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NP V-起来 AP"是汉语中很重要很常见的一种句式,本文先从NP与V的施受关系将其分为两类(S1、S2),并证明它们具有相同的层次结构关系,以及V的语法特征;接着分析了AP在S1、S2中的语义指向,最后分析了该格式具有句首NP的通指性、V的无界性、非事件性等语义特点。  相似文献   

2.
可逆性与非可逆性“NP受+V+NP处”的派生过程及句类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有一种"NP受+V+NP处"句式,当动词V具有[+附着]的语义特征时,该句式具有可逆性,即句式中的NP受与NP处可以互相交换句法位置.但"NP受+V+NP处"与"NP处+V+NP受"只具有句法形式上的变换关系,二者的派生过程及句类意义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对"V 到 NP"进行句法分析,并对其中的"到"做出词性判断,一直以来都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V 到︱NP","到"是动词,作动词的补语;另一种是"V <到 NP>","到"是介词,与"NP"构成介词短语作动词的补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根据其中这个"NP"的具体内容来做出判断和分析了.  相似文献   

4.
也谈"Ns+V+得+NP+V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Ns+V+得+NP+VP"句加以分析,得出"Ns+V+得+NP+VP"句与兼语句没有很强的内在语法意义和外在语法形式上的可类比性,不应该将此类句归类为兼语句.  相似文献   

5.
"是不是VP"与"有没有VP"句式的句法归属,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确定"是"和"有"的句法属性有助于确定两类句式的句法地位,"是不是VP"与"有没有VP"两类句式中的"是"和"有"都是作为强调标记使用的助动词;它们都是位于"谓头"位置,两类疑问句式都是在"谓头"位置上通过正反重叠语法手段形成的,应该归属正反问句。在本文的理论框架下,两类疑问句式能够得到统一的句法分析,这种统一分析和"是"与"有"在句法上有若干平行的特征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连谓结构是使用频率较高的结构形式。连谓结构中"V1+NP+给"和"V1+给+NP"两种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前者可变换为后者。本文从语义和结构两个角度对这两种形式进行分析,得出"V1+NP+给"变换成"V1+给+NP"要满足V1和"给",二者的施事对受事的动作趋向存在交集这样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与句子组合后的名词性结构的地位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词性结构(NP)和句子(S)组合后的语法分析,最为关键的是确定NP在这个组合序列中的地位,它直接影响句子的性质及其结构层次。本文根据含有[+顺序]的NP才具有陈述性,才能独立成句,借助有限语境、语用信息焦点及句子系统本身内在的语义语法关系去定位NP。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省去一些不必要的工作,为简单可行地定位NP找到了一条思路,这对于汉语教学,特别是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假+NP”源于2017年初的网络流行构式“我可能V了假N”,同时作为一个网络语在日常生活中流行起来。“假+NP”中形容词“假”具有搭配广泛性和能产性的特征。“假”作为一个等级形容词,其引导的量级结构只有下限而没有上限,当把某一事物的“真”作为上限时,任何与它不同或偏离某一事物原型的,都可以称之为“假”。围绕构式“假+NP”的认知语用意义,重点分析原型理论下“假+NP”的多样性、模糊性及能产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V NP Prep”动词习语是一种常见的多词动词,它结构紧密,内涵丰富,使用广泛,表现力强。在被动转换时,它具有复杂多变性,比较难以掌握。将动词习语分为松散型、紧密型和凝固型三个转换层级,有利于分析动词习语在三个转换层级中的句法特点和被动转换时的语义限制,有助于比较全面地掌握“V NP Prep”动词习语的用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四部分.前三个部分主要分析荔浦方言"NP1NP1未V1,NP2NP2未V2"这种特殊句式各部分的构成情况和组合规则,第四部分讨论了这种句式的语用价值及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双宾结构"V了 NP-N"是现代汉语中较有特色的一种话语格式.其中"V"与"-N"是动宾关系,"NP"与"-N"是双宾关系和背景与前景的关系.此结构入句,能够强化入句功能,协调句法结构,强调夸大意味.  相似文献   

12.
在汉语中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结构框架:NP1VNP2,文章从多系动词入手,即动词V前后的论元位置上各出现一个名词性成分NP,这两个NP所具有的语义角色就是动词的"系".多数情况下,NP1与NP2的语义角色并不相同,它们分别是动词V的不同的"系",考察以动词为核心NP1VNP2中处所成分的关系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如何"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率稍低一些.不过,它功能较多,能构成各种不同结构的句式.如"如何+VP/AP"、"NP+如何"、"无论/不管+如何"、"V得+如何"、"如何如何+AP/VP"、"NP+如何如何"、"VP+如何如何"、"如何如何+NP"等.论文从单用、叠用、连用角度归纳了"如何"的主要用法,并具体解释了它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疑问义为核心范畴的疑问代词是句子的天然焦点,它在英汉两种语言系统中都占据显赫位置。由于其地位显赫,所以常常扩张用途。为了满足人类交际需要,疑问代词从基本疑问义扩张到了遍指、不定指、感叹、否定等非疑问范畴。这一现象跨语言存在并非偶然,是与人类共同的认知规律密不可分的。此外,英汉疑问代词还分别扩张出引导从句功能和回指用法,之所以出现此种类型差异,与疑问代词作为疑问焦点时所处的句法位置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关于"把"字句中"把"后NP的有定性问题在学界争论已久且尚无定论.文章着眼于句子的交际功能,将"把"字句分为陈述性"把"字句和祈使性"把"字句两类.考察发现,二者在"把"后NP的有定性上存在明显差异:陈述性"把"字句强调已然的处置结果,重在叙事,与有定NP和无定NP均可兼容,而祈使性"把"字句强调未然的处置目的,重在施...  相似文献   

16.
衡山方言中"是咯"可用在句中,也可用在句末。在句中,"是咯+V"作为焦点标记,用来强调正在进行的动作或状态;"是咯+V"可作谓语、补语,少数作状语。句末的"是咯"是语气词,可用在祈使句和陈述句中,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潜在歧义论"的观点出发,指出现代汉语中"NP+自己+VP"结构是一种潜在歧义结构,并运用义项和语义特征理论分析了"自己"在"NP+自己+VP"结构的主谓句中的语义指向有前指主语NP和后指谓语VP两种可能,揭示了"NP+自己+VP"结构在实例化为具体语句时,因动词V蕴含的语义特征有[+单方主体]、[-单方主体]之别,从而影响着"自己"的语义指向归属。  相似文献   

18.
存现动词的研究一直围绕着动词的非宾格性、论元的构成、there 的虚义、NP 赋格等问题,备受生成语法学家和其他学者的关注。存现动词是否具有非宾格形式产生了内外论元两种不同的假设,这两种假说彼此矛盾但其推论都有一定合理性,因此在学界关于存现动词论元假说一直没有形成定论。重音影响话语语义解释,从本质上讲,重音是话语焦点在语音上的表现形式;在重音分配原则中,内论元和外论元焦点投射理论与重音渗漏原则为焦点范域内词项与短语重读提供重要依据,通过重音渗漏原则,可静态分析话语中存现动词与 NP 的表层和深层结构,理清几种假说的前提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V归V"结构在现代汉语里常用。依据构式语法理论,"V归V"是一个典型的构式,其构式义为"动作并未引起相应的结果/行为主体或他人主观上不希望动作产生相应的结果"。"V归V"格式对"V"的选择条件是进入该格式中的动词必须是前述小句的语义焦点,这种对动词的选择条件加之它特殊的句法位置,使其具有了承接前一小句或对话中先行发话者语义焦点的焦点标记功能和衔接后句或后续说话者话语的话语衔接功能,从而凸显了整体句义的"让步—转折"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分析了"NP+各+VP?"及其相关句式的使用特点,指明"NP+各+VP?"与其相关句式在表示疑问类型和时体特征方面的联系和差异,探讨了"NP+各+VP?"的来源,并就"各"的性质作了初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