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民族社会生活史作为建立在对传统民族史学扬弃基础上的一门新史学,它以历史上各种不同的民族共同体的群体生活和生活方式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历史上各种不同的民族共同体的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内在规律和外在现象,研究与民族共同体成员自出生──成年──婚配──成为亲长──死亡,这一生命历程相关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人们围绕日历所进行的社会生活活动,研究民族共同体成员在具体的生活中所建立的可以维系和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人际交往活动,以及构成社会生活内容的客观条件及影响、制约并给各民族社会生活史留下明显痕迹的诸多因…  相似文献   

2.
一、社会史的研究对象: 1、认为社会史突出研究,以人为主体。 2、认为社会史是研究历史上,小概念的“社会生活”,即生产活动的社会生活。 3、认为用社会学的办法研究历史,就是社会史。 4、认为社会生活史和社会形态史共同构成了社会史,后者是骨骼,前者是血肉。 5、认为社会史的中心就是研究社会文明的进化,社会结构以及社会意识的进化。  相似文献   

3.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活的灵魂所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精神生活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它以物质生活为前提,同时又超越于物质生活,具有独立性;人的精神需要是精神生活形成的直接动力,而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是精神生活形成的两种路径;与物质生活相比,精神生活更能体现人的存在及其本质,因此,促进精神生活的发展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生活史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线性学科,其涉及领域、研究视角乃至治学方式与传统文学有着显著不同。一般来说,传统史学重视政治、军事等历史表层现象。着重总结各个历史时期兴亡更迭的治乱得失。而社会生活史则全面审视历史和人群,展示人类社会深层的动态立体生活图像,所重视的不是个别帝王将相的活动,而是普通人民的衣、食、住、行、婚、丧、习俗、莫界观念等,由历史表层深入到历史底层,由单维的平面考察转为多维的立体考察,由专题的个体考察转为全方位的群体考察,从而更能显现历史的本质。目前国内有关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刚刚起步,…  相似文献   

5.
人类特殊的生命活动即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历史性等特点.人的生命活动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它们构成了人类日常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人的生产活动主要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社会关系生产和人口生产等四种生产活动.它们是维持人和人类社会生存、并能得以不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人的消费活动主要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两种消费活动.人的适度的物质消费活动和健康的精神消费活动对于人的生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是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的时代话语。习近平围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理想统一于人民理想生活方式的建构过程,揭示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是美好生活的精神满足,主体是现实活动的人,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构方式是高品质的精神生产,由此构成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鲜活意涵,在时代性、人民性、发展性和实践性上实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实质的创新表达和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7.
现代文明修身是指现代人自觉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和促使行为方式科学化的一种内求诸己的自我实现活动过程以及人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境界。它是当代中国人的存在方式的基本体现,是提高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其实质就是人的自我解放。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从文化总体的角度看,人的一切活动是社会提供的一定文化背景、文化环境、文化条件下进行,并且归根结底又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来提供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的生活资料。服务于人本身的生存、享受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德国古典哲学的精神生产理论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一方面,它从"人"的角度考察了精神生产,指出精神生产是人性的张扬和超越,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重要根据.因此,从方法论上它摆脱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从"物"的角度考察精神生产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它又从精神生产的角度来理解人,把人当做精神性的实体,把精神生产理解为人的类本质或人特有的生命活动,把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当做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或人生的最高境界,从而深化了人们对人、人的精神生活或主观世界的研究,开创了近代精神哲学研究的先河.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以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精神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一理论的集中阐释.  相似文献   

10.
经济活动是人的物质生产与交流的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获利和计算是经济活动的本质所在,对人的关注和道德的考量必须以其精神的力量贯穿于经济活动之中。除此之外,任何单纯技术上的道德处理,只能是乏力的、苍白的。  相似文献   

11.
齐宁 《学术探索》2012,(8):118-120
世博会虽已落幕,但世博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将长远影响我们的生活,其中世博志愿者精神就是留给我们的重要精神财富。我们将以此为契机,了解中国当代大学生志愿活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以问卷与访谈的形式探讨志愿者活动长期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
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说,其永恒主题是人、世界和超越存在。但是,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生活的哲学,其主题是随着时代的精神境况而不断演变的。本文从时代精神境况人手,着重考察了西方哲学史上各个时期哲学主题的演变,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21世纪哲学的“世界”主题和任务。  相似文献   

13.
论节庆文化与节庆产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建华 《学术探索》2011,(2):99-105
节庆的产生根源于人类社会的精神生产活动。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节庆活动,不仅是对日常生活的延续,也是人们重要的情感寄托和精神信仰方式。节庆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地方文化形象建设、文化品牌打造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起到全新的作用。顺应这一趋势,实现节庆产业的可持续和科学发展,能够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实现相关国民经济建设的增长,为实施对外文化贸易战略服务。  相似文献   

14.
胡建虹 《阴山学刊》2004,17(6):89-93
精神损害赔偿是一个涉及公民人格利益保护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中,重视公民人格权的保障,认真研究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对此项立法起步较晚,目前除《民法通则》外,尚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此问题做出了规定,但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及数额确立等问题均有必要进一步明确,以期更有利于司法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小康 《河北学刊》2008,28(3):185-187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是从活态历史观的角度认识和研究传统文化,这不仅是一种文化考察和遗产保护的方法,同时也为传统人文学术研究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视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首先是田野工作方法,即把研究工作从文本扩展到文化活动空间,进行文化活动过程的研究;其次是在田野工作基础上的体验,以"了解之同情"的态度深入探索研究对象的精神内蕴。  相似文献   

16.
论城市的精神气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精神气质是通过城市的各种物态表现出来的区分不同城市类型的具有内在魅力的意象特征。塑造城市的精神气质必须坚持自然与人文、历史与时代、形态与风格、生活方式与城市内涵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方法论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政文 《文史哲》2002,(6):17-21
2 0世纪中国百年的文学史研究可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 :经验实证方法论类型、理论逻辑方法论类型、文化阐释方法论类型。经验实证方法将文学事实何在作为文学史研究的基本对象 ,将描述文学事实、建立有关文学史知识体系为研究的根本目的 ,但却忽视了文学史研究的人文特征 ,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理论逻辑方法将探索文学现象何以存在做为文学史研究的基本任务 ,力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理论体系和普遍精神逻辑中找寻寓藏于文学现象背后却又决定着文学发展的各种规律 ,但却常常忽视了文学史的历史复杂性和文学本位性。文化阐释方法将文学史研究判定为研究对象与研究主体在现时态中相互建构的个体对话过程 ,强调研究主体的个性文化功能和阐释效应 ,但其研究的知识性、有效性难以得到普遍的确立  相似文献   

18.
论韩孟诗派的组合条件及其文化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总 《齐鲁学刊》2002,(3):16-21
作为中唐时期的重要文学流派,韩孟诗派的聚合有其必然性。首先与大历、贞元年间江南诗人文学思想与创作倾向有着直接的师承关系,其次诗派成员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乃至遭受压抑的现实基础,更重要的是具体诗人个性禀赋及气质趣味相似相投。韩孟诗派以奇险为创新的艺术精神与总体风貌,既有时代因素的促成,又有历史传统的延承,表现为审美时尚与诗史进程的联结与交汇。其结果既是诗人艺术个性的发挥,又是时代性文化精神的体现,更是文学史逻辑推衍的必然,具有多重的文学史与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黑人小说一般表现黑人在奴隶制压迫下的苦难和斗争,极少涉及黑人在被解放后这种历史对他们精神的钳制和他们为了走出这种历史魅影所作的努力.托尼·莫里森的《宠儿》不仅拓展了传统小说原有的素材,从肉体和精神两方面展示了黑人奴隶的苦难,而且着重表现了黑人解放后在精神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和为解决这些历史问题而对历史进行的勇敢追忆和主动忘却.黑人如果要摆脱历史阴影对自己心灵的钳制,就要勇敢地直面自己屈辱的历史;黑人如果要走向未来,与白人达到融洽相处的状态,就要忘却历史上白人在黑人心中种下的仇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