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彻底消除德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美、英、法、苏四大盟国强制对德实施了一场旨在从德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清除纳粹积极分子的"非纳粹化"改造。由于战时盟国在"非纳粹化"政策制订过程中存在严重疏漏,同时更由于四国对德政策目标及利益的实质分歧,战后,四个占领区的"非纳粹化"改造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以及"非纳粹化"改造过程中暴露或遭遇的其它诸多问题有着主观和客观的多方面原因。盟国的"非纳粹化"改造固然存在种种的阙失,然而,其对战后德国政治发展积极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不应因其阙失而被抹杀。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德两国海军在北海海域展开了十分激烈的海上封锁与反封锁的争斗。1914年9月22日,德国海军的“U-9”潜艇利用一次有利的战机,仅用了1小时15分钟的时间,就一连击沉了3艘1.2万吨级的英国巡洋舰,创下潜艇作战的奇迹。德国潜艇的神出鬼没使盟国海军闻者色变。1915年10月的一天,英国一个海岸观察哨发现,一艘悬挂德国军旗的潜艇突然在海岸不远处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盟国占领德国时期(1945-1949)西方盟国重建德国新闻教育的原因、形式、指导思想、存在的问题及重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德国的新闻教育并不是德国新闻教育本身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在二战后经盟国重建而发展起来的,其中美、英、法三个西方盟国对德国新闻事业的改造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益松 《可乐》2011,(2):74-75
"二战"期间,在英国的海湾战场上,德国使用大量的潜艇投入战斗,用以阻击英国向其他国家运送战争物资的船只和舰队。英国是岛国,四面环海,几乎大半的战争物资都靠海上运输来供给。德军的潜艇频频出现在英国海域,攻击英军的过往船只,用以阻止英军自由出入。  相似文献   

5.
人事政策是西方盟国重建德国媒体的重要方面。为了清除纳粹主义者和军国主义者对德国信息服务的控制,为了将重建的德国媒体置于真正的民主人士之手,西方盟国对德国媒体人员采取了严厉的人事政策,对其选拔范围、选拔程序、控制措施做了严格规定。西方盟国的人事政策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也存在严重问题,在正反两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二战初期(1939.9-1941.6),盟国对德经济战的主要形式是经济封锁,企图以此达到瓦解德国经济使之不能继续作战的目的.苏联这时却以中立国的名义,向德国输送了大量战略物资.这不仅决定性地打击了盟国的经济封锁计划,也给苏联带来了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7.
二战初期(1939.9-1941.6),盟国对德经济战的主要形式是经济封锁,企图以此达到瓦解德国经济使之不能继续作战的目的.但苏联这时却以中立国的名义向德国输送了大量战略物资.这不仅决定性地打击了盟国的经济封锁计划,也给苏联自身带来了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8.
未来世纪里的历史学家如果回顾二十世纪上半叶,也许会认为这个时期实际上是相同国家集团之间连绵不断发生国际冲突的时期。从1914年爆发以德国为一方、以法英俄三国为另一方的战争起,到1945年德国被盟国(当时美国已是盟国)打败和分割为止的三十一年里,国际紧张局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 ,盟国为永久消除德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对德国实行了一场强制性的民主化改造 ,它包括“非军事化”、“非工业化”、“非纳粹化”和“民主化” ,亦即著名的“四化”。其中最为重要 ,也是最遭非议的就是西方盟国对西占区的非纳粹化。“非纳粹化”是战后西德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它对德国政治发展趋向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将对这一问题的缘起、西占区“非纳粹化”运动的开展以及实施的效果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美国在德国境内的最高级别情报人员,不得不面临被驱逐出境的事实. 此前,从未发生过美国的亲密盟国驱逐中央情报局(CIA)驻外站长这样的事。  相似文献   

11.
德国历史进程发展十分曲折。德意志的民族主义、因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而导致的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容克贵族封建势力的强大和资产阶级的软弱、二战后西方盟国对德国的民主化改造、发达的教育和科技等方面都是影响德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和战后,如何处理德国的问题,在国际关系中占重要地位,它不只影响着欧洲而且也影响着战后世界历史的演变。过去我国有些论著对盟国处理德国有关政策的变化和发展的叙述和分析,颇有舛误。本文只就军事占领和分割德国两个突出问题作些探索,考证其原委,从中得出应有结论。  相似文献   

13.
五国和约是二战后盟国处理战败国所签定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成功的和约。缔结和约的前提主要有两个 :一、五国不是盟国战略计划中的重点 ;二、与德国相比 ,意、罗、保、匈、芬是附庸国 ,所犯的战争罪恶轻、缔约较容易。在缔约过程中 ,盟国主要在意属非洲殖民地、的里亚斯特港归属、罗、保、匈政府组成和战败国赔款等问题上展开斗争并最终达成妥协。五国和约的签订 ,其最重要的后果在于它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在客观上提供了时机和借口  相似文献   

14.
美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军事、经济和政治三方面来研究。军事上承担了在多个战场抗击法西斯军队的重任,美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力量;经济上,向盟国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援助,美国是反法西斯阵营的大后方和"兵工厂";政治上,参与创建反法西斯同盟,维护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美国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创建者和盟国团结的维护者。  相似文献   

15.
在1945年召开的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上,美英苏三大盟国首脑共同确立了战后德国赔偿的"实物赔偿"和"分区赔偿"原则,同时也暴露了苏联和美英在德国赔偿问题上的矛盾。1946年5月,美占区停止向苏联交付赔偿物资,标志着三大国在德国赔偿问题上正式决裂。苏联和美英在德国赔偿问题上的互不信任加快了冷战到来的步伐。分区赔偿的执行还导致了德国经济的分裂。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国对德国实行非军事化、非纳粹化、政治上非中央集权化和非工业化的“四化”方针。根据1946年3月制定的“限制工业计划”,即所谓摩根索计划,德国工业生产能力要降低到1938年的50—55%,钢产量为1938年的1/4,即从2200万吨降  相似文献   

17.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近年来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界学习的对象,作者通过自己在德国接受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经历,提出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几点认识,同时对比中国当前的职业教育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8.
美国是联邦德国重要的盟国,法国是德国邻国,但二战后美法两国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着分歧.如何平衡德美、德法关系成为联邦德国政府的重要关注点. 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前后三位总理阿登纳、艾哈德和基辛格都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调整德美、德法关系,试图寻找平衡点,致使这一时期德美、德法关系出现摇摆.  相似文献   

19.
到了德国才知道,为什么说"德国人的脑袋是方的"。因为德国人太严谨了,有时严谨得都有点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20.
《历史教学》1 995年第六期发表了刘廷华同志的《日本是“有条件投降”而不是“无条件投降”》一文 ,作者认为“保留天皇制的国体是日本向盟国投降的条件”。研读之后 ,深感有提出来与作者进一步商榷的必要。一众所周知 ,关于轴心国无条件投降的原则最早是由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一九四三年一月卡萨布兰卡会议上提出来的 ,即“除德、日、意无条件投降之外 ,任何条件都不予以接受。”1他指出 ,“无条件投降并不意味着德国人民的毁灭 ,而倒意味着那种以征服和奴役别国人民为根据的哲学在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毁灭。”2其后 ,盟国首脑又对这一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