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怪物》是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一部短篇小说。故事叙述了黑人亨利在火灾中救火而变得面目全非。"黑人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备受关注。在这部小说中,黑人遭到了白人的歧视。白人认为黑人是扰乱他们生活秩序的"怪物"。美国内战以后,表面上黑人和白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对黑人的这种歧视则恰好反过来折射出了白人道德上的堕落。  相似文献   

2.
贝尔·胡克斯关于黑人妇女运动的理论来自于其对白人妇女运动理论的继承与批判。胡克斯对白人妇女运动的理论继承在于她认为黑人妇女吸取了以往妇女运动的精华,她对白人妇女运动理论的批判涉及到白人妇女运动中种族和阶级缺失以及白人妇女内部分裂,因为作为一支独特的族裔,黑人妇女更注重自身与白人妇女的区别。在此基础上,胡克斯提出自己独特的女性主义思想,即以性别、种族和阶级为核心的女性主义思想。虽然胡克斯关于黑人妇女运动的理论为黑人妇女运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黑人妇女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实践方式,但其理论过分强调种族特征也将其思想局限于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研究者需要对其进行客观评判。  相似文献   

3.
一、历史与文化背景多民族的美国社会产生了多元的文化、多元的文学(包括多元的诗歌),但占主导地位的是白人文化、白人文学,因为他们的国语是白人使用的英语.他们的历史,他们的文学史(包括诗歌史)都是从白人角度来写的,如同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史从汉人角度用汉语来写的一样.印第安人被白人赶到偏僻的“保留地”里,很难受到文化教育,因此很少有机会用他们的语言或英语写他们的美国(本来就是他们的故土)史和他们的美国文学史;迁移到美国去的犹太人没有受到希特勒对他们的那种残酷迫害,也没有受到黑人或印第安人所受到的那种压迫歧视,虽然他们从犹太人的心理和角度创作文学,但是他们由于同属白种人而往往被列入白人作家的行列时显得很自然.几乎同时与白人殖民者到达北美的非洲黑人沦为终身奴隶,和土著印第安人一样受到虐待,但白人强制他们干苦活,他们势必被掺杂在白人社会里,而不是象印第安人那样被圈在与世隔绝的“保留地”里,固而有了运用英语创作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摘要]由于爱默生在19世纪50年代对废奴运动表现出来的兴趣、热心和公开立场,不少人以为他提倡种族平等。本文指出废除奴隶制是一回事,种族歧视则完全是另一回事。爱默生的确认为奴隶制是一种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制度,的确赞成废除奴隶制,但他和他同时代的大多数白人一样,并不赞成黑人和白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上完全平等。在骨子里他仍然是一个白人至上主义者。  相似文献   

5.
美国黑人男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在<看不见的人>中揭露了黑人所遭受的种族歧视与压迫,书写了被白人歪曲、抹煞的黑人历史:描述了百年来黑人因为长期遭受歧视而陷入文化身份危机.从三个方面分析黑人文化身份的丧失原因,一是白人在生活中对黑人话语权的剥夺,二是黑人对话语权的自我放逐,三是黑人在文化夹缝中扮演着求生存的双重性身份.话语衍生出权力,黑人要想得到最终该有的身份地位.就该努力去恢复自己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非裔美国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在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语境中面对双重读者群的困境,选择了黑人民俗文化表征作为自己小说的生存策略.新奇的黑人民俗文化满足了白人读者的好奇心,从而使赫斯顿的小说为白人主流出版商所接受,同时赫斯顿通过对黑人传统文化的弘扬,间接表达了对种族主义的抗议.  相似文献   

7.
《论美国的民主》是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19世纪上半期完成的一部巨著,对该书的研究和论述不胜枚举,但基本未涉及托克维尔关于美国种族与种族关系的认识。事实上,托克维尔通过实地考察美国土著居民和黑人的困境,对美国白人和黑人与印第安人间的种族关系进行了详尽的评论,指出作为支配群体或多数人群体的白人不仅在法律上有权界定自身,而且还能通过自身历史和文化界定社会价值观,建构种族差异,美国的种族社会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被社会建构的过程。白人特权和种族主义根深蒂固存在于美国的法制和民情中。托克维尔还分析了基于白肤色的财产权和白人特权对白人产生的负面效应,他认为,白人从作为统治民族中获得的心理利益蒙蔽了白人,使他们看不到这一体制对他们征收了实质上和精神上的重税,他也由此预见到种族关系在美国难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作为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运用女性话语在作品里描绘了在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的冲突以及男性压制下的黑人女性。本文通过分析莫里森作品中黑人女性的命运和心理,深刻揭示白人和男性社会对黑人女性所造成的精神分裂。  相似文献   

9.
美国独立战争给一些黑人奴隶打开了通向自由的大门,自由黑人在"量"上有了很大的飞跃,引起了白人的极大的恐惧。同时,由于广泛的非选择性地解放奴隶,自由黑人在"质"上也发生了变化:纯种黑人代替黑白混血儿在自由黑人中占绝大多数,从而引起了白人的憎恶乃至是仇视。因此,憎恶和仇视成为了美国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期间白人对整个自由黑人群体的主要态度。  相似文献   

10.
分析小说《看不见的人》中布莱索的自我异化,从而揭示了在白人统治的美国,黑人在追求自我价值和自由中,他们的人性与个性遭到摧残和扭曲。  相似文献   

11.
奈拉·拉森的《逾越种族线》塑造了两个迥异的女性黑白混血儿形象,打破了以往非裔黑人作品中的仅仅钟情于纯粹黑人的刻板印象。艾琳是"黑人白心",她游离于种族的真实身份和白人价值观念之间;克莱尔骨子里流着黑人的血液,却戴着白人的面具;布莱恩完全依从于妻子艾琳施加的影响;而杰克是主流社会的白人中心主义观的服从者。社会心理学关注人们的所言所为,认为人们离不开社会的影响与造就,但是真实主体的他们也传达了自己独有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2.
《最蓝的眼睛》通过描写在强势文化冲击之下的黑人文化流失,告诉读者:以白人文化和生活方式作为价值取向,会给黑人带来困惑和错乱;如果放弃黑人文化,迷失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中,只能造成人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性别和身体是理解黑人性的一个重要维度,在《看不见的人》这一黑人巨著中,对黑人身体的规训建构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性别等级,性别等级成了强化黑人与白人问种族差异的又一基石。黑人对身份和性别的操演解构了关于黑人种族的本质主义迷思,操演的性别揭示了黑人性的丰富内涵,重塑了黑人性的复杂与多元,操演的身份实际上是对白人父权制性别等级制度的颠覆和反抗,是对性别民主和主体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人存在的真正媒介,一切人类生活共同体的形式都是语言共同体的形式.黑人的伦理构建应以语言共同体为核心,从黑人自身、黑人与黑人之间的互助及白人对黑人构建共同体的帮助与影响三个方面展开.黑人要成为独立自主的自由人必须通过身体语言的建立来认识自身的个人价值;在争取解放的过程中,需建立语言共同体,将个人的价值标准与黑人社区的集体价值标准统一起来,即黑人之间需要互爱,相互帮助和支持;白人的语言统治刺激了黑人语言共同体的形成,白人的帮助与支持在黑人伦理构建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54年布朗案判决后,美国南部白人社会出现了名为执行判决实为阻挠落实判决的象征性改革。这种象征性改革激起了黑人社会的强烈不满,导致了“入座运动”、“自由乘客运动”、“伯明翰运动”和“向华盛顿进军”等非暴力直接行动的发展。这一系列直接行动不断突破象征性改革的束缚,加速了民权运动前进的步伐。象征性改革本质上是南部白人社会父权主义在种族关系上的体现,它企图安排黑人的命运,控制民权斗争的进程和方向。黑人社会认为,象征性改革是一种桎梏,要争取种族平等就必须冲破它的束缚。  相似文献   

16.
《所罗门之歌》是非洲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在受到白人奴役的历史过程中,黑人的文化不断受到冲击,黑人也在白人文化的腐蚀下渐渐丧失自我,但托尼·莫里森始终坚持恢复黑人文化。《所罗门之歌》正是象征着黑人对自己文化历史的一种追求和对自我身份的一种认可和复原。  相似文献   

17.
由于在历史上经历的文化剥夺和白人文化同化的危险,加上白人的选择性遗忘与黑人的选择性失忆,黑人的文化记忆遭遇着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危机。针对这种境况,莫里森在小说中矢志不移地建构黑人文化记忆,她的努力体现在其文本的三种功能当中,即文本的记忆媒介功能、见证功能和唤起艺术感染力的功能,这对黑人族裔身份认同及黑人文化与黑人历史的传承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理查德·赖特笔下的《土生子》是“抗议小说”中的典范之作,主人公别格·托马斯一改“汤姆叔叔”式的人物设定,转而以暴力犯罪青年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如果暴力犯罪诠释的是黑人民族显性的外部抗争,那么刻板印象将从隐性的意识形态层面打破黑人民族的沉寂,其主要表现为透过别格的视角凝视白人社会,并由此反观“白人性”。从黑人的视角分析“白人性”,旨在呈现“他者”眼中的白人主流社会,挑战后殖民主义文学中根深蒂固的“黑人性”解说,打破黑人对白人社会所持有的刻板印象,以缓和“黑人性”与“白人性”之间的对抗性,进一步消除两个民族之间的隔阂。  相似文献   

19.
非裔美国作家拉尔夫·埃里森在长篇小说《六月庆典》中,一方面塑造了黑人牧师希克曼对求真、求善、求圣的黑人伦理的坚守;另一方面塑造了希克曼收养的白人小男孩布里斯挣扎于黑人伦理与白人伦理之间,最终以白人伦理定位人生,成为参议员,却被私生子刺杀.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出发分析二位主人公最终的伦理选择,再现历史语境下黑人伦理不被认同的伦理图景,藉此揭示小说中折射出的埃里森的黑人伦理欲求.  相似文献   

20.
试析《最蓝的眼睛》中的神话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运用神话构建小说人物、事件及主题,揭示美国白人强势文化对黑人弱势文化的侵蚀所造成的黑人心灵文化的迷失——对白人价值标准的内化和对黑人身份的放弃,引发对美国黑人文化生存和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