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旧约圣经·创世记》的2-11章所建构的史前史,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以色列人对自己历史的溯本追源。同时,通过史前史叙事也揭示出了神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神创造了宇宙万物和人。在所有被造物中,人居万物之上,只有人能与神交流。起初,神人之间处于和谐的关系。然而,自从人类始祖偷食善恶树上的果子之时,人与神的关系就开始破裂了。神人关系破裂后,人自身就充满了罪恶。神不断地惩罚人的罪。但是,神又不断地减轻惩罚,并为人开启新的可能性。在《圣经》结尾处,神在爱中又恢复了自己创造的伊甸园。这样,整部圣经故事就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相似文献   

2.
作家福克纳的创作深受《圣经》的影响。在小说《喧哗与骚动》中,作家创造性地借用了《旧约》中伊甸园神话模式,并赋予作品以《启示录》的色彩,以此揭示出罪恶的种植园文明、现代金钱文明的痼疾,并指出人类必将生存、延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旧约》的伊甸园故事大致上反映了人类蒙昧时代的历史。在那个时期,人类的婚姻制度处在初步建立和发展之中,原始的婚姻禁忌作为原始社会道德成为规范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在伊甸园的上帝、亚当和夏娃之间存在着有传于这些道德准则的婚姻(性)行为,而这为社会所不容,反映在神话中,便是上帝怒将亚当、夏娃逐出了伊甸园。伊甸园神话传到父权制时代以后,上帝的性别由女性异化为男性,从此,“她”便失去了其原始的风貌。本文旨在用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还伊甸园故本的历史本原。  相似文献   

4.
《拉帕西尼的女儿》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一部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短篇佳作。作为一名笃信加尔文主义的清教徒,原罪的思想贯穿于霍桑的多数作品之中。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霍桑用圣经原型构建了现代人类在伊甸园中的又一次堕落,同时也折射出霍桑的清教主义宗教观及科学观。  相似文献   

5.
斯坦贝克在创作中常常使用原型意象,由于他谙熟圣经,圣经原型频繁出现在其作品中。伊甸园、夏娃、撒旦和智慧果作为圣经中的著名原型,出现在短篇小说《菊花》中。不同于弥尔顿《失乐园》塑造的关于夏娃、亚当和撒旦的史诗,《菊花》中的菊花园有伊甸园的影子,夏娃和撒旦分别以爱丽莎和补锅人体现出来;代表着精神追求,对欣赏菊花美的认可是智慧果的象征。小说体现了斯坦贝克的非目的论创作观,作者借此谴责现实生活中践踏美、忽视精神生活的现象,对爱丽莎这类独自面对精神追求的人们的孤独境遇深表同情。  相似文献   

6.
《拉帕西尼的女儿》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一部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短篇佳作.作为一名笃信加尔文主义的清教徒,原罪的思想贯穿于霍桑的多数作品之中.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霍桑用圣经原型构建了现代人类在伊甸园中的又一次堕落,同时也折射出霍桑的清教主义宗教观及科学观.  相似文献   

7.
也许是信仰基督教的公民占了很大比例的缘故,澳大利亚人最爱谈论“伊甸园”的故事。 澳大利亚的一位科学家在介绍他们国家的科技成就时,巧妙地借用了这段几乎世人皆知的圣经故事,生动形象地告称他们是在“走进‘伊甸园’,走进人类科学技术的美好乐园”。 偏重抽象思维的科学家打出了偏重形象思维的文学家的比喻,令人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8.
“预表解经”或“类型解经”源于早期基督徒对耶稣基督的虔诚信仰:耶稣基督即为《圣经·旧约》中犹太教先知们预言过的救世主“弥赛亚”。这一方法力图在《旧约》和《新约》之间建立明确的类比关系,同时也可加以扩大,用来解读圣经人物或事件与当代世俗生活的关系,把前者视作后者的“预表”,使日常生活带有神学意味。《鲁滨孙飘流记》的主人公历经犯下原罪、彻底堕落、真诚悔悟和最后拯救等四个生活阶段。他开始抛弃中等阶层优裕生活的“伊甸园”,悔悟后把小岛建成新的生活乐园。与这一“抛弃-重返”伊甸园的过程相对应,人物形象从犯下原罪的亚当逐步转变成荒岛上获得重生的新亚当。小说把处于不同阶段的主人公分别比喻成耶稣基督布道寓言中的“浪子”、《圣经·旧约》中“他施船上的约拿”和“何烈山上的以利亚”等圣经人物,把主人公在世俗世界的冒险故事改造成信仰确立和成长的精神传记。  相似文献   

9.
弥漫着《圣经》气息的《简·爱》在文本及作者的宗教意识方面饱受争议.以叙事结构角度解读《简·爱》,指出简与罗切斯特的爱情经历了"失乐园"到"复乐园"的演变,是对《圣经》结构的完整模仿;但是伊甸园场景、简的出走和回归却又颠覆了《圣经》的原型意象,折射出文本和小说作者矛盾的宗教观.矛盾的原因在于文本中蕴涵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及个体本位主义价值观,这种女性意识与"神学"密切相连,进而造成了文本复杂的圣经情结.《简·爱》是"女性主义神学"的艺术化展现.  相似文献   

10.
《圣经》中的基督教思想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早已根深蒂固。艾米莉·勃朗特对来自神话文学原型的创造性利用,使得读者对她的小说《呼啸山庄》在心理上得到了一个最佳的审美距离。她笔下的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正在经历着当年亚当和夏娃那般守乐园的欢乐和失乐园的阵痛,正在步人类始祖复乐园的艰辛道路的后尘。《呼啸山庄》以其深情的笔墨向读者展示了一幅人类远古历史的现实画卷。在科学和宗教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正在或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伊甸园。  相似文献   

11.
施莱尔马赫作为启蒙时代德国重要的思想家和古典语文学家,将《圣经》作为诗歌艺术的作品,在其经典著作《论宗教》中,以重述的笔法对《创世记》的伊甸园传说进行了重新解读,揭示了启蒙的人性论,从而为西方现代文化提供了经典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1 像其他思想家与诗人一样,威廉·布莱克极大地关切人类以及他所生存的宇宙问题。伊旬园的故事以及发生在伊甸园的悲剧,是尽人皆知的。人类的祖先亚当与夏娃因为偷食了禁果而被逐出乐园,从而人有生老病死。此后,女人受生产儿女之苦痛,男人终生劳作直至归于尘土。据《圣经》言,人类的堕落始于夏娃对生命知识的好奇而食禁果,而且堕落导致赎罪,从而伊始人类追寻上帝的漫长路程。这便是人类悲剧的根源与必然。  相似文献   

13.
戴维·洛奇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英国小说家兼文学批评家,《大英博物馆在倒塌》是他的早期小说作品。这部小说讲述了天主教徒、学者亚当·爱坡比一天之内的奇遇和奇思妙想,表现了严格遵循教规的天主教徒婚姻生活中的种种荒诞、学者学术生活的无奈与尴尬,凸显了人的情欲和道德、自由意志与权威之间永恒的冲突。小说情节与《圣经》中伊甸园的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伊甸园的故事不仅是讲人的堕落,还有语言的退化。从伊甸园原型的角度解读这部小说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说宗教及文学两大主题。  相似文献   

14.
郝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被奉为黑人文学、妇女文学及整个美国小说界的经典。从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出发,套用《圣经》中伊甸园的神话模式,分析小说中珍妮这一人物形象在《圣经》中所折射出的夏娃原型。解读女主人公从天真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发现,这一过程也是她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对后世美国南方黑人女性的觉醒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一书中明显表露出《圣经》情结。他把女主人公凯瑟琳塑造成了耶稣基督的化身.多次用《圣经》中常见的“尘土”意象作为象征性的背景。他还借男主人公亨利由恶到善的思想转变过程,揭示了由于战争的罪恶人类注定走向毁灭.只有弃恶从善。才是人类唯一的出路这一深刻主题,从而在作品中“复活”了《圣经》一书中对人类“救赎之途”的期望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儿子与情人>有着深厚的圣经文化内涵.从原型批评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出,<圣经>中的主要人物耶酥、玛利亚、夏娃等及伊甸园场景都成了<儿子与情人>人物塑造、场景描绘的原型.  相似文献   

17.
享利·詹姆斯在他的著名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前言中把他的作品比作一个结构和谐美丽的建筑物,他把小说家比作"建筑师",称小说家的写作能力是一种"建筑能力",并且认为自己的小说《一个女士的画像》充分体现了这种能力。笔者在对原作研读的基础上提出,《圣经·创世纪》中的伊甸园故事为这部小说提供了叙事框架,同时,作为寓言的伊甸园故事也为这部小说提供了一种形而上的意义所指,赋予小说关于命运,寻求与选择等形而上的寓意。  相似文献   

18.
希腊神话、《圣经》的表象世界及其对西方文学的模式意义马小朝一神话,是原始人类集体无意识表象的符号化,它中间蕴藏着人类最古老的人生经验和心理记忆,蕴藏着人类最初接受历史挑战的心理抗衡方式。由此,剖析希腊神话、基督教《圣经》的表象世界,无异于在翻阅西方人...  相似文献   

19.
神学美学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批评视角,首次用神学美学来解读美国作家凯特o肖邦的小说《觉醒》。大海和格蓝岛被看作是人类初始的伊甸园,小说展示了人类遭受魔鬼诱惑与拯救灵魂的内心挣扎。主人公探索过程就是一个心路回归的历程,也就是寻找伊甸园的过程,表达了回归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罗伯特&#183;潘&#183;华伦的短篇小说《春寒》被解读成通过对人生经验的表现,来探寻人生真谛的故事。对文本重新解读,除了探析各形象的神话原型,解读其象征意义外,还对主人公Seth的经历重新分析,他发现在这一天中的经历类似西方《圣经》故事中从伊甸园堕入人间的情节。进而发现《春寒》所展现的现实意义:表现了童年时的纯真与不得不长大这一现实之间的冲突,表达了华伦对人类最终将成长失去纯一事实的叹息,发掘出了《春寒》一文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