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恩格斯在给玛·哈克奈斯的信中说过:“我所指的现实主义甚至可以违背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旧现实主义作家的艺术实践同他的政治观点之间存在矛盾,这是文学史上一个比比较普遍的现象。对于《水浒》这部现实主义巨著,也要注意研究这个矛盾,才有可能对作家和作品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老舍可说是接得上“地气”的“草根儿”作家.其原因除了老舍出身寒门以外,至少还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他在青少年时期,有过佛教和基督教方面的双重宗教思想介入,对于普度众生与博爱世人的精神方式,心领神会,而且有深入的践行;二是他来自京旗满洲群体,继承民族的传统,接受过浓重的民间艺术濡染.老舍又不是一般的平民作家,而是其中的杰出者.其杰出之处,首先体现在他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地通俗易读,使尽了气力.另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他的文笔坚持着通俗却不媚俗的原则.老舍还不满足于仅仅摹写出市民社会“低层次”的生存真实,他更善于以现代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烛照自己的书写.  相似文献   

3.
汉代是辞赋繁盛的时代,作家辈出,作品云构。如西汉有司马相如、杨雅并美,东汉有班固、张衡双雄。仅杨雄一人就有十几篇作品。几乎是同时,辞赋之论兴起,如司马迁、班固、扬雄、司马相如,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本文试图对上述四家的辞赋言论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时代的茅盾,接触过中外古今的各种思潮。中国古代的先秦诸子、神话传说,以至近代的民主主义思想,对他有过影响。外国的,从古希腊、文艺复兴直到高尔基,他都研究过。他评介过的外国作家,既有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又有邓南遮、尼采;既有举世闻名的肖伯纳,又有不为一般人所知的弱小民族作家。他对研究过的人物,有时有肯定和否定的意见,有些就很难说,只不过觉得他身上的某一点可取,就肯定他某一点。如《福煦将军》,肯定较多的是他的平易近人。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和鲁迅、郭沫若相比,茅盾较多地、有意识地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时间要早一些,这对形成他自己独特的思想发展道路,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有岛武郎是日本近代文坛上白桦派中著名的理想主义作家和杰出的人道主义者,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五四”新文学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围绕有岛武郎对中国东北沦陷时期知名作家梁山丁及其作品的影响,试做实证性探索,以期对拓宽白桦派作家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相关影响之研究,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 一、海明威在两个概念中的位置海明威崛起于欧美象征主义由诗坛而向整个文学领域渗透、扩张的年代,有的研究者将他也视为象征主义作家,认为他应该“与爱伦·坡·霍桑和麦尔维尔列为一类,即描写象征内心世界形象的作家”但不少研究者对此持反对意见,如美国评论家哈里代就说:“在新的文学史里我不愿看到海明威作为‘象征主义’者出现.”并认为他“是二十世纪美国小说里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优秀的作品里总是坚定地维护现实主义.”这两种意见,构成了海明威研究中关于象征主义问题的基本分歧.  相似文献   

7.
美国20世纪成就卓越的作家尤金·奥尼尔在他的许多作品中,突出表现了现代美国人乃至所有西方人精神上的失落感和幻灭感。有失落必定有过希冀,有幻灭必定有过梦幻,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在这不断的梦幻与幻灭中起伏蜿蜒且又不断向前的。本文通过对《悲悼》等几部作品的分析解读,发现奥尼尔运用“海岛”这一简洁的意象将人类那延绵不断且复杂多变的梦幻情结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充分体现了奥尼尔作为一个成功的剧作家的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8.
许多学者喜欢从海明威本人的传奇经历和他作品中的众多"硬汉"形象入手对其作品进行品评,甚至认为海明威是一位不尊重女性的作家,这实际上是对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的误解.从女性主义理论的视角,对其<永剐了,武器>中的凯瑟琳的形象进行分析,提出这一人物是海明威笔下的现代的被理想化的现代女人.从而认为海明威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他的作品真实而形象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9.
拙撰《〈文心雕龙〉的风格学》一书对刘勰的风格理论,分几个方面作了阐述。本文主要在说明刘勰对他以前的历代作家作品是怎样从风格方面进行评论的。 从风格方面评论作家,可以说是从曹丕《典论·论文》开始的,但是在评论建安七子时,只有“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两句话可以说是对他二人风格的评论。但语焉不详,还只能说是风格的雏型。 挚虞《文章流别论》中也偶尔涉及作家作品的风格,如在论赋时说:“前世为赋者,有孙卿、屈原,尚颇有古诗之义,至宋玉则多淫浮之病矣。”在论述“对问”  相似文献   

10.
听到“王鲁彦”的名字而在脑海中立即浮现出这位作家的形象和主要作品的人,我想是不多的吧。如果仅仅是他的名字,例如,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一名成员,或者作为一名世界语者,是为人所知的,然而作为一名作家,焦点却很少集中在他的身上。充其量来说,他不过是以奇妙地混杂着冷笑和热情的短篇《袖子》的作者而为人所知。这不仅在日本的情况如此,即使在中国国内,尽管程度有所出入,基本的情况却与日本大同小异。对于作家王鲁彦的评价,正如象他那在寂寞贫困中度过的一生那样,在他生前和死后,都很难说是高的。然而到近年,出现了一部系统地介绍他的生平和作品的论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在他的作家论中,对作家的人格、品德修养是非常重视的。他把作家的人格、品德修养紧紧地同作品联系在一起。他在《文学小言》中说: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其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须济之学问,助之以德性,始能产真正之大  相似文献   

12.
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所谓“成心”是指作家个性。刘勰提出“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说,首倡以个性论风格,说明他对于文学特质有相当深刻的理解。刘勰论创作个性,既有对其构成要素的静态分析,又倾向于动态把握作家个性和作品风格的变化发展。这显然是基于这样 的事实,即作家的创作个性并非才、气、学、习的简单相加,而必须经过诸种因素的协调整合,才足以形成一种文学风格的特色。有见于此,刘勰乃以先天的才、气为创作个性之基础 ,同时强调后天的学、习的重要作用,并紧紧抓住艺术实践这一中介环节,提出“摹体以定习 ,因性以练才”的创作方针。至于风格论的运用,则无论在观念上,或在实际操作中,刘勰都主张把研究风格之“异”作为文学批评和理论探讨的基点。讲清这点,也有助于认识和肯定“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一般人印象中的马克·吐温,幽默、诙谐、乐观、诚善,对人民,尤其是对普普通通的人,感情挚厚,热爱、同情他们,“连他们的缺点都加以爱护”.可是,一般人看到的只是吐温乐观开朗的积极的一面,很少了解、注意到他极端、偏激的一面,他那神秘主义、厌世悲观、自相矛盾的一面.这一点,在吐温或许是与生俱来,目在初、中期创作中便有表露(如《跳蛙》的神秘,《哈克贝里·芬》的厌世悲观),只是为其初、中期作品里那乐观爽朗、带有几分粗野的笑声所遮掩;到他晚年,其作品暗色渐浓,悲调渐高,悲观厌世、诅咒人类渐成其思想、创作的主色,由此决定了他晚期作品的基调.本文试图就吐温晚年生活予他的消极影响,尤其是他晚期作品所表露的消极思想浅析、论证作家之为国人不大熟悉的一面,使我国读者对这位伟大作家思想、性格、创作的多重性、矛盾性、复杂性有一全面、符合历史真实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刘震云作为当代文坛代表性作家之一,其作品可谓有量有质。回顾其不同时期的作品,如被定义为“新写实”小说的作品、“故乡”系列,以及他在新世纪的创作,可以发现,他在各时期的作品既有共性也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特别是他的新世纪小说,既有常又有变。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在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一种片面的看法,那就是把动机与效果简单地等同起来,以为作家有什么样的动机,其作品就一定会有什么样的效果;而作品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又反证出作家是什么样的动机。有的人正是据此而给作家作品打棍子、扣帽子的。今天,当重新提出文艺作品的社会效果问题,之所以引起争议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对于作品社会效果的形成因素以及同作家主观动机的关系上认识存在着分歧。有一种说法是把社会上某些动乱因素统统归罪于文艺,归罪于作家,认为是起了  相似文献   

16.
艾特玛托夫,这颗从吉尔吉斯草原和群山中升起的文学之星,从他第一次闪烁出耀眼的光芒起直到现在,一直吸引着读者、作家和评论家的注意力。关于他,说过的已经太多,而要说的还有很多。文学界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新人接连几部作品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但还没来得及让人进一步认识他的“庐山真面目”,他就已经江郎才尽,暗淡无光了,他的创作源泉枯竭了。可艾特玛托夫却能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探索,每部作品都有创新,他在不断超越自己,这和他的艺术思维的不断发展有关系。艺术思维方式是作家精神素质和艺术素质的总体体…  相似文献   

17.
戴·赫·劳伦斯说过:三百年内没有人会理解他的作品.这种悲观论调不是出之无因,不少人由于政治偏见或狭隘的道德观念,对他无情地责难或诽谤,过多地批判他的偏颇谬误,不适当地谴责他的天真幻想.高尔斯华绥称他的作品为“经不起时间考验的作品”,“脆如玻璃,纵然有一点光彩.”①甚至连相当赞赏过他的默雷于1953年写给弗莉达的信中说:“呃,《虹》出版后,其中一半我都无从领会.”②他认为劳伦斯不是个伟大的作家,  相似文献   

18.
张岩 《南都学坛》2013,33(1):45-50
中国现代文学倡导以现代生存体验和人生思考为主要的表达对象,然而鲁迅、郭沫若、茅盾、郑振铎等作家却都曾创作过以古老的神话为题材资源的重要作品。现代作家之所以会创作古老的神话,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原因:第一,中国现代作家在对新文化的积极建构中,对包括神话在内的传统文化有积极的汲取;第二,现代作家的神话题材作品将远古神话与现代社会的现实关切结合在一起,表现出鲜明的现实指向;第三,创作神话题材作品的作家大都表现出对于中国民族文化和西方异域文化的多方关照,他们既是新文学的巨匠,也对包括神话在内的古代文学具有深厚的积累。对于现代作家创作神话题材这一文学现象的考察,也丰富了对于现代文学多元性的思考,为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传统之间复杂的关联性提供了新的研讨视角。  相似文献   

19.
老作家沈从文在20—40年代写过大量作品,其中《看虹录》和《摘星录》两篇小说在他全部著作中并非力作,但却同引起过不少争论而为他的研究者所瞩目。在北平解放前夕,沈从文不受国民党引诱,拒绝随同南逃。但就在这前后,他因写过《看虹录》和《摘星录》两篇作品,被一篇《斥反动文艺》的文章斥为“桃红色”作家,联系到他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期间发表过一些为文艺而文艺和中间路线的言论,进而被界定为“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的作家。北平解放后,他因此惴瑞不安,一度自尽未遂,以后便告别文坛,转向了古文物的研究。经过30多…  相似文献   

20.
"代汉者当涂高"是广泛传布于汉魏时期的一条谶言.钟肇鹏<谶纬论略>认为本条谶言是曹魏代汉时所造作.考诸有关文献便知其说非是.实际上本条谶言早在西汉末年就已经产生了.西汉末年的公孙述与东汉末年的袁术称帝时都曾经利用过这条谶言.曹魏代汉时确实也曾利用过这条谶言,但只是利用,而并非编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