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宝应地区水利状况复杂,水涝灾害频繁.不仅威胁到河运、漕运,而且对宝应地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变水害为水利,明代国家和地方重视宝应水利事业建设。一方面,完善水官设置、筹措水利资金;另一方面.修筑堤岸闸坝,开筑斯河,治理宝应越河。明代宝应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对于改善当地区水利状况以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水利社会的角度考察了新疆汉族乡村社会,并围绕基层水利组织、"河规"与"渠规"、水利负担与水权实现、水利与乡村社会生态四个方面,探讨了民国新疆汉族乡村社会的水利运作状况。具体而言,"河规"与"渠规"体现了乡村社会的水利运作中的公有、公众管理的准则;而在水权实现过程中,乡民与基层精英们的不平等则反映了社会的内在痼疾;龙王庙会体现出乡民对变幻莫测的自然力量的某种畏惧心态。  相似文献   

3.
2005年荆门区域遭受大旱,由于大中型水利设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农民只能依托小水利抗旱,造成水稻因旱减产。荆门旱灾的形成源于近年水利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及税费改革导致了农田水利系统的衰退。改变这种令人堪忧的状况,必须确定并协调好国家、乡村组织及农民在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和使用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2005年荆门区域遭受大旱,由于大中型水利设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农民只能依托小水利抗旱,造成水稻因旱减产.荆门旱灾的形成源于近年水利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及税费改革导致了农田水利系统的衰退.改变这种令人堪忧的状况,必须确定并协调好国家、乡村组织及农民在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和使用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流经西安城的通济渠与引泾(河)渠首的广惠渠,是明代关中新修的著名水利工程,且被作为政绩写入明清时期的众多项忠传记之中.但是各种人物传记在史料选取、事项表述上具有主观倾向性,有的与史实存在明显背离.事实上,水利等记载不仅是作者记录的传主生平内容,而且是其凸显或褒贬传主的话语与依据,往往因人纪事,包含着作者的价值取向与内在意蕴,但针对水利研究或难以为凭.辨别史料性质、理清各类史料之间的脉络是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6.
西北干旱区的众多独立小流域在明清时期已经发育出了较为完备的传统水利秩序,支持了其流域内的中小城镇及附属灌溉农业区的存在。本文以古浪县大靖河流域、景泰县大沙河流域和察布查尔县阿帕尔河流域为观察样本,叙述了其自明清、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水利秩序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西北干旱区小流域传统水利社会的形成原因、演变轨迹和运作特点。指出西北小流域在水利制度上的封闭性导致其成为现代水利事业的阻碍。新中国成立后,正是在打破这一封闭性对流域内人口的制约和束缚之后,西北干旱区的农田水利事业才有了大的发展,实现了现代水利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睢宁县地处徐州市东南部,总面积1773平方公里。境内东有徐洪运河纵贯南北,北有黄河故道横穿东西,同徐沙河、新龙河、西渭河、白塘河、白马河等众多干、支河道一起构成河网化工程布局,水利条件得天独厚。全县150万亩耕地,水稻55万亩,粮食总产接近15亿斤,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之一。 睢宁县水利事业的发展,凝聚着全县几代水利人的心血和汗水。水利人在不断的治水实践中制订了梯级河网规划,又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使之更科学、更适合睢宁的实际,这是水利人对睢宁经济的最大贡献。 睢宁水利事业的发展史,也忠实记录着睢宁人民发扬艰苦奋斗  相似文献   

8.
水利教育中科学研究所处的地位、科研组织、科研经费的状况 ,中外各有特点 ,通过进行比较研究 ,找出了我们的不足之处 ,提出了改进和提高中国水利教育科研工作的建议 ,以期促进中国水利教育科研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9.
现代水利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水利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荷兰等欧美发达国家水利领域高等工程教育的基本状况及鲜明特点,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推进我国水利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最近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就农村水利设施状况在全省抽取了14 个县(市)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由于长年投入不足,农村水利设施老化、效益下降的问题已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1.
(排名不分先后)国家教育委员会水利部、交通部、电力部南部水科学研究所中国水利部水利部东北勘测设计院河南省委、省政府电力部北京勘测设计院郑州市委电力部成都院河南省人大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河南省教委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北京军区后勤部河北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黄柯水利委员会河北水利水电第二勘测设计院海河水利委员会西南电力设计院勘测处松辽水利委员会汉江水利水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珠江水利委员会中国华水水电开发总公司谁河水利委员会河南省水利建筑安装工程公司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水利水电第二工程局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  相似文献   

12.
太湖平原水利有着悠久的历史,明代海瑞致力于整治吴淞江、白茆河并获成功。本文着重探讨他的治水主张和整治工程,尤其是对海瑞究竟整治何处地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同时,探析了他在治水中“以工代赈”的思想与治水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富河文化是在西拉木沦河以北发现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新石器考古学文化。富河文化的经济形态同样为复合式的。渔猎是富河文化时期的先民们最重要的经济活动方式,采集和原始农业是富河文化的补充性经济部门。富河文化的先民们已经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阶段。其陶器发展水平较低,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其社会经济结构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约翰·克利斯朵夫》(1903—1912)是罗曼·罗兰的成名作和前期小说代表作。这部长达一百几十万字的巨著,共有十卷,描写了平民出身的天才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奋斗成名的一生。在小说中,一个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作者把各种现象都比喻为河流。诸如音乐的河、自然的河、工人运动的河、思想的河、时间的河、生物的河、文学的河、生命的河、民族的河等。其中含有四条主要支流,即自然之河、音乐之河、生命之河与心理之河。它们彼此连结,互相渗透,都与主人公的命运相联系,形成小说大河式的艺术结构。  相似文献   

15.
水利兼衔制度是清代职官制度、中国古代水利职官制度的重大改革,对清代水利发展、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产生了较大作用。本文从水利兼衔与水利职官的变革,清代水利兼衔的职官的范围与层级、时空演进,兼水利衔官员的职责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宁夏平原干旱的自然条件使得水利供给必然要依靠效率远高于私人小水利的大水利系统,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使得农民没有等待降雨的侥幸心理和退出大水利灌溉的自然空间。共同的水利灌溉需求以及地缘关系使得乡村社会形成了公共水利秩序,通过交水费的公共舆论、集体灌溉的“一把锹”和集体义务工共同维护着地方的水利秩序。干旱地区的水利作为农民的公共必需品,使得水利供给成为了地方政府的政治责任,从而在干旱地区出现了政治动员下的义务工水利维修和政治兜底下的用水者协会运作。干旱地区的水利供给更为困难和复杂,需要农民、乡村社会和基层政权投入更多,进行更为高效协调的公共灌溉和排涝。  相似文献   

17.
长期持续的西南干旱,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了严重影响,同时也为身在他处的水利工作者们敲响了警钟。如何科学应对干旱,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不可避免的议题。探讨了旱灾的成因并结合邯郸漳滏河灌区的现状探讨了农业抗旱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对 1949 以来中国发行的水利邮票系统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借鉴新闻学相关知识,对邮票反映的水利形象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总体来看,邮票反映的水利形象可归纳为: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洪、灌溉与城乡供水以及大型水电站建设是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现阶段水利发展前景良好,水利人具有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水利建设和发展的环境优美。 邮票上的水利形象基本反映了中国 60 年来水利发展的实际形象,但与客观、真实的水利形象相比,还存在一定偏差,建议水利部门积极加强与国家邮政管理部门的沟通,从思想认识、选题规划、科普宣传以及特色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强对邮票中水利形象的塑造,为新时期水利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9.
新疆哲学社会科学机构作者科学著述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CSSCI来源期刊论文为样本,分析了世纪之交(1998—2003年)新疆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论文作者的科学著述指标现状,考察、分析了新疆地区、系统、机构学科范围内科学活动中心以及最活跃高产作者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20.
人—水关系具有多种维度与复杂面相,相比于中国其他大区,水在西北地区的核心作用更为突出。水利(包括工程与秩序的广义水利)不仅发挥了灌溉、航运、防灾等多种重要作用,更是国家管理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的主要途径,因此,水利是探究西北地区人—水关系的重要路径之一。同时,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前水利秩序中有相当成分就是沿用清代惯例,历史上的用水方式直接参与到现代水利法规之中,对历史时期水利秩序的研究为优化当地水利法规提供了重要依据。当前国家已经开展“南水北调”西线输水线路勘测,计划向西北地区直接输水,为西北各地进行生态修复和现代灌区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回顾历史时期该地区治水、用水、管水的经验和教训对当前国家的西北生态建设战略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西北地区的水利开发历史非常悠久,至清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之后,广袤的西北大地重新归于一个王朝直接管辖。但西北各省水利管理方式仍有不小的差异,陕西水利首推关中平原,历史悠久的大型引泾灌溉此时已经衰落,渭河两岸的“八百里秦川”多为简陋、离散的小型农田水利;甘肃河西走廊水利在明代就有卫所军屯灌溉,清准战争期间一度成为国家事务而受到重视,平定新疆后,伴随着大量州县设置,河西水利的军事化色彩很快消退,“渠坝”成为河西水利的主流形态;而在更偏远的新疆,则同时存在着旗屯、兵屯、米拉甫伯克、考克巴斯等多种水利组织方式,与八旗、绿营、当地民众与内地移民等多种人群相联系。这种差别既源于西北自然环境的复杂多样,如同时具备中大型河谷、山区小流域、沙漠内流河绿洲等多种景观;更在于清朝国家对西北各地管理方式的不同,如巡抚辖区、将军辖区等。因此,西北水利的研究需要将水利问题置于国家、人群与具体环境之中加以审视。本栏目所组织的三篇专题文章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希望在以往西北水利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水利因素在西北不同地域内的发展过程。 近年来,随着大批清代、民国档案被用于本领域研究,其中所记录的国家、人群与环境(尤其是局地环境)之于水利的作用得以充分认识。本专题的三篇文章都是从以往被忽略的视角审视西北水利。史红帅关于清代渭河滩地开发过程的研究,呈现了明清两代河滩地农业垦殖取代牧马场的过程,指出了国家政策在渭河谷地景观改变中的重要作用;张景平的文章则以马营河、洪水坝两灌区为例,讨论了河西走廊水利中人力因素对于水利技术发展的抑制,作者在其中特别指出了渠道水文条件和技术发展水平对于“最低人力成本”的限制作用;潘威和蓝图则关注了河西走廊和新疆浅山小流域水利在民国时期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国家力量开始介入西北乡村的农田水利建设,而从小流域的角度则可以重新认识这一过程。    西北水利问题的进一步发展依赖于更新问题体系、丰富观察视角、开发研究手段和发掘新史料,本栏目的三篇文章仅是探索,以期收抛砖引玉之效。今后,随着多语种史料、档案类史料、民间史料综合运用的日益成熟,信息化手段的发展,以及观察视角的丰富,西北人—水关系的讨论必将愈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