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2.
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义利观的转换来实现利益原则的合法化,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义高于利是正统看法,不过仍然重视公利,认为其高于私利。于是,在晚清国家生存竞争过程中,追求国家富强这一公利成为中国思想界新的"义",从而经由"公利"的过渡,完成了义利观的转换,实现了利益原则的合法化。作为追求"公利"的手段,公有制也因此获得在中国兴起的心理支持。而公有制之所以被视为追求国富的手段,是因为它在此时受到了三种经济思潮的综合影响:国家掌握财富的传统经济思想、动员储蓄与实现快速工业化的现代经济学思想、消灭私有制以超越现代化弊病的社会主义思想。这三种思潮的合流,成为支持公有制兴起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4.
中国谋略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家,由于"不战而能屈人之兵".被逐渐广泛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当代,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谋略文化又掀起了新的热潮.正所谓"贤则谋,不肖则欺",谋略的滥用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如政治上玩弄权术、经济上坑蒙拐骗、社会交往中勾心斗角.为避免这些负面影响,先贤早就提出了"度义因民"的权谋适用法则,其中谈论"义"最典型的就是儒家的"义利之辩",但儒家的"义"强调宗法血缘等级制,与当今公平正义的标准有一定距离.为此,我们应弥补传统儒家"义"的缺失,建构符合现代标准的正义内容,将谋略的使用限制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由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作为西方道德学鼻祖的苏格拉底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哲学思想呈现出独自的特点,本文试从人本主义、至善理论、教育思想和死亡哲学等方面来剖析其思想,比较其异同。这对于了解中西方人的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6.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仁"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以实现"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是其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内容则涵盖了孝、悌、忠、信、恭、敬、耻、勇等众多道德范畴。孔子的道德教育的成功是同其"言传身教、学思结合"、"克己修身、见贤思齐""、博学约礼、躬行有恒"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思想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7.
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中 ,以“仁”、“礼”作为德育的核心 ,用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教育方法 ,实现了对英才的培养 ,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且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这种教育理论蕴涵着向现代化转换的因素、胚胎和萌芽 ,我国的素质教育吸取其精华 ,形成了把品德放在首位 ,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 ,以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为标志的全新的素质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人际关系思想是基于其对人际关系划分的基础上形成的。本文通过梳理孔子划分的五种人际关系及其道德范式,分析、揭示其人际关系思想的基本特征和蕴含的永恒价值,这是建立现代和谐人际关系和和谐社会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9.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仁”为核心 ,建构了以轻徭薄赋、惠民富民、宽猛相济、导之以德、尊贤使能、礼治德教等为主要内容的德政学说。孔子的德政学说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及安邦治国仍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梁德军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7,1(2):61-65
孔子作为世界级的文化名人,首先是也主要是一个教育家。孔子的事业,由教育始,又以教育终。其丰富、博大的教育思想中所蕴涵的民主性、平等性因素,是其教育思想的精华,具体体现为首创私学、有教无类,教学民主,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及学无常师和不耻下问。 相似文献
11.
涩泽荣一在实业思想上,把来自中国的儒家精神与效仿欧美的经济伦理融为一体,奠定了日本企业经营思想的基础.他的<论语与算盘>,系统总结了自己的成功经验,被称为"商业圣经":既讲精打细算赚钱之术,也讲儒家的经营理念和儒商的处世之道,包括:"士魂商才"的经营原则,"义利合一"的求财之道,"信为根干"的企业精神,"其争也君子"的善意竞争意识,"回馈社会"的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12.
13.
孔子对《诗》的态度及其论诗、传诗的实践,对《诗》的传播及其进而成为经典,都产了重要作用。最近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孔子诗论》,对孔子教《诗》的特点、温柔敦厚诗教传统的确立及由《诗》“可以怨”生发出的风雅正变问题,重新做了文献上的印证和澄清,为研究孔子与《诗》的关系及“诗教”传统的来源,提供了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14.
现代人格与能力的社会心理学透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格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国际性 ,它是多学科研究课题的交叉点 ,其核心是人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潜能等要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自身发展是一个包括诸多因素在内的综合发展过程 ,能力的产生与发展 ,依赖于社会性品质的发展。真正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成就 ,决非能力超然之结果 ,而是人格健全之杰作。因而 ,2 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准则当为“人格本位” ,而非“能力本位”。现代人格塑造应具有社会性、崇高性、坚定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同时 ,在个体自身不懈努力的主观条件下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应形成合力 ,共同推进优良人格品质的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义"并不是一个具有主体意义的伦理道德范畴,而是一个附着物,是与其他道德、事物、行为相联系的中介,是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对人们行为道德的内在规定。在《三国志》中,与"义"有关的词汇则近70个,超过了"忠"、"孝"、"仁"三者词汇的总和。以"春秋之义"来表达时人的道德态度,指导、评价人们的行为和大量以"义"为名的杂号军职的出现是三国"义"伦理的两大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6.
孔子之"德"在其"政"面前,是方法而不是基础,"德"以"政"为取向和目标,"为政以德"不是政治伦理而是伦理政治。因此,对于《论语》中的政治与道德,我们不能从道德的视角去观察政治,而要从政治的视角去观察道德才符合孔子的思想逻辑。具体到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仁",我们可以说"仁"的思想是孔子的伦理思想基础,而不能由此推论说"仁"的思想是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致思理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人学的理论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一大理论热点 ,本文着重探讨了人学理论研究对于哲学发展的意义。总结概括目前国内学术研究的基本观点 ,无论是等同论、并列论、兼容论 ,都无法深刻阐释人学研究对于哲学的理论意义 ,同样也不能完全揭示哲学所蕴涵的人学底蕴。为此 ,笔者从哲学致思理路转换的角度切入 ,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之路 ,从中概括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理路 相似文献
18.
曹南冥诗歌艺术的悲剧美学价值与其思想核心"敬义"存在渊源关系.研究"敬义"思想对塑造培养高尚人格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由此也可以窥视16世纪到17世纪韩国文化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19.
释奠是魏晋以来由皇帝、皇太子倡导推行的国家级学礼,以尊师崇圣为宗旨,倡导了当时以及后世的崇儒学风。南朝的释奠丰富详备,且讲且奠,由帝王、太子在京师举行典礼;北朝的释奠前简后详,呈后来居上之势,逐渐发展为从中央到地方多层级推行的官学学礼。释奠成为普及面甚广的全国性学礼的历史过程体现了南、北礼仪文化的迥异品质和整体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