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端木蕻良小说的文体建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弓 《河北学刊》2001,21(1):15-20
本文从叙事结构、意象、语言三个方面论述了端木蕻良小说的文体建树。《科尔沁旗草原》具有恢弘的史诗性结构;在诸多小说的结构上,显示出一种多层面的复调性;还有写实与写意的参差交错,善于营造一种抒情境界。意象在端木蕻良小说中承载着重要的叙事功能,用于预叙、补叙,也用作“文眼”,起到一种伏脉作用。叙事语言将不同来源、不同色调的语汇与话语方式熔于一炉,富于多样性与变化性,清新自然,韵味淳美。  相似文献   

2.
朴正薰 《兰州学刊》2010,(Z1):95-98
端木蕻良一般被认为一位抗战文学家或者东北作家,但是1940年代初端木蕻良开始从现实、时代的主题意识离开,把自己的视角转移到个人的内面世界,而用细腻精致的叙事方式来转换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在此事实的背后存在着很现实、个人的理由,那就是妻子萧红的死亡。端木蕻良通过那种很痛苦的经历转换了以前的叙事方式。可以说抗战正在很激烈时端木蕻良就写了与抗战无关的小说。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初吻》和《雕鹗堡》两篇小说。  相似文献   

3.
张冠夫 《河北学刊》2001,21(4):40-43
将诸多文化因素引入作品是端木蕻良小说创作所具有的突出特征之一,这是作家自觉将《红楼梦》等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手法借鉴到现代文学中所进行的可贵艺术探索。端木的艺术世界包容了丰富的雅俗文化成分,对民间文化的呈现尤见特色。在较为成功的作品中他注意将文化材料自然地融入叙事中,实现了与作品各构成要素的有机衔接。文化因素的引入使端木的创作表现出崭新的审美特征,对于端木艺术世界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端木蕻良的艺术尝试成功与失败兼而有之,但其予人的启示颇多。  相似文献   

4.
端木蕻良的小说采用了一种立足于生活而又超越庸常生活的独特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加上作者本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深刻哲思,从而使其笔下的乱世英雄传奇、家族历史传奇、战争流浪传奇和浪漫爱情传奇闪现出与众不同的神采,充满了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5.
戴望舒<雨巷>诗中弥漫着浩如烟海的感伤和忧郁,并且诗中成功的塑造了"丁香情结"意象,后上升为忧郁意象的典型."丁香情结"是诗人处在迷茫时代,爱情失败,理想幻灭等内心情感的艺术再现."丁香结"这一意象中,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品质,铸造了"忧郁"意象的典型.  相似文献   

6.
现代中国小说经五四文学的自觉追求与不断实践,吸收、融纳中西小说传统和其他艺术文体资源,在三、四十年代日益走向成熟,并形成一套近乎规则化的小说文体模式:人物、情节(结构)与环境的调合、统一。端木蕻良的小说创作显然潜在地接受且契合于这样的小说写作规则,同时又尽可能地突破该规则的束缚。他是一位富于文体创新精神的小说“文体家”①,崇尚“旷野、草莽、大海、强盗、狼、毒蛇、蝎子、野生的东西”②,也以创作的“野性思维”对现代小说的审美眼光提出了强烈的挑战,敞露出丰富的文化意味。一端木写小说出手就有“大家”气魄,《科尔沁…  相似文献   

7.
宋剑华  曹亚明 《云梦学刊》2008,29(2):114-117
"生死场"与"后花园",作为萧红小说创作中最为突出的两个空问意象,构成了作者理想空域中苦难与温情交相辉映的"童话"世界.后期创作中一再重现的"后花园"意象又超越了"生死场"这一宏大背景,展开了更深层次上关于人类生存与死亡问题的追问,同时也是作者超越残酷现实以寻求精神拯救的一种方式.正是因为恒定而统一的空间背景,才使得萧红的小说在二十世纪"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中国现代文学总体芙学格调之中敞开一扇通往精神家园的生命之"窗".  相似文献   

8.
论端木蕻良小说创作的两种追求与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阳刚与阴柔  端木蕻良于 30年代踏上文坛时 ,时代政治和文学主潮的影响及自身对此的积极认同 ,所受外国文学的浸润尤其是对 1 9世纪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作家作品的偏爱 ,使外表清癯文弱、在东北作家群中显得最具有“文弱书生”气质的端木蕻良 ,产生了一种对“宏大叙事”和阳刚之气的审美热爱与文学追求。其实早在 1 92 8年 ,当端木还在天津南开中学求学时 ,就与人合作撰写过《力的文学宣言》并在他参与编辑的学生刊物上发表。在写于抗战时期的长篇小说《大江》的“后记”中 ,端木蕻良强调自己“欢喜巴尔扎克更…  相似文献   

9.
秦弓 《江汉论坛》2013,(1):106-111
端木蕻良前期小说控诉与抨击了四种戕害人性与生命的暴力——权势暴力、侵略者暴力、土匪暴力与文化暴力,而对合理的暴力反抗则予以肯定,其暴力书写的深刻之处还在于意识到暴力的双重性,揭示出背离社会公义的盲目暴力往往借群众运动之机浮出水面,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对此应该保持足够的警惕。  相似文献   

10.
马云 《河北学刊》2001,21(1):21-25
萧红和端木蕻良结合以后,他们的创作发生了相互的影响。萧红在创作情境、情感表现、叙事的完整性和故事性、以及创作的自传性和主体意识的表现等方面,可以看到端木的影响,这些影响是积极的。同时,端木的创作在题材和主题、情感和人物表现方面.也可以看到萧红的影响。但是,萧红的病逝,以及二人的结合所招致的非难,给端木的身心造成极大损害,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红柯的诗化小说采用让名词不断重复以及对意象进行连缀聚合等方式,完成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他创造性地使用"直流意象"和"漩流意象"两种连缀聚合形式来增强小说的诗意节奏之美。其小说叙事时空是由多个被分割的时空组成,它们通过叙事中流动的气势和连续不断的情感之流缝合而成统一的时空整体。红柯通过这些叙事策略不断还原并彰显了人与物的主体性,使人与自然在诗意的抒写中和谐融通,小说的诗意也因此而产生。  相似文献   

12.
文学文本的结构往往与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意象图式理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简·爱》这部小说的构建与意象图式理论中的容器图式的相关特征有着重要的关联:即整部小说运用“进入容器──打破容器──回归容器”这一模式贯穿其中。从而,作者成功地讲述了一个自强不息的贫穷女孩最终获得独立和幸福的“天路历程”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3.
端木蕻良笔下塑造了一系列漂泊者形象。本文探讨作者漂泊情怀产生的原因,从比较分析中,揭示其漂泊情怀在文化传承、生存环境、生活经历等方面的特点,具体分析作品人物的漂泊情怀以及自由意志的内涵和表现层次。  相似文献   

14.
祖先崇拜与家族意识--论端木蕻良小说的一种主题意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祖先崇拜是人们感情的一种归依和寄托。萨满教的祖先崇拜缺少儒家这种道德理念和教化原则,而强化了祖先神灵所具有的威慑力,在很大程度上,它更接近殷商时代的祖先崇拜的观念和意识。端木蕻良的小说反映了一种典型的萨满教的祖先崇拜,表现了与儒家文化温柔敦厚相异的思想倾向,崇尚一种轻道德而重强力家族意识。  相似文献   

15.
小说中的意象变异是对意象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是作家作为个体存在和其社会属性之间复杂情感体验的产物。意象变异丰富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增强了小说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立足于芥川龙之介<地狱变>的文本,对这篇小说蕴含的思想进行了深度分析,指出作者在小说中并不是简单地对社会的恶和不公进行批判,也不是对主人公的不道德的艺术观提出批评,而是揭示了人性中的永恒矛盾,这就是人的世俗常情和艺术的超越精神的矛盾.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牺牲而使矛盾双方得到了调解,完成了一个黑格尔式的悲剧.文章最后将该小说中的悲剧意识与西方悲剧意识从古今两个层面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在端木蕻良看来,一件艺术品是否伟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学的深度。他的全部创作,都表现出一定的深度感。可以说,“深度”是他小说创作的一个突出特征。这种深度感是靠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多种努力实现的,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作家通过明确的理性介人来实现作品的深度.他认为“文章的深度就是思想的深度”,一个作家如果“没有一个精纯的思想系统,而想写出了不起的作品,是从未发生过的事情"①。因为只有以精纯的明晰的思想为指引,才能深刻地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没有思想的人绝不会体验身受的生活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桑园留念》:苏童的经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苏童小说创作中的“少年”、“欲望”、“死亡”、“女性”书写的方式及主题意象都源于《桑园留念》这篇小说。  相似文献   

19.
现代作家端木蕻良 40年代在桂林时的创作 ,虽不乏精品 ,却论者甚少。 40年代是端木蕻良在精神上最苦闷的时期 ,其创作风格与前期作品相比 ,有本质上的变化。此时 ,作家更关注自我内心体验、自我精神处境 ,其作品社会性的重大现实话语极度收敛 ,而个人化述说得以强化。在叙事方式上 ,端木蕻良也作了多种探索 ,可以说在 40年代的文坛 ,他的艺术探索具有一定的先锋性质  相似文献   

20.
萧红与萧军、端木蕻良的感情纠葛历来被当作文坛趣闻广为传诵,他们之间的浪漫故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对观念的演绎和对潮流的趋从往往使研究者忽略掉萧红的真实遭遇和处境,从而漠视了她身上朴实自然的人格因素和生生不息的人性力量。本文用史料考证的方法,通过文献材料的爬梳与辨正,通过文本的细读与分析,旨在对萧红真实的情感历程予以重新勘察。提出“二萧”结合并非因为爱的缘故,他们走到一起更多是因缘际会、出于现实考虑和功利需求;从更为具体现实的因素,如身体的健康状况、家庭暴力、“婚外情”等方面考察萧红与萧军分手的必然性;进一步分析萧红缘何不顾众多朋友的劝阻,执意投向端木蕻良的怀抱的深层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