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报任安书》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以及《史记》撰写情况的珍贵资料。任安获罪的经过直接关系到司马迁对任安的态度,《报任安书》的写作时间和司马迁受宫刑后忍辱苟活的目的,这些对正确解读《报任安书》以及司马迁的心路历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刘勰云:“汉来笔札,辞气纷纭。观史迁之报任安,东方朔之难公孙弘,杨恽之酬会宗,子云之答刘歆,志气盘桓,各含殊采,并杼轴乎尺素,抑扬乎寸心。”司马迁《报任安书》,围绕“推贤进士”一旨,反复致意;通篇不离“辱”字,正气滂沛,腐心切齿;舒发愤懑,溢于笔端。耿耿于怀而发愤著书,归结到“述往事,思来者”。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片言居要,震响史册,成为照亮后人奋斗之途的火炬,激起一个个创造人生价值者的生命巨浪。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因替兵败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获罪下狱,惨遭“腐刑”,被投“蚕室”。太始元年(前96)六月,遇赦出狱,做了中书令。当时,司马迁的朋友任安以为他身居朝廷,在皇帝左右,“尊宠任职”,容易乘机进言。因此,于征和二年(前91)的四月给司马迁写了一封信,要求他担负起向朝廷“推贤进士”的责任。这无疑是给司马迁出了一道难  相似文献   

4.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朋友任安赐书于司马迁,司马迁作此书以报之。书中提及司马迁生活、创作中的一些情况,是研究司马迁的生平、思想和《史记》的创作情况的极为珍贵的材料。但是,二千年来,对于这封书信的内容和写作情况一直没有得到正确的解释,因而未能充分地用来说明司马迁的生活、思想、创作中的一些问题。这是一件遗憾的事。本文试图从《报任安书》的内容及有关史料,谈一谈此书写作的一些情况,供参考。一、任安与司马迁的关系和《报任安书》的写作情况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任安原来为卫将军(青)舍人,后被推荐于汉武帝,颇  相似文献   

5.
在司马迁留给世人的巨著中,《报任安书》称得上是一篇精采之作。当任安被处极刑之前,司马迁怀着怨悱愤激之情,给他回了一封长信;意在说明自己“身残处秽”,对推贤进士、出面救援表示无能为力,实则阐述了自已对修身、奋志、荣辱、名节的根本态度。其情感之真切,语言之凝练,譬喻之精当,哲理之深刻,令人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是位多爱好奇、敦于友道的人。在他的平辈朋友中,任安是被他引为知己的重要人物。任安在益州刺史任内曾致书中书令司马迁,勉励他慎于接物,推贤进士;而当任安被武帝非罪下狱论死之际,司马迁不避嫌疑慷慨报书,慰藉即将长逝者的悲愤之魂,并且将自己的“本末未易明也”的千古奇冤和“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的受辱不死、著  相似文献   

7.
《史记》成书过程中,司马迁的思想认识及其立身行事的态度是有所变化的。这种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在其《与挚伯陵书》、《太史公自序》、《悲士不遇赋》及《报任少卿书》中,标示出明显的轨迹。 一 在《报任少卿书》中,对于任安“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司马迁申述再四:一则曰“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抑郁而无谁语”;再则日“如今朝  相似文献   

8.
<正> 作为千古奇文,《报任安书》是当之无愧的。鲁迅评《史记》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①以为《史记》的史学成就和文学成就都是绝高的。而清代学者吴楚材评《报任安书》云:“此书反复曲折,首尾相续,叙事明白,豪气逼人。其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文情至此极矣。”②又以为《报任安书》取得了与《离骚》同样高的艺术成就。清人  相似文献   

9.
文章诠释了学者们未得其确诂的两个古书疑难词句:“民力之普存”(《左传》)就是“民力普遍地保存和保全”;“劳军”(《报任安书》)意为“反击!”。文章同时对三个古书疑难句子的诠释分歧意见作了辨正,结论是:“子元元”(《战国策》)意为“统治天下百姓”;“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报任安书》)当为“士无不起躬流涕”,意为“士兵们没有谁不站起身来,流下悲愤的眼泪”;“身虽陷败,彼观其意”(《报任安书》)当为“身虽陷败彼,观其意”,意为“他自己虽然陷落在匈奴那里,但我看他的意图”。  相似文献   

10.
《离骚》是屈原用生命熔铸的宏伟诗篇,《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以痛切的生命体验书写的至情散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屈原对于美政理想的执着坚守,司马迁关于生命终极意义的深刻思考,还要让他们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向生命的理性王国迈进,透过主人公的生命形象汲取伟人的人生智慧和人格精神,从而探求生命的意义,建构人生的信仰,提升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判断力批判》上卷“审美判断力的分析”中,康德提出了著名的两大审美范畴——“美”和”崇高”.可是一些美学史家往往把研究的重点仅放在他的第一审美范畴“美”的分析上,而对于他的第二审美范畴“崇高”说,却多忽略或语焉不详.我们认为,尽管康德由“美的分析”转到“崇高的分析”在主观唯心主义道路上走的更远(完全摒弃了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过分强调了  相似文献   

12.
从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伦理美学和文艺理论诸方面来考察崇高美是毛泽东实践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毛泽东的哲学精神表现出“真”与“美”的统一,毛泽东的伦理学思想表现出“善”与“美”的统一,而他的文艺理论则表明了把“崇高美”作为其实践美学的核心范畴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崇高是什么?”“崇高属于美的范畴,还是属于美感范畴?”美学史上至今莫衷一是。 最早提出“崇高”这一范畴,并作了专门探讨的是古罗马的朗吉弩斯。他认为崇高“产生一种激昂慨慷的喜悦,充满了快乐与自豪”(《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卷第163页)。但他原不是把“崇高”作为美的一种形态来加以阐述,而是从修辞角度加以论证的,确切地说,他谈的只是“崇高的文章风格”。  相似文献   

14.
《报任安书》中的“取予”历来解释为并列结构,笔者认为应是动宾结构,并从词性、司马迁本意、上下文三方面阐述了理由。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是汉代博古通今的学问家,他的伟大著作《史记》就说明这一点。他在《报任安书》中宣称他写作《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表明他写作《史记》时是贯穿了他的许多基本思想观点的。笔者仅就他的非“中和”的审美观谈些看法,不妥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司马迁美学思想的突出之点,在于他最早明确地肯定与“中和”相对立的非中和的审美要求。现分三点说明。  相似文献   

16.
《论崇高》作为美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其作者并非1世纪的朗吉努斯,而是3世纪的朗吉努斯。其“崇高”不是纯修辞学的含义,也不是纯美学的含义;而是蕴含了从修辞学向美学的过渡及二者的统一。人们对《论崇高》的判断,不是求真的逻辑判断,而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对文本意义的情感体验与感悟。因此,我们应该从《论崇高》全篇整体的角度出发,从西方美学发展史特别是美学范畴、概念的演变史出发,全面、系统、完整的理解和判断朗吉努斯“崇高” 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是汉代博古通今的最大学问家.他在《报任安书》中谈到写《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笔者仅就《史记》体现的哲学观和历史观谈些看法。 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 司马迁写《史记》是“究天人之际”。而在探讨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时,他基本上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为指导的。  相似文献   

18.
六、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一文是历代为人传诵的名篇,自肖统《文选》后,流传颇广.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且西伯伯也,拘於羑里;李斯相也,具於五刑;淮阴王也,受械於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报任安书》 :“仆少负不羁之才 ,长无乡曲之誉。”其中的“负”字 ,现有两种解释 :一种认为“负”为“恃”义。《说文解字》 :“负 ,恃也。”今人一般注明此句中“负”作“恃”解是依王先谦说。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 :“负 ,恃 (依王先谦说 )。”王先生如此做注亦说明此解有分歧。二是认为“负”是“无”之义。此解最早出自《汉书》颜师古注 :“不羁 ,言其材质高远 ,不可羁系也。负者 ,亦言无此事也。”第二种观点所持理由 ,除依颜师古说外 ,也是从该文的语境来推断。有人认为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怀死之作 (史书关于司…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成一家之言”被冷落的原因试析俞樟华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直言不讳地提出,他写《史记》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他又一次明确地说,他写《史记》是为了“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可见“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