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忧患本是随着农业民族的形成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周人的忧患心理为周人忧患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周末年“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的现实及对礼的追求,激化了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形成了周人的忧患意识。“二雅”中反映出周人的忧患意识分作三部分:忧身患命;惜亲怜友;忧国忧民。“二雅”中反映出周人忧患意识的基本特征是:能在哲学层次上认识社会;总是对逝去的往昔恋恋不舍,总是喟叹生不逢时。句式整齐、篇什巨大是这些诗作总体的艺术特征。周人的忧患意识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构建了进步知识分子的心理框架。忧患意识像一条红线,贯穿在我国历代优秀作家的现实主义作品之中  相似文献   

2.
李定文  任远 《兰州学刊》2008,(11):21-24
忧患意识是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尤其体现在儒家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识中。先秦儒家忧患意识滥觞于西周,成熟于孔孟。忧患意识作为一种人文精神,强调人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其思维基础是古代的辩证法。针对不同的问题,先秦儒家具有应对忧患的不同方法和思想体系,但都有伦理性、道德性和主观性的特点。在当代社会,应该积极吸收先秦儒家忧患意识的积极因素,同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3.
“轴心期”是雅斯贝斯提出的一个历史命题,他认为“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时期内和公元前800年至200年的精神过程中”,人类经历了一个“对于人性的形成最卓有成效”的文化飞跃与突破时期。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就被包含于这一时期内并成为它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由于“轴心期”是一个政治分裂与社会动荡的整合时代,因而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与危机感,衍生出浓烈的忧患意识并努力实现对忧患的超越,从而促发了人类精神的觉醒。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整合运动中,传统观念与社会格局同动荡复杂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自然、社会自身内部结构、人类自身三个层面上均产生了浓厚的忧患意识并实现着对忧患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忧患是东西方共有的文学主题。然而西方文学的忧患上升到了行而上的哲学高度,属于集体无意识的范畴。格列佛正是这种集体无意识忧患的代表。本文以《格列佛游记》为代表,从作家的创作背景、主人公的性格发展过程及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由于人性堕落、道德堕落等原因所引发的忧患意识,即一种主动透过人类生活表层的和谐而探寻到其内在的不和谐、不完满,进而向更高层的和谐、完满迈进,这种忧患意识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5.
中华爱国志士民族忧患意识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忧患意识是整个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积淀于中国先进优秀人物心中深沉的社会责任感。饱经忧患的中华民族之所以历劫不衰,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与源源流长、代代相传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的继承和发扬,不无关系。本文拟就中国历史上爱国志士的忧患意识进行历史考察,以增强当代中国人的民族忧患意识,为振兴中华而做贡献。一、中国古代爱国人士的忧患意识在中国古代,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知识分子、出身于中下层的官吏或儒仕等,就以“忧患”的形式来倾吐自己的爱国情感。他…  相似文献   

6.
有宋一代,士大夫忧患意识的主旋律是忧国忧民。他们以强烈的政治忧患意识,积极上书论政,大力倡导社会改革;唐末五代以来儒家道统地位的衰微,直接引发了宋代士大夫的文化忧患,并在文化领域自觉承担起振兴儒学的重任;同时在文学创作和社会实践中又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宋代士大夫的忧患意识主要源于民生、对社会、对国家的终极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忧患意识的文化审美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文学的忧患意识进行文化审美阐释,将会发现,忧患意识始终是贯穿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条红线。尤其是中国文学忧患意识本身所特有的文化意蕴和美感包容力,大大强化了以忧为美的民族审美心理,拓展了中国文学表现内容的审美空间,使得诸如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相思怀故、失意别离等丰富的人生内容,均可以在融入忧患的情愫中加以抒发和表露。不仅如此,忧患意识还构成了中国文学独特的忧患主题系统,使得中国文学包含的内容和意蕴,丰富而深厚,沉郁而感人。因此,认真地对中国文学的忧患意识进行文化审美阐释,将对于整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史学哲学的形成、发展和特点方光华中国古代史学从史官制度中产生,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但古代史学哲学的形成,则是由孔子修《春秋》开端的。孔子认为历史是人群活动的陈迹("其事则齐桓晋文"),而史学则是史家主体意识在.历史记述中的体现("其义则丘窃取...  相似文献   

9.
青年毛泽东生活在一个忧患的时代.这个时代,造成了他的忧患性格,孕育了他的忧患意识.因此,探讨青年毛泽东忧患意识的形成、内容及其特征,对于科学地说明青年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他怎样向马克思主义转变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董欢 《天府新论》2008,3(2):9-12
党执政的忧患意识,所表现的是共产党人对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理性自觉,是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态度.不断保持和增强党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忧患意识,是我们党和国家保持生机和活力,保持进取精神和强大力量的一条宝贵经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在感性认识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中的忧患的基础上,增强理性认识,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认识和处理各种忧患问题.  相似文献   

11.
经过60年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在形成一种稳定、独特的外交哲学.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天下"概念的辨析与对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管理经验的总结,认为中国的外交哲学在世界观上受到其影响.  相似文献   

12.
忧患意识体现了我们民族性格的基本精神。忧忠意识对一个民族正是它对抗并战胜危机,经过悠久的历史而始终山强不息的原因。尽管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不乏“悲土不遇”和“忧生之嗟”的个人忧患,们以强烈的爱国主义为支点的忧患意识却始终是贯穿古代知识分子的一条割不断的小命线。从孔子到屈原、司马迁、杜甫、李白、范仲淹、陆游、黄遵宪、梁启超……多少积极人世的知识分子都有着“中夜五更叹、常为大国忧”的慨叹,“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苦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信念。所以,当我们翻开厚厚的中国文学史,无论视其人品还是义品,总沉浸在浓烈的感时忧国的气息中。这种人品和文品在爱国主义上的纽结,成为中国山古代知识分子的精魂,一直为后世所珍视和发扬。中国现代作家承受厂以前知识分子积淀木已十分丰厚的忧患意识的心理负荷,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添了新的养料。他们的忧患意识,不是个人患得患失的狭隘意识,不是自我哀怜的戚戚之心,而是承担了历史留卜的各种精神重担,承担了人世间的一切苦恼,承担厂时代的各种忧患,表现了以国家、民族、人民之忧为忧的“亦子之心”,人道精神。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文学的忧患意识进行文化审美检视,将会发现,忧患意识始终贯穿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之中。尤其是中国文学忧患意识本身所特有的文化意蕴和美感包容力,大大强化了以忧为美的民族审美心理,拓展了中国文学表现内容的审美空间。不仅如此,忧患意识还构成了中国文学独特的忧患主题系统,使得中国文学包涵的内容和意蕴丰富而深厚,沉郁而感人。因此,认真地对中国文学的忧患意识进行审美阐释,将对于整体地认识和把握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特征,是十分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4.
忧患意识作为一种人生价值观和哲学智慧,它通常是知识分子基于其历史使命感与紧迫感,自觉承担民族大义与社会责任的思想观念及其实践活动的,括与总结.北宋名臣范仲、面对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和曲折困厄的仕宦生涯,形成的便是这样一种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5.
社会忧患意识既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也是形而下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个理性认知问题,还是一个道德价值观问题、德性修养问题,是一种富有远见的理性思维。社会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里凸显出来。可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现代人的社会忧患意识趋于淡化,这影响了人们对社会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承负。为此,高等教育就应该自觉承担起培养现代人的社会忧患意识的责任,使人们真正认同社会忧患意识对于人的存在的价值、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增强忧患意识的自觉,养成忧患品质,使社会忧患意识成为现代人的价值追求和人格构成。  相似文献   

16.
生死问题是文学上的一大母题.关于生死问题,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应该是最早的自觉体验的人群.他们是诗人,也是"思人".悼亡,就是活着的人对死的思考,并随着人生的体验又将这种思考上升到哲学层面.潘岳的<悼亡诗>开启了后来有关悼亡题材的诗歌创作.元稹的<遣悲怀>对生死问题的哲学思考初露端倪.真正将文学中的生死问题上升到哲学高度是苏轼.诗词中对生死的忧患至清代的纳兰性德达到顶峰,其词具有批判性的哲学思考.他们的悼亡诗词具有文学中生死的历时性.  相似文献   

17.
把整个宇宙自然作为认识客体和研究对象,以探求其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就是自然哲学。古希腊的伊奥尼亚哲学及后来的原子论,就是人们认为的典型的自然哲学。中国古代有没有自然哲学,哲学史界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本世纪以来,有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哲学以国家的治乱兴衰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哲学思考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其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是社会政治哲学和伦理哲学,因此,中国古代不存在古希腊那样的自然哲学。笔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建立起系统化、逻辑化的像伊奥尼亚学派那样纯粹的自然哲学,也缺少崇尚自然,追求自然…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系统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范畴系统化问题并不新奇,美学发展的每一时期都有其各自的体系,形成不同美学范畴系统。但作为一种自觉的理论意识还是近几年的事。我国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是80年代中期开始的。自1982年哲学家张岱年在《哲学研究》第1期上发表了《开展对中国哲学固有的概念范畴的研究》和方立克在同年9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开展哲学史范畴的研究》两文后,哲学界形成了一股对中国哲学史范畴研究的热潮。这股热潮直接影响着美学家们对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的整理和研究的兴趣。但当时美学家们还仅仅是限于对单个中国古代美  相似文献   

19.
杜甫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他的忧患意识。杜甫在其诗歌中所反映出来的忧患意识,是我国古代诗人难以比肩的。本文探讨了杜甫诗歌忧患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分析了杜甫诗歌忧患意识的自身特点与一般品性。  相似文献   

20.
先秦哲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其后中国哲学的发展均可从中寻觅其思想胚胎与萌芽。本文分析先秦儒墨道法之间存有的边际思想,以追溯中国古代哲学形成多元互补现象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