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旭 《兰州学刊》2010,(Z1):99-101
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和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分别是古希腊时代理论和作品的不朽经典。在亚里斯多德《诗学》的理论视野中阐释《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情节、悲剧人物和悲剧效果三方面在希腊悲剧中的典范地位,可达到理论与作品二者相互照明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俄狄浦斯王>凝结着作者关于人类理性的深刻思考,折射出富于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一方面,作品通过俄狄浦斯追查凶手的过程表现了人们对知识与真理的推崇和追求,尤其是对人自身的认识与探究,从而肯定和张扬了人的理性精神.另一方面,作品还揭示了世界的非理性以及人的激情、欲望等非理性因素的存在,通过俄狄浦斯最终毁于命运的悲剧,传达出作者对非理性的贬抑和拒斥.  相似文献   

3.
《荷马史诗》与《格萨尔王传》在整体的差别上,乃是其分别表现的"书面性"与"口承性"("口头性")的区别。《荷马史诗》是经过荷马巧制精编并经后人书面表述的"书面性"("文本性")史诗,其特点是:流动而非矗立,线条而非串珠,前后承继之波浪起伏,而非同排摆放之平起平坐;而《格萨尔王传》具有与口头传播相联系的一系列特征:并置而非递进,聚合而非离析,程式伴随重复,传统兼与固守,等等。其实,两者整体结构之异在于"书面性"与"口承性"之别。  相似文献   

4.
陈斯一 《文史哲》2022,(1):145-154+168
德国古典学家韦尔纳·耶格尔在他的名著《教化》中提出,古希腊文化的独特品质在于一种强调"理念"和"形式"的秩序感,以及以此为范式"形塑"人性的教化。他据此认为古希腊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教化》对古希腊文化的赞颂,与西方学界的几种批评立场形成了对比。在《教化》中译本出版之际,重新审视西方学界的这些立场对比,并结合古希腊史诗和古典哲学的多种重点文本分疏相关议题,有助于汉语学界更深入地把握耶格尔所推崇的古希腊秩序观的思想脉络。正如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所指出的,古希腊文化缔造秩序的强烈冲动,其实恰恰源自古希腊人对宇宙和人生之本然无序的深刻体认,因此,想要更加原本地把握古希腊文化的特性,研究者就必须重视古希腊思想中秩序和无序的张力。  相似文献   

5.
认识的问题是《俄狄浦斯王》一剧解释的中心和关键所在,而在古希腊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认识的问题又与视觉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俄狄浦斯王》尤其突出了这种视觉与知识的关联:剧中与视觉和知识相关的语言在情节反转的动态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本是秩序的工具,基于视觉分辨能力的语言本来体现着秩序所要求的差异,俄狄浦斯一开始正是凭着这种差异来确定自己在万物秩序中的位置。基于对差异的确定性和对自身眼力的确信,俄狄浦斯陷入到了对光明的热望中,但这种追求光明和清晰性的冲动在使俄狄浦斯置身于真相的光明的同时,也使他成为了一个必须被城邦排除、必须被逐入黑暗的无法言说的污染。光明的知识所确认的不再是身份和秩序,而恰恰是无秩序、无身份,是混沌未分的同一。在追求清晰性的雅典启蒙时期,这种基于视觉能力的知识的反噬因此表现出了更多批判的意涵:我们不能只从清晰、光明这种积极的意义来领会知识和视觉的价值,幻觉、假象以及由此带来的毁灭同样包含在视觉能力的不确定性中。  相似文献   

6.
吴红涛 《天府新论》2023,(5):140-149
奥德修斯拒绝“成神”,选择重返伊萨卡的凡人生活,其漫长而曲折的“平凡之路”始终与海相伴,海洋是他回归凡间的必经之路。在持久的漂泊和向往的平凡之间,海洋为奥德修斯架构起了一段饱含热望而又充满危机的旅途,它不仅给予奥德修斯回家的期盼,还为奥德修斯带去了凡人的忧思。与海洋对话交集的过程,亦是他不断认识自我与挑战自我的过程。奥德修斯甘愿放弃卡鲁普索等提供的诱惑,踏海而行,勇敢面对逆境与苦难,确证了他敢为凡人的伦理品格。唯有像奥德修斯这样不甘享乐与安逸的凡人,才能领略到海洋呈现的多面性,其交织了奥德修斯海上航行所历经的各种况味,深刻隐喻了人之为人的命运抉择。  相似文献   

7.
《十七史商榷》在主旨、结构、内容、笔法、治史方法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的著作特色,具体表现为:主旨鲜明,求实为本;结构合理,条分缕析;突出“商榷”,考论兼俱;见解独具,识断决然;钩稽贯串,动态考察。  相似文献   

8.
在《反俄狄浦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中,法国当代哲学家吉莱斯·德勒兹与利克斯·瓜塔里认为,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是人们心中的欲望源泉,又是资本主义统治的基础。因此,为了使人们能够挣脱资本主义,欲望本能需转向为欲望机器。通过精神分裂分析,他们提出了精神分裂症患者才是“去俄狄浦斯化”的革命代理人,这与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造就自己掘墓人的思想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9.
二百年前,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开创了荒岛文学的先河,表现的主题是英国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自我完善及西方的传统文明,采用的是荒岛变乐园的传统创作模式;二百年后,戈尔丁的《蝇王》并没有刻仿传统的创作模式,而是沿着这一主题和创作手法反相发展。从文明的主题向野蛮的主题发展,从写实的手法向反讽的手法发展。《蝇王》的成功问世,揭示了荒岛文学的嬗变过程,为荒岛文学开辟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作为汉代治春秋学大家,董仲舒指出,"王正月"是春秋公羊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夏建寅,商建丑,周建子,所正皆不同。王者建正朔的目的在于"变易民心","革其耳目";"王正月"则可以正人伦纲纪,推王道。《春秋》"王正月"也是"大一统"的需要。在董仲舒看来,孔子因鲁史记,撰作《春秋》,设素王之法,而标榜天子之事,托鲁王为君,以黑统取代周赤,以夏为远,以周为近,封宋为故国,合伯、子、男为一爵,从而构成了孔子"新王"改制的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11.
12.
语言研究并非仅是语言层面问题,还反映不同的语言观和世界观.论文从认知角度,探讨<周易>书中的"象"与"隐喻",并从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三个方面进一步论证书中隐喻结构的使用,为<周易>的语言研究及运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江格尔>与<荷马史诗>在对女性社会生活角色的认识上表现出相似性一方面忽视女性的自主意识,漠视其话语权,使之成为被物化的群体;一方面又恐惧、崇拜女性的能力,对她们进行超凡化叙述.在对女性的束缚要求上,两部史诗表现出较大的不同前者是东方式的严厉,后者则呈现西方式的相对宽松.对女性角色地位的描述,折射出古代蒙古人与古希腊人相似又相异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民族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4.
《蝇王》是威廉·戈尔丁的一部重要作品,其象征性和隐喻性早就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这种重视并没有引向对其丰富内涵的理析。文章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蝇王》中的重要意向的表达和意蕴作了细致的分析,从而导向对作品精神内涵与独创性艺术的把握。  相似文献   

15.
赵景梅  胡健 《江淮论坛》2012,(4):188-192
通过《诗经》和《荷马史诗》中的战争诗歌可以发现,东西方在战争文化上存在诸多差异性:从战争的目的来看,东方主要是保家卫国,西方侧重于暴力扩张;从战争的审美来看,东方尚武,西方嗜血;从对战争的反思来看,东方厌战、渴望和平,西方则对战争无限向往。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东西方的地理条件、政治意识和社会文化的显著不同。东西方的战争文化特征在当今中外领土争端中得到了强烈的映射。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周边国家中,韩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透过韩国历史教科书反观中国是我们认识自身的一条有意义的途径.因为历史教科书是一个社会的支配性话语系统,更是一国对他国主流认知的反映.韩国历史教科书,特别是《高中东亚史》将当代中国描述成一个内战导致分裂的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缺乏政治自由的社会主义国家、歪曲历史的国家、外交上咄咄逼人的国家,也是韩国日益依赖但难以信任的邻居.韩国历史教科书涉华叙述存在选材有失客观、侧重刻画负面形象等诸多问题,这不利于韩国青少年正确理解中国.中国需要深入系统地研究韩国历史教科书,探索通过中韩人文交流机制、公共外交等方式,推动改善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巩固中韩人文纽带.  相似文献   

17.
宁东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1):87-88,86
本艾指出美国著名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性小说《雨王汉德森》自始至终贯穿着强烈的生态意识,是一部充满生态关注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8.
《俄底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经典之作 ,被认为是西方悲剧的原型 ,对其如何进行阐释 ,理论界一直莫衷一是 ,整体看来大都没有从文本本身出发 ,因此尽管都有启发 ,却又不同程度的失之偏颇。本文试图用结构主义叙事学的方法 ,结合主题学的理论 ,对其阐释作一尝试  相似文献   

19.
杨学江 《学术探索》2012,(11):138-141
本文依据认知语言学理论,对「モノダ」前接词及主题等,借助语料库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其本来意义及引申语意、语用前提,侧重探讨「モノダ」各语意之间的关联和区别,指出了「モノダ」语用条件、表现形态和主题、前接动词属性,完善了对「モノダ」的认知,对其语意分析应进一步细化,便于理解、掌握。  相似文献   

20.
从《亚鲁王》被发掘和整理、出版以来相关研究众多,然而作为史诗的《亚鲁王》,真正从文学的角度切入进行研究的文章却鲜见。如果我们将《亚鲁王·史诗颂译》部分看作一个"事件",而将亚鲁王的民间传说形式看做一个"过程"的话,在史诗与民间故事两个维度上考察《亚鲁王》的叙事模式,则可以发现:《亚鲁王》的叙事程式杂糅了创世、征战以及迁徙的叙事程式;着力呈现的是"人的英雄",他兼具了勇敢、成功和失败、挫折,智慧与狡诈;叙事的回环往复,强调了挫折与苦难的主题,从而构建起以"苦难"为核心的民族想象;而民间叙事,则从地方性知识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属于本土的民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