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作家对母亲形象的刻画大多是从审美的角度,歌颂她的伟大、无私和圣洁,使得母亲成为一种概念化、模式化的单面形象。张爱玲以她对生活的客观认识和体验,在作品中对传统的母亲形象予以颠覆。她消解了母亲创造生命的伟大性,并对母亲作为儿女的精神家园的期待给予无情摧毁;最后母亲神圣、纯洁的象征意义也被彻底解构,从而还原了母亲作为人和女人的本来面目,多角度地折射出母亲自私、卑怯、扭曲的另一种真相。  相似文献   

2.
曹乃谦的小说与散文创作分别以“温家窑系列”和“母亲系列”为代表,这两个系列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面貌,在文章结构方面,小说的结构短小精悍,各自成篇却又相互关联,总体呈网状结构,“母亲系列”则以曹乃谦的自叙散文为主,作品以叙述者“我”的成长为叙事主轴展开,有明显的时间线索,呈线性结构;在语言方面,“温家窑系列”以雁北方言为主,小说中引用了大量的雁北民歌,有着浓郁的雁北文化气息,“母亲系列”的文章语言则洗尽铅华、雅致动人,叙述回归人物自身。这正和曹乃谦特殊的人生经历相吻合,“乡巴佬”与“文人”的双重身份让他的散文与小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而将两部分作品结合起来看,才能对曹乃谦的创作形成一个全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母亲     
李永莉 《社区》2008,(14):57-57
母亲给了我们生命,在我们长大成人的路上,母亲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 昔有孟母,为儿成才,三迁居地;更有岳母,苦心刺字,教儿“精忠报国”。范仲淹三岁而孤,是母亲一手教养。成就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胸怀。还有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情深厚意与无尽的牵挂。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作文》2013,(11):48-49
英国格拉斯哥市6岁小男孩卡梅伦·兰姆经常谈论他的母亲和家庭,并在纸上画他的家——一座海滨白房子,但是令卡梅伦42岁的母亲诺玛寒到脊梁骨的是,卡梅伦谈的母亲不是她,而是另一个40年前的姓罗伯逊的“妈妈”;卡梅伦画的房子也不是他们现在的家,而是“前世”的他位于英国巴拉岛的住宅。  相似文献   

5.
每次和母亲通电话时,母亲总是饶有兴致地说:“晚上回来吃猪蹄火锅吧?”我的回答总是:“过两天,今天很忙!”母亲依然说:“好,那就过两天!”我们一家人都喜欢吃火锅。母亲做得尤其好吃。  相似文献   

6.
盛芳 《社区》2014,(16):51-51
前些天,母亲从乡下来看望我。望着空荡荡的阳台,母亲说:“种点菜吧,新鲜蔬菜有助健康。”我说:“可我不会种啊!”母亲说:“那我教你吧。”  相似文献   

7.
“母亲”是鲁迅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从而具有其独特的文学价值。文章以思想和情感的关系为理论基点,分析了“母亲”形象在鲁迅作品中的情感位置,并结合鲁迅自身的情感经历论述了“母亲”作为孤愤心灵最后停泊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对“母爱”方式及其给“母”和“子”双方带来的悲剧性结局的观照和分析,论证了鲁迅文本中“母亲”形象的思想意义。“母亲”是鲁迅所批判的那个时代、那些“国民”、那种社会的“母亲”,鲁迅用理智淹没掉情感的停泊之地,把“母亲”纳入自己的批评视阈,体现了鲁迅“批评”的“决绝”性和彻底性、艰巨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8.
等到上帝创造第一位母亲时,他已经超时工作进入第六天。一位天使出现了,问道:“您为什么花这么长时间造这样一个人?”上帝回答说:“你读没读说明书?她必须是可洗的,但不是橡胶的;她有200个可活动的零件,全部可以更换;  相似文献   

9.
吕斌 《社区》2012,(30):41-41
坐月子,请月嫂,大小事都让月嫂代办。宝宝哭了,月嫂抱;尿了,月嫂换尿布;饿了,月嫂抱着喝奶粉…一许多人请月嫂照顾产妇和宝宝,最后月嫂却成为了母亲与宝宝之间的“障碍”,造成了母乳喂养困难,甚至失败。为此,有关专家提醒说,为了增进母子感情,宝宝的事情,母亲能自己做的还是自己亲自做。  相似文献   

10.
读者接受理论强调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任何文本在其自身被消费、被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意义。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文本相融合,才谈得上接受和理解。谭恩美作品是海外华文文学的代表之一,其创作的特殊性必定会使中国读者在作品理解上产生偏差。尝试从读者接受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谭恩美作品的两大意象——“母亲”与“食物”的翻译,期望能获得满意的读者效果。  相似文献   

11.
给人最好的     
张金刚 《社区》2011,(30):61-61
母亲从老家带来满满一口袋应季菜蔬。我随口幸福地抱怨了一句:“这么多,哪吃得完呀!”一向热心的母亲搭话:“要不送你朋友一些吧。”我立马响应,扯个塑料袋便装。  相似文献   

12.
看了《山西老年》今年第六期刊登的《“幸福号”专列》一文,我很是感动。主人公彭长水用自己的双手为母亲打造了“幸福号”专列,并经常骑着“幸福号”带母亲外出散心,他们的故事让我想到了很多。  相似文献   

13.
弗兰克·奥康纳是20世纪爱尔兰著名短篇小说家,儿童题材在其近200篇短篇小说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以奥康纳儿童题材的短篇小说为文本,分析此类作品中呈现的儿童形象,即充满童真的“母亲的孩子”和心灵孤独的“私生子”,试图挖掘作品深刻的文化和社会内涵,深入了解爱尔兰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4.
不多的时光     
陈思 《今日南国》2009,(10):27-27
春天,妻子在阳台上晾晒衣裳。风儿从阳台的窗外吹来。母亲正在厨房里为全家准备午餐,“风这么大。”母亲在喃喃自语。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作家塑造的母亲形象不再是承载传统意义的文化符码,而是在性别关照下回归生活的“本真”,呈现出世俗人生的种种镜像。女作家对母亲形象的重新书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母爱”神话的颠覆,二是对生殖崇拜的解构,三是对母亲形象的超性别写作。通过颠覆与重新建构,母亲生存及母亲写作的种种“可能性”开始呈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6.
母亲的偏方     
梅子 《社区》2008,(10):56-57
我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在发育生长时期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由于缺乏营养,我常年小病不断,每当我有个头疼脑热的时候,母亲就会说:“上火了,没事,过两天就好了。”母亲说得多了,我便知道“上火了”不是什么大病,不舒服的时候,只要听到母亲说这三个字,我心里就踏实了。  相似文献   

17.
失落的版图     
我平生参加的第一个葬礼,竟是母亲的葬礼。 今年三月的一个下午,我照例完成了一天的写作,吃了一顿以牛奶为主的“站立午餐”,心里莫名地生出一阵微痛的思念;我通常是存这种思念之痛突然发作时.一把抓起电话的.因为是心血来潮,往往在电话那端有了应答时,发现自己并不知想说什么;只不过觉得母亲的声音比之信中的字更来得有声色些,更物质些,并且使我和母亲远隔重洋的沟通,  相似文献   

18.
很久没有去看母亲了,下班后我“忙里偷闲”去了母亲家。母亲一看到我,就说:“在家吃饭啊,我去做疙瘩汤。”  相似文献   

19.
3月2日,坐在外面晒太阳,忽然想起许久没有给在乡下的母亲打个电话。拨通手机,里面传来母亲温暖而哀伤的声音:“铁芳,我想你呢。你还好不?”听到母亲一句“我想你”,老大不小的我马上眼泪潸然而下。因为我经常睡不好觉,母亲随后就问,“你现在睡的好不?”尽管我还是有些失眠,但我马上克制自己,佯笑着说:“我现在睡得好多了,这段时间我还胖了几斤。妈,不用担心。”妈妈听了我的回答,少许有些开心。说了几句,妈妈就说:“你忙,不要为家里担心,我和你爸都好。”挂起电话,我心里止不住一阵酸痛。忽然想起,早就该写篇以母亲为题的文章。写一篇文字给母亲,我文盲的母亲却看不懂。我只有把文章写给天下的母亲和母亲的儿子。  相似文献   

20.
“把你的作业本拿过来我检查一下,看做得怎么样?”母亲又在“执行公事”了。我偷偷的笑着,细细的欣赏着母亲那挂满微笑的脸,如同翻开了自己的童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