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这表明作文需要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题材,作文一旦引入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就会叙写顺畅,情感饱满,内容充实鲜活。  相似文献   

2.
作文,往往是学生生活感悟、情感体验、才智灵性的一种综合体现,要求学生不仅要写得好还要写得快。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写老师就是“三课”——深夜备课、带病上课、为“我”补课;写好事就是“三子”——车上让位子、上坡帮推车子、街上捡皮夹子,这种境况让语文教师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课文内容都很精彩,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具有撼人心魄的内在感染力,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只有对作者倾注于文中的情感有了真切的体验,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才能从中受到熏陶、教育和启发。而小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等方面相对薄弱,对文本内容蕴含的情感因素的挖掘、体验、感悟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4.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很多时候或多或少存在忽视“个性化行为”的现象,怕学生这也不会那也不会,经常有意或无意“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未能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的作文,概括地说是强调“真”。所谓“真”,即体验真、感情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作文的“真”从何而来?来自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在广阔的、繁杂的、不断变幻的牛活中,有取之不尽的素材,我以为只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懂”生活,感悟生活,就会使学生不断获得“自然得之于己”的愉悦.从而达到“欲罢不能”的乐写境界。那么,何为“两条视线”?也就是渊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会感悟生活。  相似文献   

7.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爱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8.
“写作,是对生活的审美。”在作文教学中,就应是激发学生丰富的审美情感、审美感悟与审美想象.让学生诗意地审视与品读生活,这不仅为丰富文章的审美价值,更是为培养其蕴蓄生活激情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9.
梁玉山 《新天地》2011,(12):242-242
学生的品德形成,不是靠一种教导,而是靠一种熏染,是通过体验来感悟和内化,从而进行道德认知和践行的。作为思想品德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创新,从而走好人生之路。因此,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践价值,就应该体现在“引领”和“体验”上。下面围绕“引领”和“体验”,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应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小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小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1.
语文体验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感悟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等实践过程中,发展语言素养。实践的真谛在于变革,体验是亲历变革的心理反应和成果,学生的言语体验是任何人都无法“代庖”的,也是不可能接受的。它是以理解语感为核心,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由一则故事引出“什么知识更珍贵”,然后提出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过程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知识更容易理解,容易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3.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生活体验,缺少写作素材,一向是困扰学生,也困扰教师的老大难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有如下阐述:“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语文素养的形成要靠学生的体悟,整个语文教育贯穿一个‘情’字”。因此,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是一名会“教书”的“书师”,更应当成为一名会”育人”的“人师”,这体现了语文教学对象由“书”向“人”的转变,蕴涵着丰富情感的人性化内容,  相似文献   

15.
情感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情感意志的活动过程。情感和认识是相互影响的。现代阅读理论也认为,高层次的阅读,要善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从文章外部表现世界的“物质符号”上迅速把握文章的精神内核,感悟、体验和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如何达到这个目标?下列方法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折小兔     
小喻 《阅读与作文》2007,(12):31-3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儿童喜爱并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自我体验,自主建构新的意义世界,才能使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行为,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相似文献   

17.
陈为诚 《新天地》2011,(12):198-199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学生只要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18.
情感在德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高校德育低效与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关。要从提高教师情感素质、了解当代大学生情感倾向以及在德育认知和实践过程中强化情感体验几方面努力以增强高校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同时也提到“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文阐明了“只有认真仔细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道理。文章采用了童话故事的形式.把这一道理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20.
爱,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并不陌生。但一年级学生由于受身心发展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爱”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会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难点,我想:低年级的作文训练不能脱离中高年级作文训练的目的而孤立存在,要找准年段训练要点。一年级以看图说话为主.应训练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使他们能说出意思完整、连贯的一句话。另一方面,作文教学中不可忽视情感要素,要启发诱导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孩子们真情实感的流露。于是,我把本节作文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爱父母,爱家庭.体会幸福的核心是爱。”那么,怎样把作文的训练与情感体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呢?下面是《我爱我家》系列说话训练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