有不合,称之为"魏官品"名不副实。"晋官品"与西晋或东晋现实制度也有较大出入,可断定非晋代某一时期的原始《官品令》,以"晋官品"作为两晋全期或某一时期的制度亦属牵强。沈约《宋书·百官志》文末附载比较简略的官品表,实为东晋制度,也与刘宋制度相符,是为现存文献中记录时间最早的一个官品表,《通典》所载"晋官品"不排除以之为蓝本编撰而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校事,是三国时魏、吴设置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职官,在当时政坛上具有重要而又极其微妙的地位.本文试图对此职官作一些考论,以求教于同行方家.一校事官,历代政典和正史职官志皆不载.杨晨《三国会要》职官部分亦未加辑录.可见,在旧史家和当时人眼里,校事乃是不入流的职官.校事官,前代不见,后代亦不见,唯见  相似文献   

6.
作者就最近统万城出土的《故大宋国定难军管内都指挥使康公墓志铭》,经匡正、断句后,加以分析论证,提出了有关党项夏州政权的新发现,并认为该墓志对研究夏州政权的职官制度及唐宋时期夏州村镇分布与夏州地理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起义,从广西开始,波及大半个中国,震撼了清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太平天国起义后,在南京建立政权,维持十四年的政权,其政权的重要制度——职官的设置和具体情况,最早有清政府的御用文人张德坚的《贼情汇纂》,较系统地记述了太平天国前期职官的设置、官爵名称、人员的情况等。后来治太平天国史者一直是将其作为重要的史料。20世纪30年代以来经过太平天国史研究泰斗罗尔纲先生等几代学者的努力,先后出版的专著有郦纯的《太平天国制度初探》、简又文的《太平天国典制通考》等,此外,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萧一山的《清代  相似文献   

8.
地方行政制度有两方面重要的内容,一是行政区划,二是吏员配备.这就是《周礼》里所说的“体国经野”与“设官分职”两大工作.正史一般都有《地理志》(或郡国志、州郡志)和《职官志》(或百官志),前者是以行政区划为框架,记载有关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因素,后者则是记录各种职官的设置与人员的配备.对任何一个朝代来说,行政区划(包括层级、幅员和边界)和吏员配备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地理志》所反映的行政区划一般都以一个大致的年代为基础,《职官志》所说的地方政府的吏员配备也只能是原则性的情况.而具体到西汉一代而言,则《汉书·百官公卿表》连郡县两级吏员数量的原则规定也未载,因此尹湾六号汉墓出土的木牍,是西汉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宝贵资料,既有东海郡郡县两级政府极为详尽的吏员配备情况,又因为这些吏员是附着在一定的郡县上的,也就附带阐明了当时的政区地理面貌.此外还有部分吏员的升迁、劳绩记录以及该郡的人口、土地以及财政收支的材料,都有重要的证史、补史作用,本文无法全面论及,只想就一二号木牍内容挑几个例子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旧唐书·职官志》误文一则王京阳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所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职官志》中,在叙述武散官名号时云:“辅国、镇国二大将军,冠军、云麾、忠武、壮武、宣威、明威、信远、游骑、游击十将军,为散号将军,以加武士之无职事者。”其中十将军之名实见其九...  相似文献   

10.
中书省之始置时间,新版《辞海》、《辞源》及台湾版的《中文大辞典》等均说魏晋始设。此乃沿用《通典·职官三》的“中书省”条的说法。这种说太过笼统,究竟始置于晋还是始置于魏,有必要弄清楚,以保证释文的准确性。据《晋书·职官志》说:“……及晋受命,武帝以秘书并中书省。”又说:“魏明帝太和中,诏置著作郎,于此始有其官,隶中书省。”可证中书省始设于魏。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文化研究的方法对中国近代史进行研究已经为人们所熟悉.然而,用文化研究的观点着力于分析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文献,在我国着实是做得很不够的.因此,本文试图对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进行一次文化意义上的剖析.一、《临时约法》的内容和精神1912年3月11日,也就是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孙中山以民国第一届临时大总统的身份向全国公布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共7章56条,初步奠定了中华民国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基础,孙中山也正是这样来理解和寄希望于它的:"故临时约法者,南北统一之条件,而民国所由构成也."《约法》总纲共4条,明确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第1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2条)."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  相似文献   

12.
张学良主政时期的东北政体改革与现代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学良主政东北时期 ,遵循历史进步的法则 ,积极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扭转了政治方向 ,使东北从半封建的军政合一的政治形态向民族民主化政治形态转化 ,政权性质发生了质变。以三民主义政治思想为指导的东北新政权 ,是一个爱国反帝的政治集团 ,一个为民族解放而极力维护祖国和平统一的新政权 ,一个带领东北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领导核心。东北政体的变革推动了那一时期东北现代化建设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西夏官阶封号表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官制是我国古代国家机器结构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反映了当时政权性质和统治手段。所以二十四史、《通典》、《通考》等都作了专章考述。遗憾的是清乾隆年间官修的七十二卷本《历代职官表》,以及道光年间黄本骥删繁就简编纂的重修《历代职官表》,均无西夏职官。其原因,西夏的职官制则用西夏文写成的,历代汉族学者对这种奇特的西夏文字无人问津,致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奋起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过程中,以国家面目出现的政权,有过洪秀全领导的代表农民阶级利益的太平天国,有过孙中山领导创建的、曾被北洋军阀所窃据,后为蒋介石国民党所篡夺的中华民国,有过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言而喻,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后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产物,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中华人  相似文献   

15.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记载这时期的史书,主要有三部:一是《隋书》,二是《旧唐书》,三是《新唐书》。这三部史书都有《地理志》:《隋志》三卷,以九州为分域,按郡列县,记述了梁陈齐周隋五代的地理沿革,头绪纷繁,亦多乖舛,《旧唐志》四卷,以十道为区划,主记唐代地理,对前朝沿革虽有追述,但不详尽,且多抵牾;《新唐志》七卷,也以十道为区划,所记  相似文献   

16.
关于编志的意义《大新县志》初稿已完成。我在参加编写过程中,体会到,一部好县志,详细记载本地的沿革、地理、资源、文化、科学、风情、古迹、人物、职官、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史料,反映本地区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是一份“一方古今的总览。”。它可为本地社会主义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和坚实可信的数据,为自然科学、文艺、历  相似文献   

17.
蔡波 《社会科学论坛》2009,(12):147-152
历史有时显得是那么遥远,有时又仿佛近在咫尺,甚或你就行走在它幽暗的隧道之中。读史学家陈志让先生的《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我就产生了如此强烈的感觉。  相似文献   

18.
夔路策应使是南宋军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未引起学者足够重视,更未从总体上考察这一军事角色在南宋军事史上的重要地位,迄今未见有专文研究。本文拟就已见资料,从官名释义、设置原因、职能、效果与意义等方面对夔路策应使这一角色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教於方家。一、官名释义可能由于史料的残缺和宋史成书的仓促,《宋史·职官志》中既无策应使,也无夔路策应使的官职。其它的重要史书如时人王应麟的《玉海》和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职官考》等也无策应使的条目。当代一些权威性的工具书如《辞海·历史分册·中国古代史》、《中国大…  相似文献   

19.
汪华是徽州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两宋前期,官方史书对汪华的评价甚低,直到罗愿《新安志》问世后,汪华才在正史中正名.汪华能够翻案成功的原因,一是《新安志》作者罗愿自身的努力;二是宋代敕封政策的影响;三是两宋时期汪氏家族势力的崛起.三者合力作用之下,为汪华在官方正史中成功翻案,肯定了汪华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20.
《学术探索》2012,(7):F0002-F0002,F0003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璀璨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中国少数民族职官制度。既是中华民族职官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保有鲜活的民族特点。《中国少数民族职官制度》一书勾勒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少数民族羁縻职官制度之下少数民族职官制度纵向发展的轨迹,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职官制度在同一时空横向发展的多元特征,说明了新形势下中国少数民族职宫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