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探索沈从文的创作心态,不仅可以弄清创作主体与作品之间的深层联系,而且有助于总结这位作家创作得失的心理缘由。联系中篇小说《边城》,便于我们分析这一问题。一如果仔细考察,就会发现:作为沈从文成就最高、堪称其代表作的《边城》,正是这一特定的创作主体,在其最适宜的创作心态之下写出的作品。所谓“最适宜的创作心态”,就是对于特定的艺术家说来,最能发挥其艺术才华和艺术个性的心态。具体地说,就是主体的心理诸要素通过能量分配使心理处于一种平衡、合谐的  相似文献   

2.
川端康成与沈从文的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雪国》被视为日本抒情小说的经典 ,《边城》被看作中国抒情小说的典范 ,抒情性成为他们的共同特征。而在抒情方式上 ,他们也都从各自的传统文学中吸收了营养 ,创造性地继承了传统文学 ,特别是古典诗歌的艺术特质 :通过意象抒情。一、抒情 ,向传统借鉴方式  川端康成被视为日本现代派的代表 ,可在他的创作中有一种越来越清晰 ,也越来越坚定的自觉 :“这就是我作为一个日本式作家的自觉 ,和继承日本美的传统的愿望。”1 继承传统也是沈从文认真思考的命题 :“一个短篇小说的作者 ,肯从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3.
《求是学刊》2019,(5):149-157
美国华人新移民文学对世界华人文学发展、对全球化时代中国形象传播以及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都具有积极影响。其所体现的现代跨文化意义、身份皈依感的诗性审美探索,以及基于超验性体验的中国文化传播,使其成为世界华文创作的一支劲旅。但作为一种"他者"语境的流散写作,美国华人的新移民创作也存在早期作品写作主题单一"、淘金者文学"功利心态的文学表达"、非母语"写作中"中国想象"的记忆落差与本土生活的隔膜等局限。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些新移民作家需要直面自己的创作局限,在全球化时代选择好进阶路向,迈过"两栖文化"门槛,将民族文化语境难题消弭在跨文化创作的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对《徐霞客游记》(以下简称《游记》)的研究获得了新的进展,特别是在地理学领域,取得了许多可喜成果。然而对这部被称为“古今游记之最”的记游名著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的研究却十分不够,基本上停留在文辞赏评和形象分析的层面,远没有达到整体和理论的认识水平。本文拟在这方面作一点探索,以期引起文学界同仁更进一步研讨。 一、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观照,促进了中国景观美学的发生 中国古代的游记文学一般以抒情为主,这与中国人对自然的审美态度有关。从传统的美学观来看,自然是人心灵的外化,是感情的投射物,人们关注的是自然景物在心…  相似文献   

5.
《中国游记》是芥川龙之介的一部力作,在日本和中国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迄今为止,《中国游记》在中国大陆先后出版过两个节译本和三个全译本。对《中国游记》各种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理清《中国游记》在中国译介的脉络,同时对促进《中国游记》及芥川龙之介的研究也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汪树东 《学术交流》2006,4(5):155-159
受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桃花源原型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依然延续,沈从文等作家一再重温桃源梦。现代作家们把桃花源原型建立在封闭自足的自然世界中,对现代城市文明展开激烈的批判。但是牧歌与挽歌交织在原型的至深处,宣示了它的价值界限。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对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方面的贡献和剖析传统文化心理的创作追求,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具有重要意义.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对《复仇》《庙与僧》和《异秉》的重写象征着他小说创作的三次转型.这三次转型应和着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三次大变化.从“重写”角度进行文本细读和对比研究,纠正了当前研究中对汪曾祺的一些误解,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汪曾祺被遮蔽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边城》的原型与表现技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从文《边城》的原型与表现技法〔韩〕朴宰范一、序论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前期,有一位擅长描写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间生活和体现纯净的心理世界的作家,他就是沈从文。沈从文是一位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亦即是追求所谓的“人爱文学”、“人性文学”的作家,因此...  相似文献   

9.
《求是学刊》2019,(3):133-139
针对网络小说如何进入中国文学史这一命题进行研究,是在网络小说20余年发展与"断代"时间概念形成之后,通过对网络小说自身价值定位、媒介定位与小说经典定位的整合,在中国小说的发展流脉与创作模式里,找到网络小说的时代节点与文学史价值。通过对网络小说"入史标准"的梳理和网络小说史学责任、文学责任与社会责任的阐释,最终探讨在大众审美与经典价值之间网络小说创作与当今文学价值体系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盖琳 《浙江学刊》2023,(1):208-215
20世纪30年代初,国难加剧时的两次“奉宪旅行”促成了郁达夫创作上的“游记转向”。起初关心国难的郁达夫对旅游持排斥态度,但随着时代压力下个人写作形势的趋紧,旅游又成为其化解自身乃至写作危机的出路。一方面通过旧文人的游览趣味和书写模式,自然山水从消遣娱乐的负面意象变为郁达夫的精神避居地;另一方面“复古”的游记面貌中也有着受现代自然观念影响的个体对程式化游览的反叛。游记面貌的“新旧交织”更深地关联着郁达夫对现实问题的处理与回应,同时旅行也成为解读繁难时局下个体同社会复杂缠绕的一面透镜。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9,(9):107-112
司马相如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以往学者研究司马相如多集中在讨论其人其赋,忽略了其于诗歌方面的创作。本文从《郊祀歌》入手,通过对传世文献的搜集考证,分析司马相如作品与《郊祀歌》的一致之处,进而论证司马相如是《郊祀歌》的作者之一,表明其不仅是汉代的赋家,亦是诗家。《郊祀歌》是先秦礼乐制度于汉时继承和创新的表现,司马相如《郊祀歌》对汉诗体裁的开拓以及对后世"郊庙歌辞"诗歌类型的构建,体现出司马相如的诗体创作在中国诗歌史、文学史中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小说大师,沈从文的创作始终独树一帜。他所精心营造的湘西世界犹如一个与世俗社会相对立而存在的世外桃源,感染了无数读者。这个澄澈优美的世界是沈从文审美理想的具体化,寄寓着他的人生理想和文学审美观,并且在创作中通过自然美、风俗美、人性美等几个方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为人和创作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为人和创作态度林锦鸿古今中外的作家们,其创作心态多种多样,但大底离不开“发愤”二字。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  相似文献   

14.
李卫东 《唐都学刊》2011,27(5):124-126
在新世纪启程不久的有限时间间隔中,要认真回顾、反思、掂量和定位鲜活的20世纪中国文学,无疑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冒险性。由长期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李继凯教授领衔,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的方式,对这一重要课题进行了历时多年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其结项成果即为58万言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创造》(以下简称《创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本文拟对《创  相似文献   

15.
存在主义是20世纪中国的一种本土化文学思潮(现象),而由"人性→人生→人类"忧患意识转化为"忧生患命→忧道患志→忧时患世(忧国患民)"的忧患精神是其本土化的一个基本趋势.从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世纪初忧患,到冯至的"忧天的杞人"式忧患和沈从文对理性精神退化与人格奴化的忧患,至20世纪80、90年代的"先锋作家"在存在的困境中所发露出的"醒世恒言"式忧患,以及海子诗中缘干对生命的痛苦质询所产生的存在的忧患,又体现在重新寻求某种整体诗性言说、一种时代性、民族性救赎的冲动.其中既有对存在主义忧患意识的中国式读解,也包括对传统话语的现代性转化.总之,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可谓生于忧患,归于忧患.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现代派文学受到我国文学界的注意和研究,现代派文学作品的出版和评论逐渐增多.不久前,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山东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日本现代派文学——"新感觉派"代表人物川端康成的《雪国》、《古都》中译本;武汉《外国文学研究》开展了对现代派文学的讨论.我们认为,加强现代派文学作品和作家的介绍,将有利于现代派文学的研究工作.川端康成是日本迄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的作家,在日本有很大的影响.在创作上,他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吸收了西方文学流派的创作手法、特别是英国作家J.乔依斯的"意识流"手法,并运用于创作实践,在一些作品中表现了颓废思想和没落感情.这篇文章着重分析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特色,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他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的中国文学作为一种价值性存在,其价值走向经历了戊戌文学革新时启蒙社会、开通民智的文学救国论;五四时期以民主与科学实现人的启蒙与觉醒,文学完成了从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的整体转换;30年代在救亡背景下的文学社会化转向;40-70年代大众化的政治工具论;80年代在非艺术的轰动中复兴文学之梦,以找回人的尊严和文学自信;90年代在边缘中寻找本位,文学在非轰动的艺术坚守中回到自身等发展阶段.基于历史的逻辑和理论的逻辑,可以对百年中国文学的价值范式作出这样几种判断一是意义认同--社会本位的"世纪波";二是形态复归--构筑价值载体的"同心圆";三是本体认知--价值转型、价值游离、价值接轨的"三级跳"等.  相似文献   

18.
席超 《唐都学刊》2014,(5):64-69
陈忠实前期作品一直写当下的生活,善于从道德角度切入,在变态心理和爱情描写上也多有探索,塑造了一系列新的人物形象。经过15年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历练,他的创作能力得到提升和锻炼。20纪世80年代中后期,作家经历了伤痕文学、先锋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思潮,阅读了大量外国传入的文学经典。他反思自己以往的文学创造,实现了自我剥离,他远离了写当下生活的题材,转向历史,转向人物内心,遵循文化心理结构观点,写出了中篇小说《蓝袍先生》,实现了自己写作的转型。他抓住了作品《蓝袍先生》中的语言感觉和创作状态,经过充分的准备,以沉静的状态创作出了长篇小说《白鹿原》,奠定了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坛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与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本世纪初起,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的激撞、融汇就一直紧密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留学生文学则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在本世纪我国兴起过三次集中而具有文化意味的留学生热潮:一是“五四”时期;二是台湾地区60~70年代;三是内地始于80年代至今方兴未艾的“留学潮”。不同的生活方式、迥异的文化背景、羁旅异国的酸甜苦辣,无不使飘洋过海、远离故土亲人的敏感青年百感交集,“留学生文学”也由此诞生。它反映了处于中西文化碰撞下具有跨文化经验的留学生的各种复杂心态,从某种意义上说,留学生文学可说是近百年来中西…  相似文献   

20.
郭力 《学习与探索》2007,(1):196-198
20世纪50年代以宗璞的《红豆》为代表,一些女作家借助“革命 爱情”的叙事模式,嵌开了革命故事背后的生命风景线。她们以低柔浅回的叙述风格,讲述有关女性生命在革命中必然承受的“轻”与“重”。重读经典,能够深味女作家的复杂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