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陈珍 《兰州学刊》2010,(12):208-211
甘肃省于2003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本着自愿参加,多方筹资;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大病统筹,保障适度;规范运行,不断完善的原则。经过六年多的发展,已经提前实现新农合在全省的覆盖,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文章通过对甘肃"新农合"发展中的成绩和问题的总结与分析,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期望新农合能够在甘肃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根据健康主要是通过减少劳动者因病休工时间及提高其生产积极性来增强收入能力、持续提高健康收益的原理,随着新农合健康绩效的凸显,特别是结合因农村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增强而改善了参合农民的就医状况、降低了他们"小病拖、大病杠"的几率,并使其医疗费用负担得到了有效缓解的实际,将参合农民自加入新农合以来增加对定点医疗服务的利用、减少因病休工时间及增强增收致富的信心作为考察变量,通过测算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结合实际调查,在揭示了变量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制约参合农民更好地利用定点医疗服务、不断提升其健康收益的突出问题,并就此提出了进一步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3.
新农合制度自试点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普遍认可。但其毕竟仍不成熟,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具体实施中不可避免地会凸显出一系列复杂问题。文章通过研究分析农民参合的具体情况,探讨基层实践中的困境,以便引起相关部门注意,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更好地促进新农合发展,最终真正解决农民看病贵,看病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因而深入分析操作层面的问题与困境,具有理论与现实双重维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虽部分解决了农民的就医困难,缓解了因病致贫问题,但从其运行状况、农民获得的医疗保障水平、农村的医疗服务水平等方面都表明,新农合这项准社会医疗保障制度还不能满足农民医疗保障的需要,应该继续深化农村医疗保障体制改革,并进一步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向现代社会医疗保障制度转型,加快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5.
云秀清 《阴山学刊》2009,22(4):109-112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中国农村推行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新农合的突出特点主要是由国家财政拨款直接补助参保农民。面对2002年中国的GDP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占总人口数60.9%的7.8亿中国农民,有理由享受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成果。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恩泽于农民,也是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减轻农民医疗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孙洁 《兰州学刊》2008,(10):87-89
我国从1994年开始试点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的医疗经济负担得到减轻,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有所缓解。但是目前新农合管理体制尚未明确,缺乏稳定高效的筹资渠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力资源匮乏、管理方法落后和医疗设备条件简陋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基层卫生服务发展和合作医疗可持续性的现实瓶颈。文章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完善新农合管理体制,探索符合实际运行方式,以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经验性判断的基础上,基于2001-2012年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探索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对中国农民食物消费支出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因此新农合的实施,显著地提升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食物消费支出水平。实证结果还表明,中部地区的农民群众与东、西部地区的农民群众之间,在自发食物消费支出需求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在中部地区表现得更高。  相似文献   

8.
贫困是我国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反贫困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农合不仅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而且能有效降低农村的贫困发生率。当前,我国新农合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限制了其反贫困功能的发挥,主要表现在农村居民大病医疗支出负担较重,部分居民面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方面。今后,应进一步完善新农合,以推进反贫困工作的顺利进行:一是要实施"医保靶向瞄准扶贫",重点瞄准农村老年人群和重特大疾病人群。二是要完善报销比例,确保医疗保险资金向重大疾病倾斜,逐渐扩大药品报销范围。三是完善补偿方式和结算机制。  相似文献   

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政府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从2003年运行以来,成效十分显著。甘肃省于2007年即提前一年完成新农合全省覆盖的目标,实施效果可圈可点。但是,仅依据政策文件对新农合制度进行管理,存在规定过于原则、缺乏责任追究及监督方式空泛等问题。文章通过研究政策文件规制新农合制度的缺陷。探析了甘肃新农合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李文静 《兰州学刊》2012,(11):156-162
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主体,医疗系统对政策的评价是分析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基于对晋西南X县新农合政策的调查及对各类医务工作者的访谈,文章从政策主体的视角分析了新农合政策的实施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各类医务工作者一致肯定了新农合政策有利于缓解农民的就医压力,但同时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为了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仅要完善新农合政策的细则,还需要加强对医疗系统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11.
自2007年河北省实施新型合作医疗以来,农民参合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广大农村居民基本实现了看得起病的基本医疗保障,但是在新农合资金筹集过程中,依然存在垂直公平不足、新农合基金沉淀、部分农民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分析其原因,既有农民只看近期不看长远的原因,也有新农合自身机制上的原因,要有效地解决这些状况,就须在政策、法律、流程、公平等方面进行有效调整,确保所筹农合资金的合理使用。文章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筹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有效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与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和加快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有效缩小了城乡差别.通过分析辽宁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现状,找出辽宁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政策,提出辽宁省广泛深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保障制度的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3.
云秀清 《阴山学刊》2010,23(1):98-102
2002年对于世代务农的中国农民来说是一个福音传递年,近八亿中国农民的医疗卫生改革,成为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拉开了实质性的试点工作,尤其时于落后的民族地区中央政府给予了特殊的财政扶持政策。新农合建设的社会功能凸显了对新农村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使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弱势地位的农牧民充分享受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研究旨在坚持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在理论分析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制度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制度的效果、制度的保障,是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筹资、补偿、自愿参与、医疗基金与医疗机构监管等。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应走法治之路,以法律之治代替政策之治。制定《新农合条例》,应坚持科学民主的立法理念、人权保障和权力制约的理念,坚持强制性、保险基金征用法定等社会保险法的基本原则,处理好医疗机构监管、农民工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与其他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四个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政府作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角色,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挥它特有的功能及作用的同时,其自身也在实践发展中遇到了一些困境与难题,这些困境与难题的解决不仅需要组织自身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更需要政府的正确作为。政府应当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中充分发挥引导、支持、规范、服务等职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新农合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补偿范围的确定、补偿水平高低,医疗中的道德风险等问题,直接影响新农合保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通过建立新农合主体利益关系模型,分析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角逐行为对新农合的影响,促进新农保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从社会现实出发,分析吉林省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一制度在实际运行中的状况,并针对这些状况提出这一制度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对运行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指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重点不仅在于制度本身,还在于人与环境的改革。文章的研究旨在对吉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为促进全省的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政策过程及现实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土地制度历经了从均分化土地私有制到集体所有制,再到家庭承包经营制和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的复杂变迁过程,当前正沿着“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使用权”的方向而不断完善。但农村土地制度仍存在产权不明晰等深层次问题,新时期土地制度变革的关键在于为农民提供更全面、更完整的土地财产权利,真正实现土地要素的财产化、资产化,并最终为土地要素的城乡一体化和市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