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兹华斯与孟浩然生活在两个相隔久远的时代和两种迥然相异的文化传统中,居住地域亦相去甚远,他们之间的可比性在于二人有着同样的自然情怀,他们均主张以诗歌入自然,以情感入自然,把自然作为生命家园,在自然中寻求灵魂的净化和生命意义的升华。二人在自然旨趣上的区别在于:华兹华斯在自然中寻求神性,并在神的怀抱中获得升华了的主体性,得到了“人的自然”;而孟浩然所寻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其中人的主体性并不高扬,在他的诗中,自然是“人化自然”。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是中英文学史上田园诗的双璧 ,他们性格中都有“静”和“动”的成分 ,但他们对他们所生活的自然和田园的体认有着巨大的差异。从他们对自然和田园生活描绘的广度上来说 ,华兹华斯为我们展现的社会画卷多姿多彩 ,从这点上来说华兹华斯胜于陶渊明 ;从他们对自然和田园生活表现的深度上来说 ,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完成了人格与精神的升华 ,达到了物我交融的程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陶渊明胜于华兹华斯。本文的结论是 :陶渊明的自然是自己的自然 ,华兹华斯的自然是自然的自然  相似文献   

3.
浪漫主义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华兹华斯的《独自云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的代表性人物,他的名作《独自云游》堪称浪漫主义诗歌中的一朵奇葩。本文对这首诗的自然主题、情感与想象力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诗的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了解读,发现华兹华斯自然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人与大自然相依相伴,大自然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大自然是人类的羽友、良师和保护者,从而唤醒我们热爱大自然,善待大自然。  相似文献   

4.
华兹华斯诗歌崇尚自然、返璞归真,诗人不仅在对大自然的欣赏与礼赞中获得欢愉和宁静,更重要的是他着意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重新确立人生的永恒价值。文章从华兹华斯的诗歌中对自然的吟咏,分析诗人淡泊、宁静、追求和谐的自然观以及对现代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早在二千七百年前,《管子》书中就前瞻性地提出了“人与天调”的生态哲学思想。阐述了“天”是自然之天,天地有“则”;又指出“人”是自然的产物,可贵之处在于能“务”也能“虑”;提倡人与自然(人与天)的和与合,促进人类发展和自然界的发展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人文与自然:从冲突到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和“自然”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概念。人文与自然发生冲突植根于人类所特有的存在方式。要克服工业时代人文与自然之间的尖锐对立,使二者走向和谐,其可能的途径是:1.扬弃人的自我中心化;2.寻求技术的诗意化;3.借鉴传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7.
价值的可能性和价值的实现是“价值”这一概念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人的价值”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即受到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主体条件的限制;同时,“人的价值”的实现具有社会性、中介性、主观能动性和保持主体性等特点;最后,我们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同时必须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的人生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华兹华斯被称为"自然的歌手",其自然诗中千姿百态的花意象尤为引人注目。华氏笔下的花意象具有主体性和神性两个特质,有抚慰心灵、愉悦心情、启迪智慧的功能。以花为伴、与花共舞的华兹华斯尽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充分显示出"一花一天堂"的意境。  相似文献   

9.
华兹华斯被称为"自然的歌手",其自然诗中千姿百态的花意象尤为引人注目。华氏笔下的花意象具有主体性和神性两个特质,有抚慰心灵、愉悦心情、启迪智慧的功能。以花为伴、与花共舞的华兹华斯尽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充分显示出"一花一天堂"的意境。  相似文献   

10.
结合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对华兹华斯诗学中"自然"含义的分析,探讨华兹华斯自然观的丰富内涵。通过将他的自然观与其所处时代的文学精神相联系,挖掘华兹华斯自然观产生的根源在于法国大革命和英国的工业革命,特别是英国的工业革命实现的工业化给人带来的异化、分裂。华兹华斯认为,只有回归自然,复归人的完美本性,人类才能得到救赎。他给人类指出一条得到救赎的途径:即通过多面自然——大自然、乡村人、自然的语言,回归完美的人性,实现人类的救赎。  相似文献   

11.
胡适倡导白话诗,源于他对中西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创造。但就诗歌理论而言,白话诗更多地是与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英国湖畔派诗歌等西方资源有着明显的关联。在诗歌语言上,华兹华斯主张“散文的语言”,胡适强调“自然的音节”。文章通过对前述两条诗歌主张的对比分析,论证了胡适白话诗与华兹华斯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2.
马修·阿诺德根据“诗歌即人生批评”的诗学理念.给出了威廉·华兹华斯在其诗人排行榜上的显赫位置。阿诺德提出,华兹华斯的卓越之处,不仅在于其能把思想崇高而深刻地运用到生活中,而且在于其师法自然、质朴无华的创作风格。同时,华兹华斯之所以还未被公众所广泛认可.主要是存在影响其声誉的三大障碍:良莠不齐的诗作堆积;不拘常理的排列标准;虚无缥缈的哲学体系。要让华兹华斯的价值得以展现,就必须消除这些障碍。  相似文献   

13.
荀子认为,音乐和礼一样,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社会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墨子的“非乐”是错误的。音乐的社会功能在于它可以使人和睦相处;可以使人的行动整齐划一;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修养。音乐社会作用的性质有两个方面:一是催人奋进的严肃庄重优美高雅的音乐,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稳定社会的功能,应加以鼓励和支持;二是低级下流、妖冶卑俗、颓废消沉的靡靡之音,在社会生活中败坏社会风气,必须加以制止和打击。音乐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相比,具有作用面广、影响深、传播速度快、移风易俗的特点。音乐艺术实现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有别于通常对余华所作的现代主义定位,而依据其作品对人性恶与本能世界的极端还原写实和主体性的极度空缺两大主导特征,将他定位在自然主义的极致(边缘)状态,也不否认他由自然主义向表现主义的过渡趋势。进而寻求余华被人公认的“冷酷”风格的三重产生根源,即对世界的悲观态度和对“真实”的执著追求;对“真实”的独特认识;职业性影响。在此基础上,着重对他作品中与自然主义关系密切的四种常见主题——人性恶 与暴力、本能与欲望、遗传和历史作较为深入细致的剖析。  相似文献   

15.
因为“任个人”的新文化的影响,早年的苏雪林倾向于书写个体的情感经验,这不单是个人青春期而且也是历史青春期很自然的冲动;而抗战时期,苏雪林的创作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是文风的变化,更是从个人书写向国家叙事的转变。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创作主体走向成年,走向成熟;二是民族危难的不断催化和加强作用。这使得国家情结在她的精神世界中的地位自然上升,并最终被确定为主体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人性主要保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二是指人的社会属性。先秦时期的孟子、荀子就人性观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两人的分歧主要体现在:“性善”与“性恶”中“性”的所指有所不同;对性本源的认识不同;孟子强调先天的道德观,荀子强调后天的极伪而成;在通德观培养途径上存在分歧。本文即是对上述几个方面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7.
儿童理念是探究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和诗学思想,甚至是重读浪漫主义诗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自从诗人在《每当我看见天边的彩虹》一诗里提出“几童是成人的父亲”这一断言,这一话题就一直激发着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成为华兹华斯研究的一大主题。通过对华兹华斯《序曲》中儿童意象的研读分析,文章认为,正是在母亲和自然的怀抱中,华兹华斯体验到了上帝的神秘存在,发展出了“回归童年与自然”这一诗性存在的浪漫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道”与“气”、“形”与“用”、“理”与“分”三组概念出发讨论了胡瑗在《周易口义》中对天道的阐述,指出胡瑗之天道观的特点在于进一步破除孔颖达《周易注疏》中的玄学倾向,而通过天道为儒家的价值秩序观念奠基。这种奠基表现为:一方面,天道是人世秩序的根基;另一方面,人应该发挥主体性,以奋发有为的生活态度实现天地给予的秩序。  相似文献   

19.
史少博在《理论学刊》2006年第1期中撰文指出:为防止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误读,需要辨明“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异同。二者的共同点是:都与“物本”、“神本”相对立,都凸显人的主体性,都以人为目的。二者的区别点在于:“人本主义”强调的是抽象的人,而“以人为本”强调的人是具体现实的人;“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权,“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民的利益;“人本主义”只是以人为目的,而“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目的又作为手段。  相似文献   

20.
西方理论话语“空间转向”的出现将空间提升至显性的地位,逐渐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主要表征形式。空间的崛起颠覆了一直以时间性为主导的生存方式,人对空间的迷失感正在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对空间的审美需求。与古代以自然空间为审美对象不同,由于人的生产性实践的介入,自然空间变成了被生产的空间,作为审美对象的意象自我演化成以视觉为基础的生产性空间。但后现代中的空间体验与古代自然空间中审美体验的契合点在于空间美感的生成要求主体性的参与。正是这种主体性的复归,才完成了空间审美体验的后现代的蜕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