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刘建平 《阴山学刊》2007,20(1):114-118
战争责任问题在20世纪末已进入跨国司法程序。但由于它与战后中日关系和新中国外交的历史渊源,作为政治遗产的战争责任问题和作为思想遗产的革命外交,在后冷战时代与亚太地区的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复杂的互动、共生关系。日本学者从历史、社会学、国际政治学等视角对战争责任问题已有相当的研究积累;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在这一问题意识下对战后中日关系和中国外交的再探讨是不可回避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哲学史学术讨论会于八月中旬在北京召开。 会议就中国近代哲学的性质、形态分期、历史地位问题,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延安学者争鸣古史分期是先前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关于中国历史分期问题的深入,既体现了论战学者个人的治学风格,也凸显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绝不是纯粹的"政治史学",其学术意义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的批判意识与荒诞问题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11月3日在长沙铁道学院举行。会议对荒诞意识、荒诞文学及其概念的界定、荒诞文学的历史发展与社会意义等问题进行认真的讨论,学者们各抒己见。有的学者提出,所谓荒诞,是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活跃学术自由讨论,推进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与教学,《历史研究》杂志社和《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最近在吉林省长春市联合召开了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学术讨论会。这是粉碎“四人帮”后史学界的一次盛会。参加讨论会的共有五十一个单位,八十六名代表,他们来自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广东、云南、四川、陕西、甘肃等十五个省、市的高等院校历史专业和历史科学研究机  相似文献   

6.
中国蒙古史学会会员大会暨第八次学术讨论会,于7月25日至29日在呼和浩特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学者70多人参加了会议。应邀参加会议的还有日本和韩国学者。会上共有15位中外学者作了大会发言。他们涉及的蒙古史学问题,较之前7次学术讨论会,在材料的丰富性和讨论深度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会议最后选举产生了中国蒙古史学会第三届理事会。中国蒙古史学会在呼和浩特举行学术讨论会@蒙仁~~  相似文献   

7.
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第三次年会于十月十三日至二十一日在昆明召开,来自全国七十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一百一十五位史学工作者参加了会议。大会收到学术论文七十多篇。 会议集中讨论了东西方封建社会的比较研究问题。到会的专家、学者从东西方封建社会延续的时间、专制王权、经济组织和结构、城市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等多方面进行了对比讨论,天津师范学院副教授庞卓恒从劳动者个人的状况来探讨中国和西欧封建社会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东西方自有不同特征的学术和学科形态,如果只是简单地坚持学科的"西方中心论"立场,则必然不能深入了解中国学术发展和学科演变之真相。中国政治社会学研究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中国学术传统中以阐释和研究儒家经典为内容的经学构成中国政治社会学的早期形态。随着"西学"的输入,后经中国学者长期的本土化努力,政治社会学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已经成为显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直面艰难的学术环境和条件,不断推进中国政治社会学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逐渐确立了学科地位,但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研究的深度和持续性等方面面临着发展的困局,中国政治社会学仍处于学科发展的不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9.
1991年9月12日至16日,在巴金的故乡四川成都召开了“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继1989年上海青浦首届巴金学术讨论会之后的一次国际学术盛会。来自日本、南朝鲜、美国、德国以及港、台和全国各地的140多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深入讨论和广泛交流巴金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这次会议收到论文60多篇,专著3部。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巴金对中西方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巴金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及世界文学。围绕这两个议题,大家对巴金与无政府主义、巴金与20世纪中国文学、巴金与中西方优秀文化传统的关系、巴金小说创作的基本特征、《随想录》的评价和“讲真话”的内涵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由北京大学、杭州大学联名主办的“中国宋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已于一九八五年五月十四日至十七日在杭州市柳莺宾馆召开。 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三十六年来在祖国大陆上举行的第一次宋史国际会议,也是中国断代史中第一次召开这样规模的国际学术会议。 参加这次会议的中外学者共67名,其中教授和相当于教授学街的24名,副教授23名。这些学者中,有我大陆学者39名,香港地区学者3名,美国学者8名,联邦德国学者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是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在西方主导的世界上如何进行中国思考,是中国学术研究、特别是政治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站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历史高度上,基于对中国方位的历史与逻辑的梳理和把握,对中国意识、中国思考、中国视角进行政治哲学的诠释,提出在西方主导的世界上进行中国的政治哲学思考的理论框架和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2.
翦伯赞的《红楼梦》研究是以1954年对胡适思想的第二次批判和这一时期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为学术背景的,他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由考察18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经济的性质入手,着重强调小说中反映的资本主义萌芽下新的市民阶层的要求.他与他所批判的胡适的红学研究都是借助于历史学的观念和方法,但是不同于胡适的“考证”红学对小说主题做出的只是一部家史的概括,他认为《红楼梦》是18世纪上丰期中国历史的缩影;虽与李希凡、邓拓等为红学界同归入持“市民说”学者之列,然而不同于后者以《红楼梦》中的阶级批判性以及市民思想的体现为中心的有的放矢似的论述,翦伯赞把“阶级斗争”纳入到对社会形态的整体考察之中,相比较而言他在《红楼梦》研究中对于唯物史观的运用更为成熟.  相似文献   

13.
西方近现代民主政治的中世纪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现代西方的民主政治不是起源于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民主政治,而是起源于西欧中世纪的封建政治。宪法政治是从中世纪制约王权的法律发展而来,议会政治是从中世纪的等级会议演变而来,现代社会的选举制度也是起源于中世纪的有限议会选举制。因而,近现代西方的民主政治有很深厚的中世纪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4.
2003年9月由中国政治学会与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研究中心合作主办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师范大学隆重举行。现将会议观点综述如下:一、西方政治思想史学科的若干基本问题学者们一致认为,西方政治思想史既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历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西方政治思想史具有某种综合的边缘学科的性质。因此,确定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范围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西方政治思想史拥有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在理论上成熟的重要标志。对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国内外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人们…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编辑室、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编辑部联合发起召开的全国信息哲学问题研讨会于1988年9月10日至15日在甘肃省敦煌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研究信息问题的专家、学者36人参加会议,提交学术论文26篇。与会学者本着学术民主,自由讨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精神,就  相似文献   

16.
<正>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山东分会于1989年10月25日至28日在淄川召开了“中国当代文学40年学术讨论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对中国当代文学40年进行反思,与会代表围绕着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如何对待西方现代派文论、文学创作40年所走过的道路和对文学发展的展望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一、理论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政治运动密切相关,有的学者认为,“文革”前的十七年是文学自觉地为政治服务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文学以正面歌颂为主,是朱老忠、杨子荣、梁生宝的时代,是  相似文献   

17.
1987年广州国际清代区域社会经济史暨全国第四届清史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2月14日至17日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日本、西德、加拿大等国家和港澳地区的194位学者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是第一次在大陆举行的以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为内容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围绕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社会结构、商品经济、商业与外贸、土地与人口及粮食、农业和手工业等专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尽管中国社会经济史区域性研究从二三十年代兴起,近年来又受到空前重视,多项区域经济史课题被列为“六五”、“七五”时期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但关于这种研究的学术背景、学术价值、方法论、研究区域的划分、区域研究与其它研究的关系等等理论问题,还缺少较深入的理性  相似文献   

18.
张丽 《兰州学刊》2015,(1):19-34
文章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概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陆地区的澳门史研究状况,依据澳门历史分期、葡萄牙人入居和居留澳门、澳门主权问题以及澳门本地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专题,概述了澳门研究史的主要成果,较为全面地展现了60年来内地澳门史研究的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19.
西方传教士的中国历史书写是传教士中国想象传统的一部分。在传教士的中国史书写中,通常具有过度审美倾向,这类似于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异国情调"。文章从异国情调的历史传统和现实语境出发,分析了异国情调从乌托邦向意识形态的转变过程。从18世纪末,在传教士的笔下,中国的版图、人口、自然资源等,成为了可以被西方基督教文明征服的对象。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悠长的"西方的中国形象"或"西方的中国观"中,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以斯诺的《西行漫记》为代表的红色中国书写具有全新的范式意义。不同于同时期的赛珍珠、弗莱明等人的中国书写对"老中国"的表现,斯诺描绘了"活的中国"与现代世界的互动。斯诺式的中国书写不仅反映出注重古典研究的欧洲汉学向关注现代中国的美国中国学的演变,同时也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结构的变化以及"世界意识"的生成对人文学的深刻影响。斯诺的中国书写虽然未能改变"西方"的历史,甚至未能真正改写"西方的中国观",但他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并且由此改写了"世界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