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价值虚无主义是内在于现代化进程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问题,追寻现代文明的中国社会不可避免地会遭遇价值虚无主义,只是特定内涵转换为神性价值襁褓的失效与社会主体尚未发育成熟的混乱。其社会文化根源不仅在于传统社会一体化价值供给方式的失效,也在于中国社会独特的现代化路径抉择,产生了传统、现代、后现代因素相互交织,传统、后现代"挤压"现代的复杂格局。因此,扬弃价值虚无主义只能以"主体"的理性构建获致现代性,以"实体"的精神构建超越现代性,从而实现规范价值的底线共识、程序正义的共同信念、终极价值的多元共契。  相似文献   

2.
历史虚无主义从社会领域不断走向教育领域,严重影响处在"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导致价值危机,侵袭政治认同,致使信仰缺失,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重挑战.转型时期社会思想观念多元复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力不足、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且具有求新猎奇心理、各种思想观点的网络传播等,是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的主要原因.当前高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消极影响的任务极为繁重,要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网络思政话语权构建、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着力提高大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自觉性,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2017,(5)
通过对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普世价值论、新左派、新儒学等当代中国主要社会思潮的研究发现,影响这些社会思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存在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产生的决定性因素,西方思潮的渗透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产生的诱发性因素,民众的社会心理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产生的直接源泉,"思想家"的理论概括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产生的关键环节,互联网的快速高效传播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产生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4.
在施特劳斯看来,现代性危机就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危机,就是价值虚无主义。现代性的浪潮摧毁了绝对的价值观念,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等价值相对主义最后导致价值虚无主义。德国虚无主义并非绝对的、而是意欲的、有限制的虚无主义,是对道德价值的拒斥。德国虚无主义的兴起有其智识和道德环境的根源,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力图以古典的或者新颖的道德拯救平庸、低俗、无精打采的现代道德文明,非虚无主义的动机却导致了虚无主义。克服现代虚无主义需要回到古典自然正当。  相似文献   

5.
当代文化哲学致力于反思和化解现代性问题中的文化冲突与价值危机,促进人的精神文化自觉,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精神与价值理想。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要求反思人文精神困境,批判价值虚无主义,重建文化认同,探索文化发展的辩证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社会,实用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都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危害较大的社会思潮,积极研究、正确对待这些社会思潮,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虚无主义之于当代中国,是否相关,如何相关,这是当前学界富有争议的问题。文章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描绘了虚无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系图景。虚无主义之于中国是普遍历史境遇下必然遭遇的现代性危机,但当代中国的“反现代”特征使其处于既遭遇虚无主义又反抗虚无主义的双重境遇。资本逻辑的运行引发了中国式虚无的具体症象,而当前中国式的现代化实践及对资本逻辑的自觉限定展示了对虚无主义的个性反抗。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社会,实用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都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危害较大的社会思潮,积极研究、正确对待这些社会思潮,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历史虚无主义选择与网络空间相结合,是当前网络空间社会思潮多元化的真实写照。无论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语境下如何流变,不变的是其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的泛化,割裂了历史事件与历史环境的联系性,模糊了文化创作与历史事实的差异性,放大了社会冲突与阶层冲突的可能性,加剧了网络行为与价值取向的混乱性。因此,必须对网络语境下的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深刻剖析和批判,有针对性地加以消解与克服。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现代化过程之后,出现了对现代性进行反思和批判的思潮。这股思潮的理论来源主要是西方的现代性理论,它的现实背景是中国现代化出现的负面效果,即所谓的现代性危机,这在政治社会领域表现为道德的沉沦、文化的庸俗化,以及一种价值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为了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避免重蹈西方现代化负面效果的覆辙,政治哲学提出了一种思路,即在中国正在生成的现代性中融入更多积极的传统文化的内容,以替代中国现代化中源自西方文化的那部分内容,从而达到以传统文化救治现代性病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主体意识的张扬,令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相继兴起。"身体"范畴是审美现代性的根基,自浪漫主义以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肯定与重视,不仅影响了艺术精神、个体在世态度及价值伦理的抉择与建构,更构建了强大的"审美乌托邦",最终导致普遍庸俗的审美主义和无边蔓延的虚无主义精神。因此,梳理与反省现代思想史中"身体"范畴的蕴义与嬗变,揭示它在现代个体生活中独特的"启蒙"意义,有助于深入理解现代性的实质以及现代社会中的精神纷争与危机。  相似文献   

12.
本文比较了列奥·斯特劳斯与雅斯贝尔斯关于现代性问题的不同的解读角度,意在揭示现代性仍是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的极其重大的理论现实问题,其中涉及世俗化、功利化中的“应当”与“存在”、“理想”与“实际”、“传统”与“变革”以及价值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等方面的问题;而在这些问题后面,还必须重新审视有关历史进步、社会平等、平民革命等“习以为常”了的观念。全部问题似乎可以归结为:无论西方现代性的道路多么曲折,也无论近代以来中国式的现代性特征多么异乎寻常,我们能否用现代性这个概念来说明问题之所在,并把现代性的追求视为一种无法逃脱的“宿命”  相似文献   

13.
就近现代以来的中国而言,“现代化”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主题,而与之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现代性”主题的凸显则要晚得多.在中国语境下,“现代化”理论侧重于探讨中国如何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而近几十年才在中国兴起的“现代性”理论则更多地探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与问题.从“现代化”到“现代性”的理论嬗变,昭示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问题的迁衍.应当及时厘清从这一理论嬗变中折射出来的问题迁衍,以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胡秋原根据历史事实指出,中国文化曾经长期领先于西方文化,这种格局在17世纪才发生逆转。通过广泛深入研究西方文化,他认为西方文化在近四百年发展繁荣的后期已经陷入深刻危机,并进而危及整个人类;导致西方文化危机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科学主义畸变为势利主义、虚无主义,而近代西方启蒙价值在这种文化背景中或根本未能落实,或发生扭曲,故对于这种文化必须予以扬弃的超越。胡秋原揭露西方文化危机的主要目的在于矫正本国西化人物崇西贬中甚至趋西弃中的心态,由此表达的"超越西化"思想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俊 《兰州学刊》2008,(10):17-20
由于罗蒂哲学的影响,反讽成了一个流行概念,但是,罗蒂的反讽思想有着其时代的虚无主义背景,只有深入把握虚无主义与反讽之间的内在关联,反讽才能得到确切的理解。从时代的虚无主义背景去把握反讽,我们发现反讽既是对形而上学的逃避,也是对被彻底偶然化了的世界的无奈;它多现艘陛筹划之失败的体现,也是对它的反抗。  相似文献   

16.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对晚清文学知识考古式重返,把现代文学起点推到晚清,拓宽了现代文学疆界,并从对现代起源的关注转向如何想象并谈论中国"现代"的方式,引发了现当代文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论断对晚清现代性想象的释放,引发十七年文学"反现代的现代性"的探讨,使其在"革命中国"的阐释中具有了知识范畴的独立性和类似"乌托邦"的价值品格。而寻找中国现代性的努力暗合了中国作为大国经济崛起的"现实",这种承认的政治让现代性变成政治正确的概念而空洞化,重新落入西方思维模式中。对论断的反思是研究者超越时代限定并使现当代文学学科与研究者获得独立品格,走向成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属于现代哲学范畴的,具有现代性质和意义。这种现代性质正是表现在对现代性的批判之中。首先,哲学把本体论的范式转为生存论的范式;其次,理论在对人的规定和阐述中终结了传统形而上学霸权并实现了实践论的转向;同时,社会批判理论实现了“批判武器”的功能,为个人生存境况的改善提供了一种参考。在批判和超越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指人本身的问题,为现代性危机中出现的人性危机做出了一种回答,由此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性视域中的现代性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8.
赛伯空间、虚拟现实以现代技术为支撑,体现了技术现代性的主要特征,但它们背后有深刻的文化成因。沉浸性是虚拟现实的本质属性,是当代技术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交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当代网络文化的困惑,也体现了现代性的核心基础的危机。  相似文献   

19.
庄子的批判精神与后现代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树人 《文史哲》2001,(5):55-61
庄子破“待”追求“无待”的批判精神 ,曾被贬为阿Q主义和虚无主义。但庄子所解构的“待” ,作为“礼乐文化”的异化 ,不仅实实在在 ,而且极为深刻 ,醒世千古。庄子解构性的批判具有“后现代性” ,但又不能归结为“后现代性”。因为庄子并未从解构走向虚无主义 ,而有更高的追求。庄子所追求的“无待” ,乃是精神上的理想境界。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性”发生异化时出现的批判思潮。“后现代性”的合理限度 ,只在解构“现代性”异化和引导创新 ,超出这个限度 ,就必然导致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20.
戚真赫 《文史哲》2007,3(6):95-113
王国维美学以及学术研究的主体和根本目的是探究生存的本质内涵,其探究所注重的是终极、永恒、本体的问题,所谓"探其本"、"第一义"、"世界人生之根本"、"宇宙人生之真理"、"人人所有之问题,而人人未解决之大问题",这一层面为王国维学术与美学研究的根本所在,是其本原与始基层面。王国维学术与美学的研究即是基于对存在本质的深层悟解与认知。这一存在之本在王国维不同美学板块、理念和学说中又有不同的延展和阐释。探讨王国维美学的现代性也必须从其美学之本进入,王国维美学的现代性转型正在于其美学之本的转换,即王国维美学与现代性的关联是立足于根本处、"第一义"处,是在本原与始基层面上的关联。王国维美学现代性转型的意义不仅在于美学、文学等学科方面的意义,更在于其突破传统道德伦理的视界与理路而进入生存本体层面的探究和立论,在于其立论基础的转化。这才是王国维美学现代性转型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