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是指由政府出资,由福利机构为孤残儿童选择合适的家庭,由其为儿童提供所需的生活照料和服务,使儿童能够在家庭环境中得到细致的照顾和关爱.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是我国儿童福利社会化的一种尝试.本文在实地调研沈阳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的基础上,论述了沈阳寄养工作的基本状况、所取得的成绩、仍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沈阳家庭寄养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家庭寄养是孤残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以来,国内逐步形成了比较典型的“北京模式”和“上海模式”,且这两种模式的成功经验在国内逐步得到了推广。杭州市儿童福利院自2000年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以来,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制度化的操作,但尚未形成一种模式。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家庭寄养典型模式的研究,进而提出一种新的模式——“杭州模式”,以期对杭州市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对城市孤残、失依儿童的社会救助,传统上采用政府包办、院内供养的模式。随着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深入,这一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昆明市儿童救助机构提出并加以实施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将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寄养模式加以本土化改造,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是对传统的集中供养模式的重要创新。它为探索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弱势人群急剧上升与政府福利供应不足的矛盾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可行性途经。  相似文献   

4.
李星瑶 《理论界》2006,(12):122-123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政策是我国近年来探索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尝试。本文针对寄养安置过程中出现的“安置中断”现象,从社会支持系统,寄养工作中三类角色——寄养工作者、被寄养的儿童和寄养家庭入手,寻找提高家庭寄养安置成功率的途径,避免由于安置的中断对孤残儿童造成再次伤害。  相似文献   

5.
政府视野下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研究——以宁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寄养模式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构件。宁夏在13年的借鉴实践中初步形成相对专业、规范,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照顾模式。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寄养地获得社会支持资源相对缺乏,如何在寄养地城镇化过程中调整家庭寄养工作,寄养中断与寄养儿童的再安置等问题。本文建议用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的路径解决家庭寄养问题。  相似文献   

6.
2018年民政部儿童福利司成立,标志中国现代、普惠性儿童福利时代来临。本文以国家福利责任和社会福利制度理论视角,界定儿童福利观的内涵、外延、构成要素与制度灵魂角色,论述儿童观、现代儿童观、儿童福利观、现代儿童福利观和家庭福利观之间的关系,描述中国特色现代儿童福利观和儿童福利制度范围内容、层次结构,探讨现代儿童福利、家庭福利观与现代儿童福利、家庭福利制度建设之间的内在制度逻辑。中国特色、现代、普惠、广义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的当务之急和关键之举是:重构中国特色现代儿童福利观和家庭福利观,中国特色现代儿童福利与家庭福利制度建设的福利责任主体是国家;现代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的主要制度途径是国家为本的政治责任与政治机制;中国特色现代儿童福利服务制度体系建设的优先领域与战略重点是以现代家庭福利服务为基础的现代儿童福利服务制度。  相似文献   

7.
儿童的健康全面发展关系社会前途,儿童福利制度则是儿童生存发展的有效保障。由于家庭功能的变迁及乡村社区文化的衰落,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的需求未能得到较好的满足,给留守儿童成长带来困扰。与此同时,由于留守儿童自身的表达能力较低或不懂得如何表达自身的需求,留守儿童的福利诉求能力低,以留守儿童为主体的福利服务的建立迫在眉睫。本文以儿童福利为视角,探讨如何构建多维度的福利体系,为留守儿童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保障其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孤残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在家庭中养护孤残儿童、默默付出自己爱心的"类家长"却没有受到重视。我国应构建全面的、完善的包括正式和非正式支持的"类家长"社会支持网络。正式的"类家长"支持网络应该是以政府为主,社区、企业、社会工作专业等共同参与;非正式的"类家长"支持网络应该是以家庭为主,其他"类家长"、朋友、社会志愿者等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对儿童、童年、儿童权利以及儿童、家庭和国家关系认识的改变,西方国家儿童福利理念和政策经历了巨大变化。从英国1601年颁布《伊利莎白济贫法》至今400多年里,西方儿童福利的发展可分为"失依儿童救济时期"、"儿童福利与儿童保护时期"和"儿童保护与家庭支持融合时期"。研究分析这三个阶段理念的演变及对政策的影响,将给日益受到关注的中国儿童福利和儿童保护制度建设与体系完善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0.
关注四川省“5.12”震灾后孤残儿童这个特别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及受保护的状况,并以其受教育权利深度保护为重点和核心。倡导运用当今国际社会儿童保护新理念、新视角、新方法,提升我国儿童权利保护水准;呼吁全社会持续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使他们在“扶持性的环境中”充分实现受教育的权利。新理念是:尊重儿童权利,保护儿童福利;新视角是:基于权利主体和责任主体的双重视角下实现对儿童权利的保护;新方法是:项目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刘继同 《人文杂志》2012,(5):145-154
2010年既是中国社会福利元年,又是中国儿童福利元年与家庭福利元年,标志中国儿童福利运动,尤其是儿童世纪和儿童福利时代的来临,儿童福利概念成为核心概念。儿童福利概念内涵外延、界定取向、社会理解与社会建构成前提性基础理论与重大政策议题。本文首次概括中国儿童福利概念界定个体化、专业学科、模仿西方、职能部门化和行政管理化五种传统取向,率先提出学术理论研究、纵横交织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建构界定等方法,构建了儿童福利概念框架。儿童福利概念框架决定儿童福利制度框架。以现代性儿童福利概念框架为基础,笔者首次提出中国特色儿童福利制度框架与服务体系,强调国家儿童福利责任主体与责任范围内容。最后,笔者简要讨论中国儿童福利制度建设对世界和平发展、中国全球战略、国家形象建构、国家最高利益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多重长远和战略意义,强调国家是儿童福利制度框架建设的责任主体,指出儿童福利是社会福利制度最基础与最核心的部分,儿童福利制度建设是国家最大和最优先的政治问题,当务之急是形成"社会福利共识"。  相似文献   

12.
家庭结构的变化为留守儿童带来了诸多风险,其成长必然遭遇原本平衡状态的失衡与重构过程。对留守儿童抗逆力过程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帮助其积极应对风险及逆境。通过对陕西省秦巴山区留守儿童及监护人的深度访谈,探索留守儿童的抗逆力失衡与重构过程,可以发现留守儿童家庭结构变化导致其照顾体系瓦解,重生存轻发展的养育模式造成其自我认同危机,重工具性轻情感性的社会支持导致其依恋关系疏离,家庭监护能力低下促成新生代农民工的再生产。留守儿童的平衡重构过程表现为假性单亲家庭的功能补偿、扩大家庭的监护代偿、学校教育的发展保护及社区支持的远端缓冲。对留守儿童的福利提供要以照顾与保护体系的重构为目标,发展家庭社区联动职能,转变家庭政策,搭建学校福利平台,促进留守儿童抗逆力重组。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福利已步入福利多元主义时代,中国社会福利的改革方向是由国家中心主义向福利多元主义模式转换.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救助安置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河南模式”注重政府的主导作用,强调家庭福利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强化社区融合功能,积极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引入专业力量,有效保障了儿童权益,促进了他们的健康成长,顺应了由国家中心主义向福利多元主义模式转换的社会福利改革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孤残儿童高等教育助学工程是以资助孤残儿童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的一项工程,对孤残学生成长成才意义深远,本文结合高校的有关孤残学生的培养做法,探索助学工程的开展方法,提出有效的建议与对策,积极引导助学工程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理我国关于残疾儿童福利的研究和实践仍局限于儿童福利机构的残疾儿童.残疾儿童福利的对象主要是儿童福利机构中的残疾儿童,福利服务方式主要是通过机构救助实现对家庭功能的替代.传统的特殊儿童福利的框架不突破,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残疾儿童问题.我国残疾儿童福利制度发展路径应以家庭为中心,针对不同的家庭类型分别采用替代性儿童福利、补充性福利和支持性福利来增强家庭对残疾儿童的养育功能.  相似文献   

16.
儿童权利是建立儿童福利制度的基础,一般包括儿童作为人的普遍权利和作为处于特殊年龄段的人的特别权利.儿童权利的实现主要倚赖于国家、社会、家庭和监护人等非自身力量的照顾和保护,而这些照顾和保护又主要通过一系列福利制度安排得以落实和加强.因此,儿童权利受损根本上是由福利保护不充分造成的.完善、系统的福利制度可以给予儿童合理、全面的保护,促进其权利较好实现.“全面型”儿童福利制度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方向,也是各国维护和实现儿童权益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困境儿童是由于儿童自身或家庭原因,父母存在不能监护、不宜监护、无力监护、无心监护,并严重影响儿童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或出现家庭暴力等严重侵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行为,又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外界难以干预、监护也难以转移,长期处在困境中的儿童。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困境儿童概念的内涵,对困境儿童提供有效的福利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儿童福利提供状况和儿童权益保障程度是国家政治文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在我国重视儿童发展总体政策背景下,制定合适的儿童福利模式和儿童福利政策,不但关乎包括儿童基本生存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等社会福利制度建设进程,更关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着眼于提升困境儿童福利的可及性,在困境儿童福利需求与可及性阐释基础上,从可用性、可达性、可负担性、可接受性、可适应性等方面分析困境儿童社会福利传递机制,并从明确政府主体责任、强化合作救助机制、构建社区“嵌入式”福利提供机制、提升福利意识等角度提出困境儿童的福利可及性制度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9.
人口与家庭福利是对人口工作和社会福利工作中的共同对象——人口福利与家庭福利的整合,是一个全新的福利概念。人口福利与家庭福利有其指向上的相似性,政策内容的重合性,以及实施过程的一致性。人口与家庭福利具有大福利、发展型福利及适度普惠型福利特征,包括儿童福利、妇女福利、老年人福利等内容,其供给主体多元,实施方式多样。构建以家庭为媒介,覆盖人的整个生命历程,福利主体多元,强调适度普惠的人口与家庭福利体系,对于以科学理论支撑并推动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困境儿童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是社会福利制度构建的重要议题。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辨明困境儿童概念的基本内涵和演绎,追踪困境儿童福利政策的拓展,提出困境儿童研究的多元主题,是该领域亟待完成的任务。运用主题内容分析方法,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困境儿童的研究轨迹和政策发展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弱势儿童到困境儿童的概念演变及发展、困境儿童社会福利政策从补缺向普惠演进、困境儿童研究议题从单一到多元化。而在未来一个阶段,其研究议题将转向困境儿童需要、家庭与国家责任、社会福利政策和困境儿童福利关系、困境儿童福利输送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