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以大学生使用微博具有信息海量化、思维理性化、方式简便化的特点为出发点,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为比较点,从教育主体、客体、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一些盲点和挑战,并认为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媒体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高校要强化微博管理,打造"草根性"微博名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微博素养,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改变着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模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科学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从模式的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相关理论,对基于微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深入探讨,这对于提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感染力、吸引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在校园中,大学生使用微博的人数逐日增加.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也逐步在利用微博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微博的特点,分析了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情况,发现并找出以微博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提出了一些初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微博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博的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同时也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它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现象,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到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积极引导,利用微博网络平台全面开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微博迅速成为大学生信息传播和人际沟通的重要平台,给当前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挑战和契机。如何因势利导,利用好微博这个功能强大的新型网络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一个迫切问题。本文在分析微博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的基础上,就如何利用微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微博作为大学生网络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的新平台,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机遇,它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显隐性转变、提升了受教育者主体地位、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并搭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沟通平台.但微博这把双刃剑也给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主客体素质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微时代”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新兴的网络传播媒体,微博以其传播便捷性、内容简洁性、交流灵活性等特点备受大学生青睐,对当代大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挑战。可通过微博这一交流平台,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技巧、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发挥意见领袖作用等方面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相似文献   

8.
关于利用微博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高校利用新型教育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文章基于对当前教育现状的分析,认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现有网络教育平台等方面仍存在问题。而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交流工具,微博以其即时随意性、个体性、跨媒体性和社交功能备受大学生的青睐,并能够构建人际网络,加强师生、生生交流,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正面力量,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影响。此外,文章还对微博随之带来的挑战进行深入思考,认为微博的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型管理模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既是学习十八大精神的必要内容,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题。"中国梦"在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三"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通过探索"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创新——隐性载体:教育者"身教"载体、校园文化载体、微博新媒体、社会实践载体、非正式学生组织等,以使"中国梦"真正内化成学生心中的信仰和外在行动上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进入网络时代,微博已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获取信息、发布言论的重要渠道.但微博先天的特点及不良信息的过度泛滥,对大学生现实人格的形成、“三观”教育及人际交往能力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给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正视并且要合理利用微博,多“接地气”,以增强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东西方古典美学核心观念的两种不同美学形态,"和谐"与"中和"美论之间既存在相通之处,也有着明显的差异.相通之处体现着人类初民共同关心的问题;不同之处则见出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各自独具的特征.这些特征在东西方各自的文化发展历程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延续和深化,从中可以看出二者世界观和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伦理法”的是与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中国古代法的基本特征 ,人们的概括五花八门 ,然而“伦理法”的概括在近期获得了普遍的认同。“伦理法”的概括应予肯定 ,但现有的理论解说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理论困境 ,因而需要进一步完善。“伦理法”的概括只有基于世界法律发展的整体背景 ,基于立法、执法、守法等法律运行的全过程 ,才可能达致理论的完满。  相似文献   

13.
历史的神话往往是被历史的书写者有意或无意缔造的,人们一旦接受了神话化的历史,便不再对神话以外的书写感兴趣,对已浮出水面的新鲜史料也视而不见.被许许多多部文学史约定俗成书写出来的"五四",并不一定就是历史的"五四".历史呈现出的多元复杂相貌的"五四",也许因为书写者习用非第一手资料,甚或因为意识形态化的缘故,在文学史中编排成了单色调的统一面孔.几乎任何一部文学史书写出来的"五四",都是出自同一模具的产物,近乎千部一面.尽管时至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但有关"五四"诸多历史的细枝末节仍被文学史遮蔽了,与之相关的许多人与事和因果的逻辑关系常常呈现出史料不足的简单,学术结论也往往显出缺乏实证的草率甚至武断.我们对真正读懂"五四"还有不小的距离.  相似文献   

14.
谢保杰 《云梦学刊》2007,28(4):98-100
《果园城记》是通过一个还乡的知识者(“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了小城在衰落过程中出现的人、景、物、事。由于作品凸现了复杂的情感体验与生命意蕴,含蓄深沉的美学理想,优雅明快的文笔,诗意的氛围,使“果园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个著名的小城。  相似文献   

15.
人们所说的“普世价值”概念是多义的,可以分为客观形态的普世价值与观念形态的普世价值。对于所有人来说,其跟外界客体的普遍价值关系,由此而言的普世价值,是确实客观存在的。人类能够持续生存和发展,就依赖于这种具有极大普遍性的普世价值。但是,观念形态的普世价值却是不可能产生和存在的。不过,某些人在一定范围内、一定问题上的确可以达成某种价值共识,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克里普克举出"间接自涉"例子表明只有遭受不利的语境"作弄",语句才沦为"悖论"的;古普塔举出例子表明克的"根基"说排除过多"好"的语句.可以看出,克、古举出的,均为同类简单例子的复杂化,了无新意;再者,"说谎者"悖论犯"复合命题"谬误,消解这个"千古之谜"之后,便看出克、古(和众多西方权威)的相关理论没有多大价值了.  相似文献   

17.
当代文学史著中对于20世纪50-70年代"非主流"文学的关注折射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它重新激活当代的某些文学事实,并在某些方面改变了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图景,对于重新"返回"历史情境,深入观察这一时期的文学现象起到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留下不少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诸如某些作品在写作时间认定上的问题、有关文本阐释空间的问题、对"非主流"文学本质化的理解以及进一步厘清各种复杂的文学史概念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18.
千百年来,“善是什么”的问题一直缠绕着富于哲思的伦理学家们,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给出了关于“善”的定义,但是却没有一个定义能够全面准确的概括和表达出究竞什么是善。摩尔的《伦理学原理》一书,也从探讨“善是什么”的问题出发,试图找到善的定义。但是在经过详细阐发与分析,并批判地指出自然主义学家们所犯的谬误后,得出“善是不可定义的”的结论,从而开辟了“元伦理学”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李简 《殷都学刊》2002,(2):74-79
本文对王国维戏曲论著中的“戏剧”、“戏曲”两个概念进行了探讨。指出王国维笔下的“戏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包括成熟的戏剧和多种与舞台有关的演出形式。“戏曲”一词则或指真戏剧 ,或指戏中之曲 ,但主要用来指称真戏剧 ,即代言体的、包括歌舞、动作、故事诸因素的成熟戏剧 ,并非对中国传统戏剧形式的通称 ,与我们今天所讲的“戏曲”含义不同 ;且这一用法可能受到日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黎虎 《阴山学刊》2006,19(6):5-12
先秦时期"军吏"指士卒之上的各级军官.秦汉时期"军吏"的层级有所下移,逐渐指"军将"以下士卒之上的中下级军官了.隋唐五代,"军吏"仍为介于"军将"和"士卒"之间的一个群体,但较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范畴、作用、地位上发生了某些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