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族际通婚这一视角来分析海晏县蒙藏民族当前的族际关系演变情况,可以看出海晏县蒙藏民族通婚自90年代以后日益增多,蒙藏群众对族际婚姻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从海晏县蒙藏民族族际通婚的现状及蒙藏通婚关系和谐发展的原因着手,就蒙藏族际通婚对蒙藏民族关系的影响进行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蒙藏民族关系源远流长,自13世纪上半期蒙古王室与西藏地方正式发生政治联系以来,在这大约7个半世纪的历史长河中,蒙藏两族人民关系密切,友好往来,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蒙藏关系史同其他事物发展一样,是以波浪式向前发展,有低潮阶段,有高潮阶段.而较特殊的是这些高潮阶段,似以宗教和政治为经纬交织而成.或者说,蒙藏关系历史长剧的若于高潮场面,是由蒙古汗王与西藏宗教领袖,合台演成的,既闻马蹄噔噔,又见香烟缭绕,威武壮观,动人心弦.例如13世纪上半叶的阔端宗王与萨班法主,13世纪下半叶的忽必烈皇帝与八思巴法王,16世纪下半叶的俺答汗与三世达赖索南嘉措,17世纪上半叶的固始汗与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及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等等,他们合演出一幕幕史剧,共建成一座座丰碑.此种情况,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可能是独具特色的.下面仅就蒙元统治者利用萨迦派代理吐蕃、喇嘛教成为蒙古族的主要宗教信仰、蒙藏两族政治宗教势力的进一步结合等方面,谈点肤浅意见,并乞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3.
元至清初汉族与土家族文化互动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超 《民族研究》2004,(6):92-100
元至清初是汉族与土家族文化互动剧烈时期 ,土家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以多种方式接触和碰撞 ,这种频繁的文化互动强化了两族间的文化认同 ,密切了两族关系 ,有力地推动了土家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促进了土家族的进步。文化互动使土家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联系得以加强 ,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汉族与土家族文化认同的增强 ,对于清初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改土归流的时间、方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各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文化,早已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亲密关系。随着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藏传佛教传至祖国其他地区,这不仅增进了各民族在宗教文化上的交往交流交融,而且也增进了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历史上,藏传佛教爱国人士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和谐、边疆的稳定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乾隆初年,我国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两次组织大规模的使团,入藏熬茶。这种以熬茶布施为名,实际上为加强同青海、西藏等蒙藏地区贸易往来的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是准噶尔部在相对安定时期发展农牧业经济,活跃同周边民族经济联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客观上促进了准噶尔和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了  相似文献   

6.
汉藏民族间的友好关系,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唐代,两族关系就很密切;唐朝“与吐蕃代为舅甥,……有同一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汉族与藏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结成了血肉联系,两族间的茶马互市,正是这种密切联系和传统友谊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汉藏民族间的茶马互市始于唐代,而末、明两代最为兴盛。清代以后,两族间的贸易已扩大至茶马之外,无论贸易的规模或交换的种类,都已发展到更为广泛的程度。早在唐朝以前,封建王朝已向西北少数民族买过马。例如东汉元初元年(公元一一四年),汉廷为了加强边境的军事力量,就曾向羌人买马。唐代,吐蕃兴起于西藏高原后,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已建立“谁也离不开谁”的亲密关系。回族和其他民族的关系总的情况是好的,但因经济利益上的矛盾,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建立在经济联合基础上的民族团结才是最可靠的民族团结。这种新型的民族关系是今后各民族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8.
《尸语故事》:东亚民间故事的一大原型陈岗龙一、印度《僵尸鬼故事》与蒙藏《尸语故亭》的关系藏族和蒙古族人民在长期交往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遗产。《甘珠尔》、《丹珠尔》等数以万计的佛教典籍以及文学巨著《格斯(萨)尔》反映了蒙藏两个民族文化交流的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河南蒙古族与藏族交错而居,两个民族长期相互接触,由于族体规模上的差异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在文化传播中主要表现为蒙古族对藏族文化的采借和适应,以致从外部特征似难将当地蒙古族从藏族中分辨出来。但细加考察,蒙古族的客观认同和主观心理归属感仍然清晰可见。在融洽的民族关系中,蒙藏之间仍然保持着融而未合、和而未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达斡尔族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并发展了自己古老而灿烂的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达斡尔族曾先后与多种民族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接触和交往,由此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又先后吸收、补充和融和了部分其它民族的某些文化成分。因此,达斡尔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表现为对多种不同民族文化的兼容性。诸如曾与达斡尔族命运与共的鄂温克、鄂伦春两个民族的狩猎文化、以游牧著称于世的蒙古民族的畜牧文化都曾对达斡尔族文化产生过影响;尤其是16世纪达斡尔族归附满族统治者的管辖之后,更承受了丰富多采的满族文化的全方  相似文献   

11.
僮族人民过去对于汉语汉文的学习,作过很大的努力,并且培养了一大批通晓汉文的本民族的知识分子,这对于僵族的发展,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好作用。过去僮族人努力学汉语汉文,固然一方面是由于没有本民族自己的文字,要学习文化就不得不学汉语汉文,但是更重要的,应该说这是僮族和汉族长期生活在一起,结成了亲密的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的结果。由于汉族人口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都比僮族高,所以僮族人愿意学习汉语汉文也是一个很自  相似文献   

12.
宝山 《中国藏学》2004,(3):102-107
本文以<余氏历代家谱>为依据,结合有关史料,以"蒙藏关系"为研究视角,通过对余氏蒙古族的渊源、进入康区的原因以及在康区的事略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论证和描述,清晰地展示了一支入居藏区长达300余年,但在蒙藏民族交往的历史上却一直寂寞无闻的特殊蒙古族群体的历史脉络,在一个全新的概念上,丰富了蒙藏民族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从远古时起繁衍生息于青藏高原上的藏、羌等族就和中华大地上的其他民族有着密切的交往。史料表明藏羌民族与内地各民族间往来的实质内容是经济联系,经济是建立政治、文化等方面联系并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基石,而政治、文化联系的密切又反过来促进经济联系在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上展开。  相似文献   

14.
蒙古国书与蒙元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传统史学的传播、经史书籍的译刊、国史的修撰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蒙元时期蒙古国书与蒙元史学的关系,进而指出蒙古族入主中原以后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对本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坚守,而这种坚守对其民族文化的保存与发展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郭颖 《民族论坛》2010,(3):34-3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各民族间的交往联系越来越密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中,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相互学习,成为我国当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化的理论出发,通过介绍兵团哈萨克族婚礼的变迁,展现在新疆特有的兵团体制下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存共荣的生动局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与藏族在历史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西藏在蒙古统治时期正式纳入中央管理,而蒙古统治阶层也对藏传佛教的发扬光大贡献颇多。因此,研究蒙藏民族关系可以了解到许多有关两个民族的历史事件,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少数民族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在此过程中,族际互动的良性运行成为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在此机制中,民族文化是核心影响因素,其中包括语言、宗教、民族习惯、意识形态等多方文化。而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则依赖于族际关系的良性运行机制。本文以民族文化为主线,探讨族际关系的良性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民族识别工作中以客观的民族文化特征作为民族分类的主要依据,导致了人们对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民族之间的文化具有差异性的强调,最终导致了"文化族别化"。"文化族别化"不能解释不同群体之间普遍存在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观事实,又将地域性的文化转化为具有明确民族归属的民族文化。对"文化族别化"这种社会认识面临的困境展开讨论和反思,有利于申明民族之间存在广泛的文化交流和客观联系。更为重要的是,承认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比刻意地强调民族之间存在的差异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9.
在影响族际关系、与文化有关的诸因素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共同视野的教育水平、族际交往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在某种程度上包括传统行为规范在内的社会文化的综合显得很突出。关于教育,国外民族关系的研究者们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论。有些人记录了教育对于减少民族偏见的积极影响;而另一些人却没有发现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20.
裕固族是中国特有的民族,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裕固族存在两种分属不同语族的本民族语言,这种情况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见,这一现象与裕固族形成、发展的历史有很大联系。本文试图从族源和族群内部关系两个方面来分析裕固族语言差异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