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丰 《齐鲁学刊》2014,(2):106-110
义务教育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在城乡之间均衡供给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而我国二元社会结构下的公共教育政策,导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财政体制的障碍造成农村义务教育重心偏低、投入不足和师资条件落后。要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树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发展的政策理念,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构建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建立城乡义务教育教师交流制度。  相似文献   

2.
清末以来,近代化进程打破了中国传统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导致城乡区位发展的结构性失衡.而以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为取向的近代新式教育体制的建构,一开始即疏离了乡村社会需求,遂使乡村教育前景惨然命运多舛.民国年间,晋省当局在村政建设中对乡村教育制度及政策有所调适,但其掣肘颇多局限甚大,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并不尽如人意.揭示其历史演进背后的深层致因,将有助于明晰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多重纠葛和内在关联,为制度更易与社会变迁关系提供理性认识和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3.
城乡失衡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但是,改革开放的各项农村政策没有及时调整,尤其是宏观调控政策有失偏颇,不利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文章就我国城乡失衡的政策分析,提出破解城乡失衡之道,即让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到广大农村,明确农村反贫困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流动和转移,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4.
城乡教育统筹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茜 《新疆社会科学》2012,(2):99-104,142
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与诸多制度安排长期运行作用结果下形成的城乡教育发展失衡,不仅表现为城乡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对比、办学软硬件条件等资源配置失衡,还表现为城乡教育机会获得性差异大、教育管理体制滞后、教育制度创新不足等。中国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必须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束缚,通过重构动态均衡、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教育体系和机制,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空间布局优化,最终构建城乡教育在条件、起点、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公平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5.
袁玉玲  陈位志 《南方论刊》2023,(1):48-49+60
随着城市空间的高速扩展和城市系统日益复杂化,城市成为各种风险要素的聚集区域。城市空间资源分配不平等、城乡发展失衡、社会利益分化、公共安全事件频发等问题,表明当前中国城市风险治理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行系统性、综合性应对。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当代中国城市风险治理的理论、政策、制度和实践创新成果,对推进城市风险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特点和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2008年的调查数据,以就业问题为主题,分析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特点和变化.并对扩大和促进就业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我国城乡就业状况的基本特点表现为:市场化导向的就业制度初步形成;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增强,非正规就业成为重要的就业形式;非农就业成为农村居民重要的就业经历.我国城乡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失业问题有所加剧;非正规就业人群的社会保障水平及就业质量亟待提高;城乡隔绝的就业制度虽被打破,但城乡分割的就业市场依然存在.扩大和促进就业的相关建议主要包括:实行就业优先的经济振兴计划;更加积极地鼓励和规范灵活就业;重视把农民工转变为新市民的社会意义;重视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劳动力素质;逐步建立调查失业率的监控和公布制度. .  相似文献   

7.
吴丽丽  徐充 《北方论丛》2014,(2):143-147
城乡公共资源的失衡配置源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设计,在公共资源配置上选择了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战略。由于中国存在城乡二元的社会管理制度、城乡不公的财税制度和城市偏向型的公共资源享用制度等,导致中国在公共资源的配置上出现严重的失衡。中国实现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根本路径是改变现有的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制度,具体路径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制度、公平的财税制度和城乡共享的公共资源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8.
教育公平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也被作为评估教育改革的基本标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平衡器.当前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教育政策的非公平导向,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过大,弱势群体教育公平失衡等.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不仅要致力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更要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实现实质上的公平,即平等与效益、均衡与优质相互促进与和谐发展的公平.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失衡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一国两策"的管理体制下,我国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严重失衡,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其制度根源在于:"二元"的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畸形"的政府间公共产品供给权责;"强权"的农村公共产品决策机制;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的不完善.要破除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中的制度障碍,就必须在统筹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一系列的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城乡统筹、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均等化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相似文献   

10.
《新学术》2007,(5)
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层面、多个方面的政策和体制,需要资源配置、政策安排和制度设计等方面的合理统筹。应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观念和制度创新,实施政策调整,不断调节工农、城乡发展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缩小我国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公共服务城乡失衡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缩小城乡差距的深层次原因。目前我国城乡失衡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不到位,对农民的公共服务水平大大低于对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相比严重滞后,农村居民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与城镇居民相比存在巨大差距。要针对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农村公共服务的力度,为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我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制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我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制度存在着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的矛盾,在教育制度演进的三个阶段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教育制度严重失衡。形成了持续失败的路径依赖,而政府作为流动人口义务教育制度变迁的个体,要承担起本应承担的责任。我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制度建设的路径取向应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制度供给取向,政府、学校与市场有机结合的制度运行和改革取向和兼顾整体、均衡的制度变革取向。  相似文献   

13.
刘明先 《理论界》2007,(8):125-12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城市边缘群体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潜在的社会问题,成为城市安全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必须通过政策倾斜和制度安排来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平等受教育权。  相似文献   

14.
当前,平安建设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和困难,具体包括由于社会发展、社会转型带来的不利影响和政策制度滞后及工作层面产生的问题。文章立足首都实际提出了试点改革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党委领导的社会治理结构、加快社会政策体系建设、完善社会力量动员体系、夯实基层基础、实施实有人口管理改革以及其他具体深化平安建设拳措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镇转移,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农村学校空壳化与城镇学校大班额化并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流失严重。社会环境的变化给基础教育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深层次的挑战: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地升学难以实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突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面临两难选择,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逆向流动趋势明显。面对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重重挑战,完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寄宿制学校的教育优势,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慎重对待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发展机制,完善城镇教师援助农村学校制度,健全农村教师到城镇跟岗培训机制,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刘继同 《人文杂志》2007,(2):170-178
2005年是中国社会发展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历程中有划时代意义的关键时刻,经济体制改革、医药、教育、住房等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模式与社会发展方向再度成为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议程的核心议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困境引发社会各界对卫生体制改革反思,如何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框架成为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当前,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框架设计与全民健康照顾服务体系建设实践正面临诸多基础议题,为什么要建立,必要性与可行性,什么时间,如何建立,现行各种制度如何衔接,是否有财政能力,应设置几种缴费标准,长远规划与战略目标等是全民医保制度建设不可回避的关键性议题。综观国内外社会发展经验,人类健康需要、卫生政策与健康照顾服务已成为国家的基本政策,政府职能转变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是建立健全社会基础设施体系,奠定和谐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城乡关系的三重建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的城乡关系具有持续演进的建构性特征与趋向,呈现出相互关联的被建构、自建构和再建构三重机制。它的被建构机制是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科技进步、发展战略、管理政策、政治制度、思想理论和国际背景等因素的合力作用;自建构机制包括内部自建构和外部自建构两个方面,其中的内部自建构效应主要表现在城乡关系在思维、制度、政策、结构方面具有自我再生产的机制和惯性,外部自建构效应在宏观社会层面主要是关联人权平等与正义、彰显政治文明与形象、制约发展质量与效益、决定国民生计与命运、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以及客观选择城市化模式。1949年以后,城乡关系的自建构功能日益显露出二元分割、发展失衡、差距巨大、"三农"问题突出等弊端,因而需要重新再建构。再建构机制的目标任务是,优化城乡关系目标导向机制,调整城乡关系结构整合机制,更新城乡关系思想引导机制,改革城乡关系制度规范机制,完善城乡关系的助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三农”问题形成原因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本文认为,我国实施的二元发展战略是"三农"问题的政治根源;二元社会结构是"三农"问题的社会根源;二元财税体制是"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农村中的一系列制度缺陷是"三农"问题的制度根源;城乡政策上的差异是"三农"问题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县乡结构膨胀进一步加重了"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总根源则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  相似文献   

19.
李涛  邓泽军 《江淮论坛》2012,(1):169-175
全球化时代的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是当今大多数国家在进行宏观教育政策设计时所必须面对和回应的核心困惑,由此所催生的以城乡二元融合为焦点的教育公平政策设计问题事实上已成为了制约国际社会人力资本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要突围这些历史性与制度性藩篱,就必须从“世界教育公平史”与“全球化教育公共治理”的政治哲学路径出发,厘清国际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的整体历史嬗迁脉络,探索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治理结构中的不同国家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同治理模式与特征,进而为总体处于治理低态阶段的中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提供必要的国际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教育均衡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波 《齐鲁学刊》2005,(4):119-1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是造成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要实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其基本策略是通过更新观念,摆脱“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思维的束缚;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促进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非正规教育,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结构多元化,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