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玮 《中华魂》2012,(21):46-51
师昌绪,著名材料学家、科技战略家,中国高温合金材料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20年11月出生于河北徐水,1945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历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第  相似文献   

2.
有新中国"材料学之父"之称的师昌绪先生,最近在北京病逝,享年96岁。师昌绪先生是我国高温合金的奠基人,他一生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在高温合金、合金钢、金属腐蚀与防护等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先生一生坎坷,长期在艰苦的条件下从事繁重的科研工作,却能活到96岁高龄。有人向他请教养生秘诀,师昌绪说:"心态平衡,多做好事,不要闲着,多动脑筋。"知足常乐,心态平衡,这是师昌绪老人长寿之源。师昌绪经常教导他的学生:  相似文献   

3.
李昌森 《中华魂》2016,(4):26-27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月8日在京举行,令人遗憾的是,其中成色最高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再度空缺。(《人民日报》1月9日)人们满以为本年度最高科技奖非本届诺奖得主屠呦呦莫属,一来她领衔的青蒿素已得到国际公认,其价值远超国家最高科技奖,二来与诺奖只奖励个人不同的是,国家科技奖可以奖励团队,这次再给她评奖,她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正定型于经过创新发展之传统“国—家”形态。运用历史政治学进路进行比较性考察可见,“国家”形态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类型之别:西方类型无视甚至刻意否定家、族,中国类型承认家、族之合法性,以国—家兼容一体的结构和精神为骨干,形成“国—家”形态。它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屡遭冲击却顽强维系,晚近一百多年间又经历了家、国脱嵌-再嵌合的过程,其强大历史韧性要求我们将其理论化为自主知识体系之基础性概念:“国—家”肯定家对人的生存论意义,承认家、族的政治合法性与治理功能,“拟亲化”机制广泛存在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家内亲亲之情弥散于国中;“国—家”是有情意的政治共同体,其政治以人心为枢纽,其政府是全员的、全方位的责任型政府,更大范围的天下秩序以家为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大家庭”话语的提出和广泛使用,凸显了中华民族在社会组织形式上的“家庭”性特征。这一特性是在“以家构族”的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即按照家庭共同体的组织逻辑来推动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从长时段角度来看,历史上家国一体文化在形塑王朝体制的同时,也对中国的国家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随着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型,传统“家国观”始渐转换为以“家族”的社群形态来建构“国族”。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家庭”框架逐渐成为了中国族际整合和国族建设的独特模式。透过上述历史脉络发现,“家庭”隐喻实际上指的是中华民族的“家国”属性:“家”是外在的社群形式类比,“国”是内在的国族共同体本质。  相似文献   

6.
吴敏 《社区》2013,(19):31-31
辽宁省大连市有个“特殊社区”,这就是残疾人聚集最多的社区——中山区昆明街道武昌社区,整个社区7000多名居民中,有392个残疾人,其中聋哑人、盲人占大多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社区里,社区工作者和广大居民用深深的爱,让聋哑人、盲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感受到幸福快乐。  相似文献   

7.
"家"字的形义及其演变显示,其本义似应为"住所"。从历史上来看,古代的"家""家庭"是人类两性生活所组成的最基本的或者最小的社会组织。大体上来看,人类开始是群居杂处,大致在原始母系社会开始形成对偶制家庭,到了私有制和阶级产生以后的原始氏族社会瓦解的父权制时代,人类开始有了总体上的一夫一妻的家庭。家庭通过一定的婚姻形式而比较固定下来,成为社会的最小细胞。从人类学上来看,"家""家庭"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以致私有制和阶级产生以后的产物,它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的"家"和"国"的关系,显示出中华民族的独特性:中华民族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家、家族等血缘关系为维系,形成了以宗法制度为主要表征的家国体制,从而不同于西方民族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以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为维系而形成的法律和国家制度。中国的学术流派之所以被称为"儒家"和"道家",似乎与中华民族的这种家族观念强盛有着一定的关系。在中国文艺史上,家庭的亲情、家族的血缘之情、家乡的养育之情,是尤为重要的题材。也许正因为如此,中国文艺才铸就了抒情表现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科学革命:“结构学”与“动力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有关科学革命问题上,以Th.库恩为代表的“结构学”研究割断了科学持续发展的历史,未能很好解释科学进步中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问题。而以俄罗斯科学哲学为代表的“动力学”的解释则把科学革命理解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并解释了科学进步的机制,从而显示出俄罗斯科学哲学的独斗寺性及其理论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2021年11月3日,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著名飞机设计大师、新中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航空战略科学家、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两院院士顾诵芬获得了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对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顾诵芬谦虚地说:"很惭愧,没有做很多事。"  相似文献   

10.
古古先先生生(古先生的双倍,奇怪的名字),豆瓣网上最活跃的活动发起人之一。从2009年3月起,他开始在网上发起各种稀奇古怪的活动。比如,召集十个不同行业的人召开圆桌会议,让他们来讲述各自行业的酸甜苦辣,给旁听的大学生做职业参考;“如果你不认识我,那就让我们去看电影吧”;  相似文献   

11.
家访是密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也是“家校”合作的最佳切入点。它具有协调各方面要求、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形成、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以及为因材施教提供条件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因而应在教师中大力倡导并认真实施。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科技时代"科学活动方式的巨大转变,科学哲学主题也将由传统的"公理体系"的单理论静态研究和"范式转换"的多理论动态研究向大科学时代的"科学论题学"研究转变.当代科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论题"的论证和解决过程,科学知识存在的重要形态之一是"论题目录"结构;科学论题学的核心内容是"论题"的多元论证理论.复兴被遗忘的古老"论题学"智慧,结合现代科学哲学的研究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精神特征的科学论题学方法,是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重要趋向.  相似文献   

13.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党和国家为构建和谐社会而作出的重大政治决策。现阶段,"宽严相济"是轻刑政策与重刑政策的统一;它是一项刑事司法政策,而不是基本刑事政策。它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戴红 《中华魂》2013,(18):20-23
2012年2月14日上午10点,91岁的谢家麟院士拄着拐棍,在人搀扶下走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国家主席胡锦涛微笑着向他颁发鲜红的烫金证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励证书,以表彰他为中国和世界科学作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从“中国英语”谈到“给力”,然后推导出“给力”的中华文化情结,最后应用科学发展观理论,结合“给力”这一实例系统论述了中国英语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霍金的三次中国之行谈起,在论述了霍金的物理学贡献及其对于中国的科普意义后,重点从科学对于个人以及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我国缺乏"科学"成长所需的土壤及生态环境,以及中国公众的科学观念较差这三方面分析了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更需要霍金、需要科学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是邓小平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提出的一个科学构想。这一构想依据当代历史条件的变化 ,在国家职能与结构形式、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和平共处、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等三个方面对马列主义国家理论作了重大创新 ,并成功地应用于我国社会实践。它既为解决国际间类似的问题树立了典范 ,同时也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跨越困境:作为“第三方”的医务社会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协助病人消除因疾病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港台地区,医务社会工作已得到很大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大陆地区,专业化的医务社会工作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以J市的三所大型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和患者为调查对象,通过对非结构式访谈资料的分析,指出在现行医疗体制下医疗机构与患者共同面对的问题。研究表明:作为“医院一患者”之间的“第三方”,借鉴国际经验,在医疗机构开展医务社会工作,能够很好地解决目前医疗体制中所面临的困境。当然,如何解决具体工作中面临的诸多疑问,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华人时刊》2009,(10):41-41
他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但也是研究东西文化方面的专家,再加上厚积薄发,近来他以其中西文化比较的专著享有隆誉。  相似文献   

20.
周作人对“五四”时期的主题话语之一的科学,保持着疏远和警惕的态度,因为那时候他专注于文学的园地,强调人文艺术对人类精神的独特价值。从20世纪20年代末期,他内心发生“由情转智”的变化以及与革命文学的论争以后,“科学”成为他最看重的文章主题。他把科学的源头上溯到原始儒家的“疾虚妄”与古典希腊的“爱智慧”精神,实际上是人文理性的立场。这种主张人间生活伦理须以科学知识为本、科学理性又必须合乎人间生活之用的立场,强调“常识”的精神,对于科学工具理性的迷失与当今社会玄虚乱象的匡正,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