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庆柱  尚元昕 《中州学刊》2023,(12):124-129+2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色,这一“突出特色”包括五个方面,即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考古学、历史学等相关文物、文献等印证了上述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相对世界文明史上的其他文明特征而言的。对比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与世界文明史上其他国家的文明史特点,可以更好地促进世界各国“文明共建”,弘扬中华文明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
初论文明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史研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学者着手研究较早,但对“文明”一词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我国学者的研究刚刚起步,而对“文明”一词的定义也不能令人满意。其实,“文明”与“文化”一样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文明”比“文化”的含义更广,人类脱离了原始蒙昧时代,便开始了文明社会的历程,开始了文明的创造。文明史是历史,但不同于一般历史,文明史研究应该在对人类历史进行完整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的历史作为一个发展、进步的过程来观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探讨和阐述与文明有关的问题,力求全面地总结人类历史上创造和积累的一切文明成果,揭示文明的起源、孕育和演进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革命话语的转换使得民族国家的现代性诉求又一次成为社会的主流话语.本文从文化与历史演变关系介入,揭示出《白鹿原》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反省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中所遭受的毁灭性的打击,从而造成整个社会的文化颠覆和精神虚无的状态;另一方面,揭示在民族国家的现代性建构的文化救赎过程中,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性话语存在的深刻矛盾,并指出小说的文化意义就在于启示我们找寻真正的实体性的历史意识,重新开始“讲述”关于“我们民族命运”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每当社会变革时,怎样看待民族传统文化,往往成为争议的“热点”。全盘否定论便是其中极端,《河殇》是它的登峰造极者,它把中国民族文化象征物龙、长城等,斥之为“封闭、保守、无能的防御和怯弱”;断言中国文明发源地黄河及其“内陆文化”,“不能根本性赋予整个民族以一种强大的文明活力”,“偏偏造就不出一个民族的进取精神”,竭力鼓吹只有西方资本主义海洋“蔚蓝色”文明,有“惊异的活力”,能使中国内陆文化“获得生机”。  相似文献   

5.
全球伦理是近些年来学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构建全球伦理需要从不甩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汲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思想对于“全球伦理”的建构提供了极有意义的资源。  相似文献   

6.
“文化”概念是包含着“文化”和“文明”在内的一个统一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就不只是一种发展着的民族的精神、意识、道德、思想、风俗等等,而且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中已经深深积淀下的和正在积淀着的这些精神、意识,道德、思想、风俗的结晶。 企业职工的生产力及创造精神是由工作场所塑造的,这种工作场所(环境)事实上就是文化。它让企业的职工获得物质享受和精神欢悦两个方面的安全保障,并使其为企业的成功努力不懈。企业文化的建构模式如下: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她曾经创造并继续创造着人类文明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业绩。在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中,她是唯一自然发育成长、没有夭折中断的文明,是保存形态最为完整典型、进步程度很高的文明。五千年文明一以贯之的发展本身,就昭示着我们民族的积极进取和不断成功。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我们的民族曾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8.
申富英 《文史哲》2005,(2):85-90
以往对福克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其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反奴隶制、反资本主义工商文明、博爱等主题上,尽管有学者对他的约克纳帕塔法神话作过一些探讨,但多集中在叙事功能层面;尽管有学者探讨过福克纳小说的反奴隶制、反暴力倾向,但少有人将此研究与后殖民主义批评结合起来。事实上,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神话可以用后殖民主义的视角进行诠释,因为在被北方征服和占领后,美国南方文化与后殖民地文化的处境有许多相似之处,福克纳在他的约克纳帕塔法神话系列中所关注的问题也与后殖民主义者所关注的问题不谋而合。后殖民主义者往往把复兴或编造民族神话作为复兴民族文化遗产、再现被压抑的民族历史记忆和重新建构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宣扬在现实中要通过忍耐和牺牲以洗清民族历史上的罪孽,并认为民族文化发展的趋势是与殖民文化“商讨”和“杂交”。福克纳在他的小说中创造了约克纳帕塔法神话,目的在于复兴南方传统文化,再现南方被压抑的历史记忆,重新建构南方人的文化身份,宣扬通过个人忍耐和牺牲洗清南方在历史上的罪过,并暗示南方文化的出路是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商讨”和“杂交”,即南方人应当继承南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吸收北方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并对南方和北方文化中的不合理因素予以抵制。  相似文献   

9.
民族国家文学是探讨文学(批评实践)参与民族国家意识建构的文本形态。抗战时期兴起的战国策派从应对民族危机和改造积贫积弱的国民性出发,大力提倡“尚力”主义和“英雄崇拜”,提出关于民族国家的建构理想:改造旧有的柔弱衰萎民族而成生命力充沛的进取民族,改造受欺凌的民族国家而成具备强大生存竞争力的民族国家。战国策派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虽有矫枉过正的偏颇性,但其挽救民族危亡的文化重建思想仍有超越时代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汉代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得到总结的直接产物,是中华传统文化成熟的标志,它突出的基本特征是多元文化基础上的统一和统一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共生并存。汉代文化表现出了多元性、统一性、包容性、和谐性与创造性,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了“博大兼容”的特点。既能坚持本土文化的传统,又能不断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来丰富自己,为己所用。而这恰恰是中华文明在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相继中断或转型之后,仍能唯一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口述历史与历史的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试图重新审视口述历史价值 ,指出在史学整体化和大众化发展趋势的浪潮中 ,口述史学的主体性特点并未损伤其价值 ,而是在新的理论和视角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历史客体的重新诠释和解读 ,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实现了对历史的重建 ,从而肯定了口述史学在深入探索历史真实面貌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史的写作历经百年,著作林林总总不下千种,总体看来,模式不一,侧重不同。文学史的发展是由传统到现代演变的,传统文学观与西方理论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差异,二者之间的碰撞、整合在所难免。正确把握文学史学的历史感,寻找和构建一个供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文学理论交流对话的平台很有必要。撰写文学史,要贯彻历史的发展的观念,厘清文学史与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口述史学的引入,推动了当代中国史研究视角的转换,丰富了国史研究的史料来源,突出了其学术性特征,带动了其他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并使当代中国史研究更趋于社会化、民主化。但是,口述史学方法存在的弊端也严重影响了其在当代中国史中的运用与发展。因此,研究者应积极采用口述史学研究方法,同时又要认真研究,努力避免口述史学自身所存在的弊端,促进口述史学方法在当代中国史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卫生史与环境史不仅在研究旨趣上相当一致,而且在研究内容上也有很大的交集,卫生史关注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同样也是环境史的研究课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卫生史可以囊括在环境史之中,而是说就环境史研究来说,从卫生史的角度切入来探求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研究路径.这除了内容和旨趣上接近等缘由外,还因为从卫生史的视角出发,对促进环境史研究的深入开展并更进一步融入国际主流学术颇有助益,而且从卫生史的角度可以为我们构建和谐而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提供一些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从环境的历史到环境史——关于环境史研究的一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梅雪芹 《学术研究》2006,42(9):12-22
什么是环境史?如何研究环境史?对于这类问题我们要有自己的认识。有关环境的研究大体有三类,即:作为自然史研究领域的环境的历史;作为“社会的历史”之研究范围的环境的历史;作为人与自然之关系研究领域的环境史。环境史与环境的历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后者尤其值得重视。环境史研究与第一类研究和第二类研究的关键区别分别在于它对人和自然的看法,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历程时,会以一种具有特色的人与自然互动的视角来重新解释历史和人事,由此可以领悟环境史研究的“不能”与“能”,并把握它的内在限度和认识特征。环境史研究的兴起是时代与社会现实的产物与要求,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明确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勃兰兑斯曾经说过:“文学史,就其本质意义上来说,是心灵史,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历史。”(《十九世纪文学主潮·序》)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文学作品来认识、挖掘作家的心灵历程,并进一步剖析作家所处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与美学思潮,从而像心灵史一样地去构建文学史,是完全可能而且必要的。最近一批青年学者撰写的《中国文人心态史》丛书,就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意图。而由池万兴、刘怀荣二位博士合著的《梦逝难寻———唐代文人心态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则是这套丛书中颇富特色的一本。一、角度新颖,方法得…  相似文献   

17.
吴汉全 《江海学刊》2004,(2):145-152
对历史学的几个相关概念进行的马克思主义诠释 ,是李大钊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重要方面。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 ,李大钊对历史、历史学、历史哲学等概念进行了科学的诠释 ,为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体系做了基础性的工作。通过研究李大钊对有关历史学概念的诠释 ,能够为进一步系统地研究李大钊的史学理论体系 ,提供认知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是思辨的历史哲学大师.他构筑了一个哲学的世界史体系.这是一个"精神"的世界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他以"人是否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在什么程度上人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为主线,探讨了世界史的发展历程.他的历史哲学的意义不在于所构筑的世界体系本身,而在于他强调人的认识主体的作用,强调人的认识能力是可以随着变化了的形势而不断提升的.他的这一思想对以后的历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研究中的模式化、内在焦虑的问题亟待解决。现实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是片面的写作。文学修史要借鉴历史的研究思路加以观照。“全球史观”的思维特点和研究方法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有较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整体上看,金观涛、刘青峰两位教授所著的<观念史研究>一书体现的作为思想史研究方法的观念史方法论与剑桥学派的英美观念史研究方法和海德堡学派的德国概念史研究方法均有许多相通之处,但是更类似于后者.这种方法论倾向预示着汉语概念史的可能性路径.而只有真正理解国外概念史研究方法并具备自身方法论的自觉,才能铸就汉语概念史的范式.所以,汉语概念史研究才刚刚开始,是一项未竞的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