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入蜀是初唐时期渐成规模的文士区域性游历现象,包括知名诗人、文坛盟主在内的众多文士出入蜀地,创作出大量入蜀题材的诗歌,引发一系列诗坛反响。其一,初唐诗坛呈现诗分朝野的格局,入蜀诗人的蜀中诗作呈现特有风貌,加剧了朝、野两路的格局表征。其二,蜀中形成了若干文人群体,宴集交游唱和活动是其沟通情感、切磋诗艺的重要平台,诗风相互影响。其三,入蜀朝官游走在宫廷与蜀地之间,使朝野诗坛形成沟通互动,对初唐诗坛摆脱宫体诗风的阴影,产生突破性进展有一定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陆游的《入蜀记》(共六卷)具体生动地记述了陆游入蜀旅游的生活,是一部很好的游记。它不仅生动地记述了长江两岸的地理环境,生物资源,而且对风物古迹,风土人情,作了详细的记录,对历代在这里生活过的文人诗章,进行考证和评论,因此又有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入蜀记》是南宋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部著名的日记体游记,它记录了作者从家乡山阴到任职地夔州所经过 的全部行程,内容包括对祖国山川风土的描写、前人诗文的感受和考订、历史人物事件的评判以及自身的生活状态的展现,在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驱使下,从而表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对国家兴亡的观照之态及对自身处境的感叹之意。  相似文献   

4.
《入蜀记》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部日记体游记。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陆游入蜀就任夔州通判,夏闰五月十八日自山阴(今浙江绍兴)起程,经萧山,渡钱塘江至临安(今浙江杭州),过临平,取道江南运河,一路过秀州(今浙江嘉兴)、平江(今江苏苏州)、无锡、常州、丹阳,至镇江始泛舟入长江,溯江而上,十月二十七日至夔州,凡一百六十日。陆游把每天登山临水,探古访友的事记录下来,总编为《入蜀记》,共六卷,载《谓南文集》卷四十三至四十八,另有《丛书集成》本。陆游的儿子  相似文献   

5.
杜甫由同谷入蜀路线历来争论不一。争议点主要有是否经过青泥岭,是否去过两当,是否经过凤岭;还有诸如白沙渡、水会渡和飞仙阁的方位问题。本文从杜甫入蜀诗地理角度出发,结合地方文献史料,认为杜甫入蜀过木皮岭,越青泥岭,溯嘉陵江而上到两当三渡水寻吴郁不遇,遂东行经凤岭,南下连云栈道,再接金牛道至成都。白沙渡和水会渡两渡口当在四川剑阁。  相似文献   

6.
宋代,是中国游记散文的一个多元开放的时代。继唐代柳宗元的再现型游记和北宋苏轼的表现型游记之后,南宋的陆游又创造出带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意识的长篇日记体游记——《入蜀记》。如果说柳宗元的游记向幽静的自然山水倾斜,苏轼的游记向丰富的内心世界倾斜,那么陆游的游记则明显地向文化认同意识呈现倾斜。他的游记是那样沉静,既没有柳宗  相似文献   

7.
郭震入蜀考     
郭震是唐代著名的军事家和诗人,他于唐高宗成亨四年(673)十八岁中举后入蜀为通泉尉.在蜀中曾铸钱掠财"以济四方",与著名诗人陈子昂交往,作有著名诗歌<宝剑篇>.因而受到武则天的重视,受召于武则天长寿二年(694)或证圣元年(695)离蜀入京.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的陆游诗歌研究,其成绩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即:陆游诗歌材料的整理与选译、陆游的生平与思想研究、陆游诗歌内容与艺术特征的多角度探析以及陆游诗论研究。日本学者的陆游诗歌研究对于我国古典诗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启迪意义,为我们审视、反省自身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观念也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相似文献   

9.
自嘲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种渊源有自的文学题材,具有清晰的纵向发展谱系,在唐宋时期掀起创作的高潮。陆游作为自嘲诗创作的大家,常常借此类诗歌表现对贫困的自谑、衰老的自慰、痴顽的自嗟与功名的自揄,并以卓绝的艺术天赋促进了自嘲诗这一诗歌题材的新变与某些自嘲传统的突破,将自嘲诗这一题材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陆游自嘲诗的创作成就与当时兴盛的嘲谑风气关联巨大,更与创作主体罢黜赋闲的人生经历以及三教汇通的思想体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陆游诗歌以爱国主题著称,但他对日常生活的吟咏颇多,亦为陆诗的一大题材。在仕途遇挫之时,陆游退居家乡山阴,在青山丽水中安顿自己落寞的心灵,寻求精神上的慰藉。陆游在山阴闲居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歌,这些诗歌表现出诗人的戒杀爱物思想、"物与"情怀和对身心自由的渴望,展现了山阴优美的自然生态图景以及诗人生活于其间的精神生态之怡乐。陆游诗歌特定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则使自然界的生态之美以更加凝练、更加集中的形式呈现,从而比现实生态世界更多了一层审美的意味。  相似文献   

11.
宋代是中国家训文学发展的鼎盛期,家训诗歌的创作尤为繁荣。南宋诗人陆游共创作了二百余首家训诗歌,不仅为以诗训子的数量之最,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家训史上占有较高地位。陆游继承传统家训诗歌的精华的同时,加以革新。其家训诗歌呈现出注重抒发主体意识、充分表达情感特征和系统阐述诗学思想的新特点。这主要受到时代氛围和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孝宗乾道六年(公元——七0年)到夔州(今四州奉节县)任通判时,曾经路过荆沙。由于换入峡的船,他在沙市和江陵逗留了整整十天。这十天当中,他除了天天用日记体写《入蜀记》外,还写了将近十首诗,几乎平均每天一首。陆游非常勤奋,曾要求自己每三天必须写一首诗。可是这十天的产量却激增了两倍。这是因为他认为旅途中有生活,源泉混混,正好写诗。他在《题肖彦毓诗卷后》中写道:“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可见陆游是有些朴素的唯  相似文献   

13.
陆游是南宋最大的诗人,学术界在冠之以“爱国诗人”后,曾用过最大的注意力与热情考察和研究过他。但“爱国”或“抗敌”并不是陆游诗歌的唯一主题,甚至不是陆游诗歌创作的主流倾向(尤其是在占全部诗歌三分之二以上的晚年作品中)。作者纵览《剑南诗稿》九千余首诗,通过本文对陆游诗歌作了较全面的评议,也对陆游其人作了客观公允的观照,想以此改一改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贴标签”式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南宋时代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以毕生的精力从事创作,为后人留下九千三百多首诗篇,成为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品特别丰富的一位诗人。 陆游在创作上的多产,同他所处的江山破碎的时代以及个人的生活遭遇有关,也和他在创作上呕心沥血的耕耘紧密相联。陆游歌唱了一生,特别是到晚年,国破家艰,他却自励不息,诗情有增无减:“损食一年犹可键,无诗三日却堪忧”“我老已无明日计,心存犹惜寸阴移”“诗人要疏瘦,三日愧膨(月享)”“老人无日课,有兴即题诗”。正  相似文献   

15.
陆游的成长经历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共同造就了陆游诗歌具有鲜明的爱国情怀。陆游诗歌爱国情怀的精神内涵包括至死不渝的抗敌复国志向、悲愤无比的政治现实批判、感同身受的民生疾苦关怀,交织着恢复山河的豪情壮志与壮志未酬的愤懑苦楚。陆游诗歌爱国情怀的表现方式灵活多样:直抒胸臆,爱国热情直迸而出,如同战斗口号一般振奋人心;用典抒怀,历史典故与爱国情怀融为一体,尤以咏叹诸葛亮最为突出;借景抒情,无论边关风物还是田园景致,无不寄寓着陆游浓厚的爱国深情;托物言志,陆游将爱国情感融入梅花意象,梅花成为陆游自我的化身。陆游诗歌的爱国情怀不仅是时代的产物,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陆游一生酷爱品茗弈棋,形之于诗,有茶诗三百多首,棋诗一百有余,有的既写棋也写茶。这些诗写棋、茶之趣、之味、之道。棋与茶,既让人忘忧,又可以让人悟道。棋禅一味,茶禅一味,其构建的棋之境,茶之境,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存方式与审美趣味。棋与茶通可悟人,棋与茶,既参与到中国文人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中,又成了一种“艺”,具有了审美的和形而上的“道”的意义。对陆游的棋诗、茶诗的研究,既可以为陆游诗歌的解读,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也为文学视野中的棋与茶的讨论,提供一个有价值的个案。  相似文献   

17.
张志和《渔歌子》所咏西塞山的属地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陆游《入蜀记》认为是在湖北黄石,并非臆测之词。沿着这条线索,我们可以展开系列考证。张志和最初是浪迹楚地,经过西塞山,同时代陈少游的有关记述可以证明。晚唐罗隐、北宋苏轼及其门人对西塞山的唱和,也表明其真实属地。西塞山被挪至浙江湖州,主要始于南宋吴兴籍名臣倪思。在江南文化优越感驱使下,一些文人和方志纷纷附和。  相似文献   

18.
刘克庄与陆游杨万里诗歌的继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克庄与陆游杨万里诗歌的继承关系张瑞君刘克庄是江湖派中很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冷峻深刻,悲郁深挚,在短小的篇幅中含蕴深厚的内容。更有不少诗生动活泼,富有妙趣。刘克庄的诗歌之所以能在南宋诗坛占有一席之地,同他向陆游、杨万里学习是分不开的。刘克庄在《刻楮集...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峡南岸入蜀古道,是除三峡水道外又一入蜀的重要陆路通道。此道东起湖北宜昌市江南点军区姜诗溪口,西至利川市谋道苏拉口,全长500公里,东连着丰饶的荆楚大地,西可通往“天府之国”的川西平原,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318国道路线大致上走的就是三峡南岸的西行入蜀古道。古道始筑于商周时期,沿用于秦汉以后一直到现在。历史上每到朝代更替之际,它都被用作军事通道,而太平盛世之时,它又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交通生命线。在古道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遗址、墓葬、窖藏、桥梁、石碑、石板路等各类古文化遗迹向我们叙述着昔日商旅、驿差、军队、部族人群等在古道上往来奔波的繁忙图景。  相似文献   

20.
选本的选旨往往是通过选入的作家及其作品来体现的,《御览诗》的诗歌选录偏重且喜好近体,不仅是选家的审美趣味的体现,也取决于近体诗本身特点,体现出唐代诗风演化的轨迹。在近体中多选五律则与五言律诗创作的成熟、《御览诗》御览的性质以及诗选家重声诗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