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歌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
在1919年4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月刊6卷4号上,发表有鲁迅的一首新诗《他》(署名唐俟)。这实在是中国新诗史上的一首珍宝般的佳作,可惜长期以来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几乎所有的中国新文学史著作中都没有提到它,也没有提到鲁迅在同一时期所发表的其他五首新诗,包括另一首难得的佳作《他们的花园》;在臧克家同志编选的《中国新诗选》中,这首诗及鲁迅的其他新诗亦均未能入选。这都是不妥当的。在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初期,是新 相似文献
2.
如何理解鲁迅《秋夜有感》一诗,曾经引起过讨论。主要分歧是,《秋夜有感》的内容和张梓生及其主编的《申报·自由谈》是否有关。张恩和同志《风雨鸡鸣斗志弥坚——对鲁迅诗<秋夜有感>的理解》①一文,持“有关”说。陈瘦竹同志不同意张的“有关”说,认为在联系当时形势时,“过于狭隘,因而难免牵强附会”②。严迪昌同志虽然也认为张的一些论点“欠市慎,与史实不符”,但却支持张的“有关”说,认为“鲁迅与张梓生及其接编《自由谈》的关系恰恰 相似文献
3.
吕永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原道》是《文心雕龙》开宗明义第一篇。本篇在阐述文道关系时,还论及道、圣、经的关系,为《征圣》《宗经》张本。所以,探讨刘勰“原道”说的实质和“原道,征圣,宗经”三者关系,必须从本篇入手。 相似文献
4.
凉风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1)
《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作品,也是中国新文学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一块丰碑。几十年来,人们对它进行过广泛的研究;近几年来,一些研究者、评论家又提出了不少新的意见和看法。杨江柱同志在《意识流小说在中国的两次崛起——从<狂人日记>到<春之声>》(载《武汉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一文中提出的“鲁迅先生是我国创作意识流小说的第一个先驱者”,“《狂人日记》是中 相似文献
5.
试论陆机的《文赋》——兼与郭绍虞同志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涛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2)
《文赋》,是继曹丕《典论论文》之后,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著名的一篇创作论。它在总结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渗透着自己创作的心得体会,比较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文学创作(诗赋和散文)的有关问题。这些见解,不独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有其重要价值,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也仍有借鉴意义。但是,专家们对《文赋》的评价还很不一致。比如著名文学批 相似文献
6.
陈允吉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1)
李贺《秦王饮酒》一诗,很能代表诗人的创作风格。由于这首诗发挥诗人丰富奇突的想象,把历史人物和神仙故事融合一起,语言谲异隐晦,境界恍惚迷离,给读者理解诗意确实带来一定的困难。直到现在,对于这首诗所涉及的有关问题,譬如诗中的“秦王”究竟是谁?这篇作品的主题又是什么?学术界还存在许多分歧和争论。弄清这些问题,其意义决不限于如何准确把握这首诗歌本身的内容上面,而且对于探讨李贺相当一部分作品的 相似文献
7.
陶瑞芝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89,(1)
“烈士思酬国士恩,春申谁与快宽魂?三千宾客总珠履,欲使何人杀李园?”这是杜牧的《春申君》咏史诗。咏史诗通常是有所寄托的。《春申君》究竟寄托了什么?这是一个较为复杂难解的问题。刘维俊同志认为寄托了对晚唐皇帝的同情。他说:“对这首诗的理解,必须和杜牧所处时代联系起来。杜牧生活在晚唐,晚唐皇帝多为宦官所挟制。” 相似文献
8.
侯民治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Z1)
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灵魂,分析、评价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主题思想。评价《水浒》这样的古典文学名著,要不要从认识作品固有的主题思想开始呢?有人认为一讲固有的主题思想,就会贬低这部名著的思想意义,似乎就不是历史唯物论的分析了。其实,只有弄清作品总的倾向,作品原来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才有可能对作品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历史的评价,才有可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这份文学遗产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不顾及全篇,不考虑作品的主题思想,只抓住某个方面,抓住片言只语,下这样或那样的判断,那就不符合作品的实际,即是说得再高,也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龙长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
<正>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已成为历史了.人们对合作化的争论,从五三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止,总算告一段落.然而对反映这一运动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等的争论却方兴未艾.在用“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指责《山乡巨变》成为陈迹以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山乡巨变》又受到新的责难,邱岚同志撰文说:“《山乡巨变》……较之《三里湾》,它更向‘左’的方面走得 相似文献
10.
严迪昌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1)
鲁迅诗歌中的重要篇章《秋夜有感》诙谐而深沉地层现了伟大共产主义战士的革命情怀,记录着他粉碎反革命文化“围剿”的光辉战斗业绩。可是对这一宝贵的革命诗篇,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还有待深入研究。最近高兴地读到张恩和同志的《鸡鸣风雨,斗志弥坚——对鲁迅诗<秋夜有感>的理解》(载《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七七年第四期),感到文章有一些很好的意见,但也有些问题还值得商榷。在对《秋夜有感》的理解上,除了认为这诗是写张梓生年青时“艳遇”的游戏说纯 相似文献
11.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
本文从分析《<红楼梦>"两大版本系统"说辨疑》一文提出的新说入手,比较脂本与程本的异同,证明脂本系统与程本系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难以否定.文章考证现存脂本的评阅、藏抄、作序和流传的时间,从时间上判定刘铨福伪造脂本新说不能成立,区分脂本系统和程本系统仍然是红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并强调版本研究要从版本的全部事实以及事实之间的联系出发,力求避免主观性,更不能用主观的想象代替客观存在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陈绍华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1)
一在元曲中,小令[天净沙]《秋思》,堪称为一件艺术珍品。这首脍炙人口的篇什,在当时就曾产生过相当广泛的影响。从现存的元人散曲和剧曲中,可以列举出许多融化其曲辞或摹拟其意境的作品来。例如: 张国宾《公孙汗衫记》(元刊本)杂剧第二折,正末张文秀追赶被陈虎骗走的儿子张孝友时,唱的[天净沙]云: 兀良疏林落日昏鸦,兀的淡烟老树残霞。咱趁着古道西风瘦马,映着夕阳西下,子问—— (叫,唱)那野桥流水人家。郑光祖《倩女离魂》杂剧第二折,张倩女的离魂追赶王文举时,唱的[秃厮儿]云: 你觑远浦孤鹜落霞,枯藤老树昏鸦,听长笛一声何处发?歌欵乃,橹咿哑。 相似文献
13.
何庆善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
《横江词》是李白的名篇之一,前人赞此诗“气格合歌行之盛,使人叹咏”。但诗中的横江指何处?此诗写于何时?注家看法不同,因而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就必然不一致。李协民同志在《关于〈横江词〉的两个问题》(载本刊1980年第4期)一文中,对上述两个问题提出了与各家不同的新的见解,值得重视。我很同意李协民同志对“横江”的理解。《横江词》中的“横江”,非指和县的“横江 相似文献
14.
<正> 《诸葛亮隐居处考析》一文,(刊载于《南阳师专》学报1981年第二期)拜读之后,意有未足。觉得其中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文章一开头就说:“诸葛亮隐居处,素来有两说:一是襄阳隆中,一是南阳卧龙岗。前者的根据是‘隆中对’,后者的根据是‘躬耕于南阳’。前说虽是而流于偏激, 相似文献
15.
郭老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京赴奉先县咏怀》)显然是脱胎于“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孟子·梁惠王》)。并且说:“不过问题还得推进一步:既认识了这个矛盾,应该怎样来处理这个矛盾?也就是说:你究竟是站在那,—个阶级的立场、为谁服务?推论到这一层,杜甫的阶级立场不能不突露出来了。他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统治阶级的立场,而为地主阶级、统治阶级服务的。”(见《李白与杜 相似文献
16.
于正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
千百年来,《木兰诗》作为乐府诗歌杰出的代表作流传下来。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块光耀的瑰宝。但是,由于动乱历史的原因,《木兰诗》的作者是谁,究竟写成在哪个年代,木兰所参加的战争性质是否属于正义战争等等,到目前为止尚还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近来刘兴汉同志在《古典文学论丛》第一辑(《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一九八○年编)刊载的《关于木兰 相似文献
17.
田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3)
一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中,劳动价值学说是一块坚固的理论基石,而社会必要劳动范畴则是构成这个基石的重要因素。这个范畴,从质量统一的角度阐明了商品价值的诸种规定性,揭示了价值规律的内容,从而使劳动价值理论成为完备的、无懈可击的整体。马克思运用这个理论透彻地分析了全部资本主义关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趋 相似文献
18.
柳正昌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Z1)
想像活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普通心理学中多有论述。过去在讨论形象思维时,想像作为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也曾引起过争论。诸如想像的性质、想像的心理机制、想像与情感等问题以往已经发表过一些文章。但从理论上再深入一步便有许多问题弄不清楚。不要说想像的真实过程和想像的生理机制问题目前还搞不清楚,就是作为一般的心理现象也还不能说就 相似文献
19.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1,(1)
因刘邦有残杀功臣之举,历史上便有人谁想出张良惧祸,自度不免,便托词辟谷而逃亡隐居。这样推想,迷惑性大,不深究史籍者,往往信之;一般群众,更易深信不疑。而有些史学家也据《史记·留侯世家》中有“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之语,臆断张良逃亡,大肆评论,作为功成身退、明哲保身之典型,为之推波助澜。如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司马光评曰:“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如高帝(刘邦)所称者‘三杰’而 相似文献
20.
<正> 《南都学坛》1987年第一期发表了张松辉同志的《荀子人定胜天思想的缺陷》一文,读后颇有启发。但张文中的某些观点,我们又觉得实难接受。我们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可说是门外汉,本没有什么发言权。但既然心存异义,亦想一吐为快。故撰此文,以就教于松辉同志。中国的天命思想形成很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低下,人们对许多自然观象不能解释,对各种自然灾害不能抗拒,人们的各种物质需要,在很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