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理解和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理解机制、基于有效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创新机制以及基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创新机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地,现代哲学解释学、社会创造论以及唯物史观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机制研究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文化形态不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体现和实际内容,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中国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一切有效驱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种文化构造要素的有机组合,事实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动力机制,其精神实质在于激发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生性动力机制指的是所有驱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种外在动力构造要素的有机组合.实践表明,要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机制的理论研究,就必须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外生性动力机制的逻辑基点、概念内涵及其外延.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要加速实现其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加速机制;实践表明,正确的思想路线、以延安整风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高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等分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加速机制形成的认识基础、实践基础和政治保障等结构要素。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生性动力机制指的是那些驱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实践相结合的各种内在的动力构造要素;其精神实质从其根本性质上来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因;从其基本功能上来讲它确保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前进方向;从其核心特征上来讲它增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承继性。  相似文献   

6.
推进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发展,关键是其动力机制的建构。当前,建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动力机制,必须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路向选择有机统一起来。在其基础动力上,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其核心动力上,要继续全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征程;在其实践动力上,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在其价值动力上,要着力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社会工程作为把握社会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不仅在调整社会关系、创新社会体制、改造社会世界中具有方法论价值,而且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实践中也具有重要启示。社会工程其设计思维——引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系统思维——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局;建构思维——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创新思维-永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活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模式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全面发展模式。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在一个核心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孕育和引领下,在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社会力量推动下,不断革新和创造,实现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中国模式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对立统一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为研究对象,阐明了如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如何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问题,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学”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社会结构论、社会冲突论、社会发展论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新民主主义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与中国社会研究相结合的学术成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界以文化救亡为使命,历经反复碰撞与考量,终于在以抗战前夕新启蒙运动时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化思想体系.该体系以依据论——根基论——主体论——途径论——目标论为框架,并在领导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等运行方案上作出了大胆探索,为中国化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当代中国文化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一个核心和关键命题,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必须予以仔细厘清;细致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基本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进行更加深入的系统考察,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是与中国问题相契合,基础是与中国实际相符合,实质是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根本是与中国人民共命运,关键是与中国经验相提升,最终是与中国文化相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主要指环境约束中国化,主体状态中国化,主题内容中国化,实践经验中国化,理论创新中国化,文化精神中国化。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最辉煌璀璨的乐章,从根本上影响、决定和支配着中国及人民的命运,同时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无限生机和活力。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以巨大的实践精神和理论勇气,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探索和总结,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阶段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性理论成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巨大威力,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巨大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彰显了“文化”的革命力量,凸显了一个具有时代特征和国家特色的道德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为其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养料,文化冲突使其彰显了创新理论品质,其科学性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扬弃的理念,建设中国化文化创新机制,完善实践机制、运营机制和管理机制,构建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中国社会的健康转型,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1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模式的精神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它内在地包含着"结合论"、"实践论"以及"特色论"的模式选择,这一模式强调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从中国革命实践出发,有效促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形成符合中国特点和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总的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模式彰显出外生性、灌输性和民族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中兴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起点。它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再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它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结合这一思想主导下,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它奠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深厚根基。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不是辩证唯物主义或唯物辩证法,而是马克思的历史科学,即人学。对人的生活本质的批判性透视,对人的自由主体性的高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性建构,是和谐社会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最内在的精神关联,是我们把和谐社会理论理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根据。本文指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和谐社会理论的物质前提、人的社会性本质的生成是和谐社会理论的核心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理论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成为绝大多数人甚至全人类的信仰并化为实际行动。大众化有多种或者说有不同的程度。大众化与时髦、通俗化、普及化、庸俗化都是不同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不完全相同的论题。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条件是在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把理论化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信念并落实到行动上。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行动上的辉煌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的辉煌成果。共产主义的全面实现是全人类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行动上的最高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性联系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构成的科学体系,它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继承性和发展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科学性和价值性相统一这四个主要特征。它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进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20.
解放思想打破了人们思想上的紧箍咒,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思想解放促进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不断创新与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