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方城是楚国北部(今豫西南)长城的代称,三十年来,学术界对它的名称由来、建筑时间、规模与地望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研究,存在不同看法。关于为何将楚国长城称为“楚方城”,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方城”原本是楚国北部边防城塞的常用称呼,后演变为楚国长城的代称,因方城山或方城塞而得名,楚长城宏观外形呈方形状所以叫“方城”;关于楚方城的建筑时间也有三种论点: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各段的修筑时间不一样;至于楚方城的规模与地望,则有两段说、三段说、五段说等观点。  相似文献   

2.
“扞关”是古代蜀、楚通道的名关险隘。《史记》称“扞关”,其他史书称“捍关”。关于“扞关”的建置经过,《史记·楚世家》说:“肃王四年(公元前377年),蜀伐楚,取兹方。于是,楚为扞关以拒之。”当时的蜀实为巴,已为学界考定。兹方,今湖北省松滋县。又《水经注》卷3说:“捍关,廪君浮夷水所置也。”卷37说:“昔廪君浮士舟于夷水,据捍关而王巴。”再《盐铁论·险固篇》又道:“楚自巫山起方城,  相似文献   

3.
以"方城隘口"为核心的"方城道"是古代重要的交通系统,自古就是南北交通和文化交流的孔道;在中国内部东西对峙的形势下,还部分地决定当时中国的政局。秦崛起后,即经营"方城隘口",以图遏制楚国,并侧击韩、魏;秦末至西汉,其为关中防守体系的一部分;东汉时期,政治中心东移,又成为联系首都和西南地区的枢纽。但随着中国全局政治形势的变化,方城隘口和方城道的地位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4.
周昭王南征伐楚,是西周早期的一件大事。然周昭王因何伐楚,史载不备;伐楚的结果怎样,史载不明。本文钩稽古认为,周昭王因楚要“封号”、求“分器”、欲“自尊”而伐楚,虽然周昭王在伐楚返回途中因偶然事件陨命于汉水,但是伐楚是以取得胜利而告终的。周阳王伐楚获胜,使楚的欲望受到长期抑制,为此后西周时期南方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楚祭与苗祭──剜羊祭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谓楚祭?顾名思义,楚祭是指楚国的祭扫与祭俗,或者说是楚王室的祭孔与祭俗。楚王室的祭扫祭俗,必然为楚民族大众所崇尚。而苗祭,则是指我国苗族的祭礼与祭俗。无论楚祭与苗祭,本文涉猎的只是楚、苗祭俗中,最有代表性并具有崇拜中心、宗教神学意义和最富于历史文化内涵的祭扫,并从中探寻不同时期的楚、苗祭扫的对象、祭品、祭仪、祭现、祭俗是否相似相同,进而探寻楚、苗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二者之间的中介──民俗文化是否同一源流,从中认识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楚与苗的文化心理素质,进而拓宽与加深对楚、苗文化历史的研究。历…  相似文献   

6.
《楚辞》楚语楚声说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辞》楚语楚声说由来已久,似乎是不刊之论,然考以事实,疑窦百出。屈宋赋中多有不用楚方言者,虽偶用之,也寥寥无几。由于方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与传播,屈宋赋中楚方言、共同语及别国方言并用。由此观之,屈宋赋可能是按共同语的雅言创作的。  相似文献   

7.
伴随20世纪以来先秦楚地各类激动人心的考古发现,楚书法成为了其中令世人瞩目的文化现象。大量出土的金文、简帛、玺印、货币、封泥、漆书、刻石等等,在世人面前展现出一个丰富多彩、浪漫清奇的楚书法艺术殿堂,形成了一种史无前例的楚书法文化热。在这一文化热潮中,祖龙是以学者、书家的双重身份,对楚书法进行系统理性思考的第一学者。2013年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楚书法史》更证明了祖龙在该学术领域的突出成就。  相似文献   

8.
汉承秦制是一个历史事实,但其局面的出现经历了一番曲折反覆。秦亡楚兴以及楚汉之际,秦制几乎被楚制替代。六国制度的复兴是对秦国政治历史和文化进行否定的尝试,其中楚制的复兴尤其值得注意。刘邦集团从楚制向秦制的复归,关键在于刘邦以关中巴蜀为基地东向与楚争天下,而萧何为相是一重要契机。汉制的内在更移与稳定,与萧何、曹参为相关系甚大。汉制是在更高层次上对秦制历史成果的积极继承。  相似文献   

9.
中国长城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界长期争论、悬而未决的焦点问题。对目前关于长城起源的四种主要观点:“楚方城”说、“列城”说、“城”说和“堤”说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说法虽各有见地,但亦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纵观夏、商、周及春秋战国各历史时期,华夏大地经历了国之数量由多变寡、国之疆域由小变大的历史进程,至秦始皇灭六国才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帝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天子自封及其赐封各诸侯国的疆域皆用土封,即在边界“沟、封树之”;秦长城可以认为是秦之北疆最大的“封”。据此,提出中国古代的“封”是长城最初形态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0.
楚“东国”的道路——兼谈影响先秦交通的社会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国,是春秋、战国时楚国一个重要的地理区域,其先后所及的范围,大致是西起南阳盆地东缘的方城一线,并以淮水为中轴,向两侧展开;北面约包含淮北平原,西北伸入豫西山地,东北接于秦山南麓,南面约跨有江淮之间,西南止于大别山脉,东南至钱塘江畔。大体相当于今苏、皖全境及豫东南和鲁南、浙江一带。 楚东国的道路,见于文献、古文字资料记载,或借有关记载大体可考者,极其繁复。一般说来,它们属于楚国内部的交通系统,但又往往向外延伸,成为联系黄河中下游以及长江下游各国的纽带。今依北上和东出这两个方向,叙其大略于次。  相似文献   

11.
屈原是一位生长在南方的伟大诗人,在他的作品中,明显也受到楚巫化的影响;本力图从形象思维方式、诗歌表现色彩、意象驭使各诗体形式等方面分析屈赋对楚巫化的继承。但作为一个民族诗人,屈原对楚巫化又有一定的超越,这体现在屈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从公关角度,分析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晋胜楚败的原因。认为此战晋主要就胜在它高明的公关谋略上。  相似文献   

13.
楚庄王     
楚庄王楚庄王(?—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熊氏,名旅(一作吕、侣),春秋时楚国最有作为的国君,诸侯五霸之一。郢都(江陵纪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继位。登位三年,不发号令,终日郊游围猎,沉湎声色,并下令“有敢谏者,死无赦!”大夫伍参冒...  相似文献   

14.
汉画中的楚舞蹈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汉画中的楚舞蹈艺术陈峰本文试图结合文献和考古资料,仅对汉画中的楚舞蹈艺术及其特征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一、汉画中楚舞蹈艺术的形式汉代的舞乐百戏,在宫廷、豪门,在闾巷、祠堂都有相当广泛的表演活动。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倡优的不断创造,出现了汉代辉煌灿烂的的舞...  相似文献   

15.
观射父的宗教思想徐文武观射父,春秋末期楚大夫。楚昭王时,因通晓宗教礼仪,并“能作顺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①而受到昭王的重用。昭王有不明了的天地之事,都要向观射父作咨询,观射父因此被誉为“楚之所宝者”②,视为楚国的国宝。观氏祖辈为人,楚...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楚人擅琴,如今却又为何刮起楚人尚钟之风?究其实质,即阶级意识在楚音乐文化中的顽强表现,本文通过侃琴说钟,为客观上被冷落和淡漠的古琴艺术,恢复其在整个楚音乐文化中所应具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从早晚与优劣两方面对春秋时期楚、晋两国战略的比较,说明楚在战略的应用上强于晋国,目的在于剔除传统观念中在军事上贬楚而褒晋的陈见  相似文献   

18.
楚国灭亡探因○向一尊楚从商未周初,鬻熊“为文王师”,熊绎事(周)成王起,“居国南乡”,荜路蓝缕,艰苦创业,到熊渠时已“甚得江汉间民和”,占有“江上楚蛮之地”。降及春秋,熊通“乃自立为武王”,“始开濮地而有之”,楚文王迁都于郢(江陵),“楚人都郢而强”...  相似文献   

19.
楚苗文化关系略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苗姓与楚姓的称谓特点、苗族葬俗与楚葬俗的一致性以及苗祖与楚祖同为祝融等习俗,论证楚苗文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楚风俗对楚器物造型和装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楚国的造物品类繁多、主题鲜明、格调清奇灵秀、色彩斑斓繁艳,开创了上古南方审美文化的新视界。楚器物从造型到装饰所表现出来的楚风特征表明,楚器物的产生与楚风俗有着密切的关联,楚风俗是楚器物发育生长的母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