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卜法衰而甲骨亡,筮法盛而<周易>传."周"、"易",皆与巫术密切相关.<周易>卦爻辞是当时卜巫者对答筮问的词,其中体现出来的一些重要思想观念亦由巫教思想孕育而来.<周易>是筮占之后所作的记录,是筮问吉凶的书.  相似文献   

2.
"卜"与"筮"都是预测吉凶的。"卜"运用预测者的特殊感知预测事物,"筮"则需要借助理性的数字计算预测事物。从"卜"到"筮"表明人们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容易使人脱离或远离实际事物本身。从"卜"到"筮"的演变过程中,古代巫师的至尊地位逐步丧失,相应地巫师的特殊感知能力和威力也逐步消退。在卜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易经》,所包含的哲学成分逐步取代了其预测功能,此时卜筮文化就被哲学、宗教等文化形式所取代。各种智慧形式都是人类自身无限潜能的外显,人类自身的强大功能被外化出来之后,便不得不依靠这些外化的"工具"保持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当科技理性主导一切的时候,其消极影响也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回归到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3.
汉代筮卜文化盛行,象数易学家、方术家都加入进来,史籍记载丰富。西汉的京房、东汉的郑玄是两位典型代表。他们预知死亡,死亡期限被事先定格在那一瞬间;面对死亡的考验,他们的选择具有时代文化特征,对后代也具有启示意义。观照汉代文献,整体上呈现出汉代象数易学家、方术家善于筮卜自身的死亡之期,每每能占筮准确且能以身应验。死亡考验对他们来说,充满传奇色彩与神秘性。  相似文献   

4.
《左传》《国语》中记载的《易》例,是探讨春秋时期《易》学的重要根据。《左传》《国语》中引《易》例有二十二事,可分为非筮占类引《易》和筮占类引《易》两类。对这些《易》例的归类分析,有助于探讨春秋时期的筮法以及《周易》在当时的应用。春秋时期卜、筮并用,占断吉凶的依据不限于《周易》,得到卦象的方法也未必是《周易·系辞传》中所记载的大衍之数起卦法。《周易》卦爻辞的写作目的本是系统地阐述吉凶之理,故判断吉凶未必通过卜筮。"某卦之某卦"有时用来表示爻题,有时则表示变卦,不可执泥其一。朱熹在《易学启蒙》中提出的断卦原则,或于史无徵,或与史相左,当非先秦古法。  相似文献   

5.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筮法》篇,对我们研究易学诸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可以获得如下五点认识:《筮法》是用蓍草占筮的占卜体系;其数字卦一定是两个并列的六画卦;《筮法》在解释吉凶卦象时与《周易》卦爻辞无关;《筮法》的八经卦名称与《归藏》是一致的;"卦位图"与《说卦》有关,可能晚于《说卦》。同时还有五个问题值得总结讨论:商、西周数字卦与楚简数字卦是否一脉相承?传世的《周易》,八、六什么时候变成阴爻?"卦位图"中的坎离反转如何解释?商周数字卦分为用"七"与不用"七"两种占法,《筮法》中为何不用"七"而用"一"?《别卦》的卦序有什么样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家台秦简《归藏》是一部筮占书籍,书中有一些卦名与《周易》中的卦名相同或相近,占卜结果却截然相反。通过对比发现,两部筮占书籍在各自成书时人们的占卜动机、占卜目的存在着较大差异。《周易》成书应晚于《归藏》,是较《归藏》更加高级、更为实用的一部占卜书。秦简《归藏》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先秦筮占书籍的源流与易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最直接可靠的资料,书中记载的许多神话故事、传说时期以及三代的传闻、历史故事,为我们订正其他传世典籍、梳理某些故事的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
筮卦为筹算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硬件和软件前提,筹算起源于筮卦。  相似文献   

8.
传统易学将《周易》分为象数与义理两部分内容。本文认为:数是与筮法结合在一起的,两象则属义理系统。筮数的作用是定卦家,象理的作用是断吉凶。象理系统主要是对人事存在和变化状态及其可能导致之结局的模拟,是古人长期积累的社会生活经验的结晶,是《周易》的实质和精华。《周易》筮法确定卦爻象的偶然性,决定了占筮结果多不能与占问者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故《周易》的占筮原理缺乏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孔子一生对《周易》的态度发生过重大变化,但是其筮占观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重德轻筮”。在《周易》由筮占之书转换为人文化成之书的过程中,孔子为关键人物。原因在于孔子“老而好《易》”,他一改春秋时期人们利用《周易》的筮占之用关注个人吉凶祸福的价值取向,学《易》只在于“求其德义”,以期“无大过”而已。孔子“常自筮”为不争的事实,但与其学说基本精神不相违背。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了筮法的起源、发展和在民俗中的应用问题。作者认为,原始占筮法是以奇偶二数的演变为基础的,它与“占必三次”结合在一起便演绎出了八卦。实际上,《周易》中的阴阳二爻是对奇偶二数的抽象。所以又说,古老的占筮法则是爻卦演变的前身。  相似文献   

11.
谈到<易经>,大部分人想到的是占卜算卦.诚然,<易经>在古代确实是一部占卜用书.<易经>是周代筮官根据历代留存下来的筮辞编辑而成.但意义远非如此,大部分学者认为<易经>受到荀子和韩非子的思想影响并融合道家精神.试图将<易经>智慧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美学思想的深层关联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2.
占卜在古代中国和日本都很盛行。筮从竹,因此丰富的筮文化与竹文化一脉相承,至今民间仍有抽签问课之说。在卜筮文化中,竹筮约定俗成为一定的类型和特征,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一、竹花与竹实日本学者室井绰在其著作《竹》中说:“竹在日本与松梅一起被当作喜庆的象征。新年时被装饰在壁龛里,‘竹园生’这样的词的出现,平安时代凤凰与竹图案的流行,都可以说明这一点。”“在中国自古以来凤凰是预示圣人或圣天子出现的吉兆的传说广为人知。据说凤凰是吃竹子的果实的。日本《广辞苑》说:‘凤凰古来与麟、龟、龙共称四瑞,宿梧桐食竹实,…  相似文献   

13.
《易经》集筮辞而成书。《周礼·春官宗伯下》“凡卜筮,既事,则系币,以比其命。岁终,则计其占之中否。”意思是:凡卜筮,占完之后就把命龟之卜辞和以蓍草占得的命蓍之辞用礼神的币帛系在一起,到了年终,核对哪些应验了,哪些没有应验。《易经》就是把这些经过核对,认为应验了的筮辞加以筛选,按照编者的意图汇集而成。周代的筮占不象商代的龟卜只在王室,因此它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广,更有史料价值。可  相似文献   

14.
我国出土过很多甲骨,多是热卜类型,以致于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的骨卜主要属于热卜类型.20世纪末以来,在山东省区域内发现了数量颇夥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刻文骨”,其用途与性质则应是龙山文化时期冷卜遗物,其骨刻文为冷卜之兆象而非古文字.理解了以上这一点,对于我们重估巫教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对于弥补龙山文化研究上一些“知识谱系”的不足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冠礼是我国古代的成人礼。从冠礼举行前的筮日筮宾,正礼时的三加、取字,到冠者拜见国君、乡大夫、乡先生,都是围绕“青年成人”这一主题而展开。仪式既体现了对青年外在仪容举止的要求,也注重对其道德品行的训示,具有文明传承、伦理教化和人格养成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冠礼仪式流程设计合理、严谨、周密,有利于因时制宜地进行创造性继承和转化。其象征性符号和言语动作所体现的成熟的生命意识、个体与群体意识,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敦煌汉简》中收录的387、388和1787号简均与《周易》有关,其内容与今本《周易》传文完全不同.387和388号简上的“乾”在出土的先秦两汉时期易类文献首见,今本《坤》卦在387号简上写作“川”.388和1787号简表明西汉时易筮与日书有融合的现象.这三枚简文性质应属于班固《汉书·艺文志》“数术略”中的易筮类典籍.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讨论了楚竹书<周易>的八条疑难卦爻辞,认为:<比>卦辞"备((逮))筮"当解释为"(逶)野之筮",帛本、今本作"原筮"、"原",旧注训为"再"或"原究"等义,疑非;<大有>六五"洨"读为"皎","皎"训为"白","白"当训为"显发"、"显白";<豫>九四"堋(盍欠)受"当读为"朋盍撍","撍"(或"寁")者速也...  相似文献   

18.
在元人编修的<辽史>、<金史>中,有大量的关于"阻卜"或"阻(革业美)"的记载,而自唐朝开始直至明清时期出现在史料中的"鞑靼"这一名称,却并未出现在<辽史>、<金史>中.近代以来,学者们对"阻卜"问题做了大量考证工作,认为阻卜既是鞑靼的别称.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采用历史语言学与北方民族文化习俗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探讨"阻卜"的语源、语义问题很有意义."阻卜"为契丹、蒙古语中的方位词jüü或jegün(东),其语义为"左",按照突厥蒙古语系部族的方位习惯来看,jübü或jegün指中原传统的方向"北".辽金史中出现的"阻卜"一词是处在北方的各部族的泛称.  相似文献   

19.
天是周人对至上神的称谓。天与帝既相通又有差别。周人以天代替殷人之帝基于两个传统,一是重视以星占数学为基础的筮占的传统;一是重视农业生产的传统。周人之天与殷人之帝的最大区别乃在于:天具有道德属性,而帝没有  相似文献   

20.
一、《易传》是学《易》的门径列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是华夏先民哲理思想的总结,是一部包罗华夏先民对自然的、社会的复杂现象的种种认识的著作。《周易》一书在四千多年的岁月里,对人们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筮卦的形式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