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皖北地区的捻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仅次于太平天国的农民反清运动,其坚持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对清朝统治阶级打击之沉重,在中国农民运动斗争史上记下了光辉的一页。对此,提出设立捻军运动纪念馆、捻军运动文献资料库的建议,使之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研究捻党运动的中心。并论证捻军是独立于太平天国军队之外的一支农民反清武装;分析了捻军运动研究落后于太平天国研究的原因及对捻军运动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2.
捻军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安徽为中心,势力发展到10个省,给清政府封建统治以沉重打击。解放以前,捻军史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还谈不上有真正的专门性的研究。只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为数不多的学者研究太平天国的兴趣,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对与太平天国同时并起而又与之存在密切联系的“捻”,不能不有所涉及,附带作一些考察。1934年,郭廷以的《太平天国史事日志》中,按时间顺序,列举了有关捻军的史事。当然,这还不足以称“研究”捻军。1939年,罗尔纲出版了一本名曰《捻军的运动战》(商务印书馆版)的小册子。可视为捻军史研究的发端。然而,真正的研究,还是从解放以后才开始的。1953年,中国史学会编辑的《捻军》资料6巨册,作为《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由神州国光社出版,为这项研究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捻军史的研究由此而真正开展起来。建国40年来,捻军史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徐修宜 《宿州学院学报》2006,21(4):44-47,50
文章就学术界提出捻军运动无纲领,未建立根据地两个学术问题,提出商榷意见。指出,捻军运动是有纲领指导的农民运动,捻军运动未建立根据地,是明智之举,是捻军得以坚持反清斗争18年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在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北方农民起义是以捻军为主体的。除了捻军起义以外,围绕着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的北方地方性农民起义,还有很多很多,可以说是遍地而起,犹如雨后春笋之蓬勃生长。要把这么多的农民起义全部弄清楚,那是要用几年的静心研究,才能办得到的。这里,我们只把一些重大的,对于全局具有影响的农民起义加以探讨,其它许多规模较小的农民起义,暂时略而不谈,且待以后再说。在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北方主要农民起义的名称、发生年代及其顺序,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5.
雉河集会盟(会议)是捻军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本文切入战争艺术的新视角对会盟的中心议题──军队建设问题,进行透析,揭示其经验和教训。认为,雉河集会盟在军队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存在较多的失误,法制建设不健全,形式上的权威与服从的关系,没有建立兵员的招募、训练、补充体制等,特别是没有建立作为军队生存之所系的后勤保障制度,使捻军不可能完全冲破“聚众谋食”的圈子而转化为职业军队,对日后的捻军战争产生不可低估的恶效应。  相似文献   

6.
捻军之前雉河集分属亳、宿、蒙城三地管理,实际上却是一个"三不管"之地,由此捻军首先于此地出现。清政府在镇压捻军的过程中认识到雉河集在皖北的战略位置,于是在同治三年便以雉河集为中心,拨蒙、亳、宿、阜四州县之地而设新县,命名为涡阳。之后,由于清末政局和财力等现实原因,涡阳的县治建设和疆域划分持续了好几年,才最终使得涡阳真正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县级行政建制。  相似文献   

7.
以往讨论捻军失败多着眼于农民阶级的一般局限性 ,而联系具体领袖人物的分析则较少 ,笔者从六个方面对捻军领袖人物的不足作了具体探讨 ,分析了这些不足与捻军失败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后期捻军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骤然败亡,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社会制度、民风、民俗的改变密不可分。后期捻军失去了可滋长的社会土壤,是其败亡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太平天国后期和捻军历史的时候,有一支队伍曾经引起过研究者的注意,那便是坚持在陕西的最后一支捻军——袁大魁部。这支部队是怎样留下的? 这支部队是西捻军为援救处于危急关头的东捻军,于1867年12月(同治六年十一月)由陕西宜川龙王延渡黄河冰桥入山西的时候留在陕北的。究竟是怎样留下来的?当时有不同的记载,今人的看法和说法也不一。《平定关陇纪略》卷四(见《回民起义》第3册,第407页  相似文献   

10.
一伟大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之后,接替太平军坚持抗清斗争的捻军,会合太平军余部,推戴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为统一领导,继续在长江北岸同清军顽强作战。从1864年到1866年,在黄河与淮河之间,捻军“战无不捷”,击杀了清军主将僧格林沁,全歼其蒙古马队;并连续痛击了曾国藩、李鸿章所部湘、淮军。但是,在全国革命形势趋向低落,反革命的清政府得到外国侵略者的援助,集中主要力量对付捻军的情况下,捻军“恐独立难持,孤立难久”,不得不于1866年10月在河南许州将部队分成东西两支:东捻军由遵王赖文光、鲁王任化帮等率领,转战于中原地区,准备由湖北进入四川;西捻车由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率领,“前进甘陕,往连回众,以为犄角之势”。然后,东、西两军计划在川、陕会师,恢复和重建太平天国革命政权。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50、60年代,安徽北部是农民起义军—捻军的主要产生地和主要活动场所,而在其紧邻的中部却成了农民起义军最为凶悍的敌人—淮军的产生地。本文从安徽省特殊的区域环境和皖北皖中地主阶级的不同斗争动向出发,分析了淮军、捻军在同一时期、同一省份紧邻的皖北和皖中地区分别兴起的奇特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2.
略论曾国藩进攻太平天国与捻军的战略战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一生中的主要精力,用于指挥湘军、淮军横行长江与黄淮流域,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其进攻大平天国是以与太平军争夺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战略方针;以筹建湘军水师,掌握制水权为手段;以进攻安庆,夺取安徽,是实现攻破金陵的决定性战役;出兵上海,又制定“借洋兵助剿”的战略决策。其进攻捻军则采用重点设防的战略方针。在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的过程中,他均采用残酷的杀光战术。  相似文献   

13.
1864年7月,曾国藩指挥湘军、淮军绞杀了太平天国革命,当地主、官僚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时,捻军却驰骋黄淮流域,横扫千军如卷席,1865年5月,全歼清政府“剿捻”统帅僧格林沁所部清军。清政府立即任命内战老手两江总督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北上“剿捻”。6月,曾国藩率军北上“剿捻”,制定了凶狠、恶毒的战略战术,然而,英勇善战的捻军,照样把曾国藩打得损兵折将,一败再败。曾国藩终于在捻军的打击昌,内部矛盾的煎熬下,承认自己“剿捻”的失败。一、捻军的兴起与取得全歼僧格林沁军的辉煌胜利捻党起源于山东,出现于康熙(1662—1722)年间,起初是一种游民组织,后来,从山东  相似文献   

14.
王瑞成在《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2期发表文章指出,太平天国及捻军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辛酉政变三个相继发生的重大事件,促成了湘军、淮军和总理衙门等一系列新制度的创设。这一制度创新的共同特点是王朝应对外部危机而采取的横向分权,在体制外形成新的制度和权力中心,并与共同的  相似文献   

15.
鄂西北红巾军起义是太平天国时期湖北地区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在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影响下,鄂西北地区农民反对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一次激烈阶级斗争。这支起义军在襄阳起义后,先后攻克鄂西北、豫西南、鄂西南等地10多座城镇,队伍号称10万,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国和全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起义军在斗争过程中消灭了大批地主武装,摧毁了大量设于鄂西北等地的清政府统治机构,开仓济贫,把储存在各地的粮食分给贫苦饥民,沉重地打击了鄂西北地区的封建统治,对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反清斗争作了有力的声援。  相似文献   

16.
鄂西北红巾军起义是太平天国时期湖北地区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在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影响下,鄂西北地区农民反对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一次激烈阶级斗争。这支起义军在襄阳起义后,先后攻克鄂西北、豫西南、鄂西南等地10多座城镇,队伍号称10万,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国和全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起义军在斗争过程中消灭了大批地主武装,摧毁了大量设于鄂西北等地的清政府统治机构,开仓济贫,把储存在各地的粮食分给贫苦饥民,沉重地打击了鄂西北地区的封建统治,对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反清斗争作了有力的声援。  相似文献   

17.
颍州围城战役是捻军史上的重大战事.各派政治力量的消长对颍州之战进程有着重大的影响,颍州之战的实际导演者为苗沛霖而非传统观点所说张乐行捻军或太平军;捻军以及太平军进攻颍州的决策,受着苗沛霖战略主导意识的影响;苗沛霖的向背是颍州围城战役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曾国藩创建湘军,残酷地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等农民起义的反动军事活动的分析,概括了曾国藩颇具特色的建军思想和军事战略思想,并对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军阀割据的始作俑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做为清末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的重要人物,其行为和思想对清末民初出现的军阀割据局面起到了极其重大的影响。本文试从湘军的创立及强大来说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1864年7月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陷落,标志着以南中国为主的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战争已成为以往,而在北方和太平天国余部汇合后的捻军,则活跃于淮北各地,展开了纵横鲁、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