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方俊 《江淮论坛》2013,(2):165-170
寻求对话是当代中西比较诗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和主张。究其根源,一方面是中国传统诗学在西方诗学冲击下凸现出的"现代转型"使然,另一方面是西方比较诗学界对于包括中国传统诗学在内的东方文化视野的吸纳所致。当代中西比较诗学对话的危机,不仅体现对于片面地将"对话"解释为"理解与沟通"的理论解读层面,而且存在于机械地套用西方诗学话语"阐发"中国诗学话语的具体实践层面。而破除中西诗学对话危机的出路在于突出对中西诗学话语的语言性分析,通过对中西诗学话语的分野、融合和转换的揭示、归纳和总结,为中西诗学深层次的理论对话的展开创造必要的条件。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将不可避免地告别惯常的文化或哲学比较模式,围绕着中西诗学话语的分野、融合和转换这一主轴,坚定地走向中西诗学的语言阐释之途。  相似文献   

2.
中西比较价值诗学,是一种不同于中西比较诗学和文学的价值学研究的诗学研究方法。它试图从目前的中西比较诗学和文学的价值学研究的方法论危机中,寻求一种新的诗学的价值基础,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中西诗学的价值比较研究,以期从中西诗学价值特质的异同得失的辨析中,寻求一条整合中西诗学以走向世界性的共同诗学的可能的发展道路。 首先,我们解释一下我们这里的“诗学”这一术语的含义。  相似文献   

3.
一百年来的中西比较诗学由三大板块构成。第一,以王国维、鲁迅、吴宓、朱光潜、宗白华、钱钟书、王元化、刘小枫、曹顺庆等一大批学者为代表的中国大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它具有“两头厚重、中间薄弱”、“从自发到自觉,由实践到理论”、“从中西二元比较到中外多元比较”以及“充满思辨色彩”等几个基本特征;第二,以刘若愚、叶维廉、黄维樑等为代表的海外华人与港台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一定程度地弥补了大陆研究的空白时间段;第三,以厄尔·迈纳、米列娜、宇文所安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突破西方中心论和促进中西诗学  相似文献   

4.
陈涵平 《学术研究》2002,(7):135-137
饶子教授的《比较诗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是一部论文选集 ,它辑录的24篇文章 ,记载了饶先生自新时期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研究中的主要思考 ,虽为单文独论 ,却自成系统。全书在诗学理论的涵盖下展现出一条既多姿多彩又脉络清晰的研究路径。80年代 ,饶先生以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为重点 ,力图在中西基础文类的生成和发展、中西诗学范畴等方面的比较研究中寻求中西诗学的一些共同规律。90年代则侧重于海外华文文学诗学层面的研究 ,尝试通过对华文文学这一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文学现象的剖析来拓…  相似文献   

5.
李丽 《学术研究》2002,(6):163-166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理论产生于他的经验性实践中。在创作、翻译、批评及比较过程中,叶维廉对中西语言是否具有同等表意功能、对西方近现代哲人和诗人百多年来为何寻求超越传统、对不同文化间的美学研究、文学批评的思维结构和价值判断标准是否相同等一系列问题的追问和思考,诱发了他的诗学理论。梳理叶维廉诗学理论的诱发因素,探讨其形成的过程,会获得有意义的发现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五四”前后,中西方美学的比较逐渐引起学者们的注意。王国维较早自觉地在中西美学的对比中系统地总结我国古代美学的传统,鲁迅曾将刘勰的《文心雕龙》和亚里斯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许地山曾将中西绘画和叙事文学的差异作过比较,吴宓曾对中西诗歌的不同韵律节奏作了辨析。在中西美学比较的历史中有卓越贡献的是朱光潜、宗白华和钱钟书。朱光潜在《诗论》等著作中,在对中西美学思想详尽比较中探讨中国诗歌的独特个性,奠定了中国比较诗学的基石;宗白华在《艺境》等著作里,从较广阔的中西艺术现象的比较中探析中西诗歌、美术、戏剧、音乐等艺术样式中体现的中西美学思想不同的特征,为中西美学比较的科际整合研究作出了范例;钱钟书在《谈艺录》等著作中将中西文学理论中共同的某些创作规律问题加以比较研究,拓展了中西美学比较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7.
无论在纵向上,还是在横向上,中西诗学内部均各自存在着众多不同的理论派别,笼统将中西诗学分开进行“中西诗学比较”实非易事。然目下以此为题的论著实在不少。它们的论述框架大体相同,即:中国“表现”,西方“再现”,随之是中国“意境”,西方“典型”等范畴的比较,比较可谓简洁明了。但笔者以为这种比较从观点到方法均存在问题。就观点而言,众口一词的西方诗学再现论极不准确,再现论者显然忽视了西方从柏拉图到中  相似文献   

8.
“以少总多”与中西诗学的双向熔铸和综摄傅勇林根据美国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M.J.Herskovits)的解释,中西比较诗学的“影响研究”“是对已经完成的文化变迁的研究”,而所谓“平行研究”则是“对正在进行中的文化变迁的研究”,前者可谓中西诗学的历时静...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了八十年代以来中西诗学比较研究的状况,从目前诗学研究现状出发,提出在不同文化土壤、不同理论体系之间的诗学比较,重要的是要构搭彼此“相遇”的桥梁和寻求对话的“中介”,用一种开放的眼光审视中国传统诗学,以西方文论作为参照,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一方面寻找本民族诗学在世界诗学中的地位,一方面发现本民族诗学和世界上其他民族诗学之间的汇通点,以促进中国诗学的走向世界和世界性诗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比较诗学是和共同诗学、总体诗学以及后现代诗学等三种诗学样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辨明几种诗学的区别和联系,是比较诗学得以合法进行的必要条件。比较诗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诗学体系比较。诗学体系比较面对的根本性问题就是文化体系或文化模式的差异性问题。正视古典诗学与现代诗学之间的继承与革新,本土诗学和外来诗学之间的拒斥与接受问题,是正确进行比较诗学研究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正学界在研究民国时期的中西诗学交流问题时,大多会进行个案研究,也就是选择民国时期在中西诗学交流史上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团体、中外学者和作家、诗人的文学活动来进行爬梳和探讨。这也势必形成一种片面的印象,即民国时期的中西诗学交流似乎大多数都是属于民间行为,是由民间的各种文学团体、文学协会或文学个体自发自觉地组织进行的活动,从而使研究者在考察和研究中国现代文  相似文献   

12.
中西诗学比较探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中国诗学和西方诗学,是属源远流长的两种不同文化。它们一个发源于中国先秦文化,一个脱胎于希腊爱琴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嬗变中,中西诗学分流并峙,各呈异彩,形成鲜明的对照。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愈来愈多的人,对比较诗学发生兴趣,中西诗学的比较无疑是一个更吸引人、更值得开掘的领域。  相似文献   

13.
表现说与再现说是中西诗学本质论的两种主要历史形态。一般说来,中国诗学本质论发展的基本走向是表现→再现,而西方诗学本质论的发展演变则是再现→表现。本文要探究的是中西诗学本质论中表现说的内涵差异,从而进一步去认识中西诗学本质论之逆向发展的内因。中西诗学表现说的内涵差异,就是情志和情欲的不同。中国诗学强调的是情志的表现,而西方诗学注重的则是情欲的表现。情志说,强调的是情感、情绪与志向、怀抱的结合;而情欲论,注重的则是心灵深处进射  相似文献   

14.
语言意义对于语言之根本性,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这个缘故,语言意义问题成为语言研究的焦点。语义学在语言学中占居着中心地位。本文参考了语义学研究的现有成果,从语义学的角度,试图对中西语言作一比较。 从语义学角度出发,语言意义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这里着眼于从文化层面对中西语言进行比较,因此把语义学比较限制在三个问题上:语言意义的时间性、语言意义的获得和语言意义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高旭东教授的专著《跨文化的文学对话———中西比较文学与诗学新论》(中华书局2006年4月出版),把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站在整合中西文学和建立文学文化学批评的高度,对跨文化的中西比较文学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多层面的透视和分析。该著既精辟地阐述了跨文化的中西文学的共通点,又深刻揭示了跨文化的中西文学多层面的差异性;既有对中西文学和文化发展脉络的全景式透视,又有对中西文学和文化典型代表作品的多维解析;既有对二十世纪中西文学和文化比较研究的深刻反思,又有面向中国文化未来的文学与文化发…  相似文献   

16.
中西诗学会通的可能性及其意义李咏吟汉语思维决定了中国诗学的基本特质,也直接决定了中国诗学的表述体系。这种思维方式本身一方面构造出民族性诗学观念,另一方面又与其他民族诗学构成一种对抗。因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西诗学之间形成了一种彼此孤立的局面。自...  相似文献   

17.
婆罗多、新护、波伽等人的梵语诗学味论与西方诗学相关理论,存在很多可以比较探索的地方,如情由论和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味论普遍化与康德的非功利论、新护的潜印象原理与荣格的原型理论、波伽的艳情味和弗洛伊德的原欲说,等等.这说明,在中西诗学比较之外,引入梵语诗学与西方诗学比较研究的新维度,将会使中国比较诗学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化诗学研究存在两种不同理论取向:一者以美国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为宗,以求做到“洋为中用”;一者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和文学理论发展,致力于中西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整合与会通。后者的基本观念包括语言与文化的双向拓展、审美与人文的深层建构、内部与外部的视角贯通、自我与他者的交往对话等。其具体研究包括文学文本研究、文学文化语境研究、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朱光潜对中西诗歌的比较钱念孙朱光潜是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学问家。他在二三十年代曾写过一组中西诗歌比较研究的文章,其视角之独特,见解之精湛,析理之透辟,文笔之优美,至今少有出其右者,对今天的诗学研究仍极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一)进行中西诗歌比较时,朱光潜...  相似文献   

20.
中西诗学比较方法论讨论会综述黄耀华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青年委员会、广东省比较文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中西诗学比较方法论讨论会”于1994年3月27日在暨南大学文学院召开,来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华南师大、广州大学等高校和出版社的10多位青年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